羅汶君
(中共石柱縣委黨校 重慶石柱 409199)
黨校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吃透理論,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積累教學活動是無法開展的,雖然理論和學術的積累是基礎,但并不等于就能完成好課堂教學。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只有當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積累遇上嫻熟的教學藝術才能完成好黨校課堂教學。具體的課堂呈現又會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個人風格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所以黨校課堂教學具有濃厚的專業(yè)化和個性化色彩。
互動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講授教學,在互動教學中學員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課堂上教師講述理論要點的同時還要關注學員的接納和吸收。因此,教師會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員圍繞教學內容提問、討論,甚至開展辯論。課堂的互動不是為了互動而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所以在學員提問、討論或辯論之后,教師會對其中的疑惑及時回應,引導學員的思考走向深入,加深學員對理論的理解,并用其觀察、分析和思考現實問題,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實踐證明,互動式教學是黨校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是學員學習理論專題有效的教學形式:一是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只關注自己對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還要及時、準確地關注學員的思想動態(tài)和差異,使此后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二是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學員作為教學的主體,有了充分表達和闡述的機會,從而消除了對理論課的抵觸心理;三是教學設計中預留了學員專屬的參與和展示環(huán)節(jié),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可以更有效地訓練他們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教師要在課堂上直面學員的提問、質疑、爭辯,所以課堂也給了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課堂掌控能力的機會,展示自己理論修養(yǎng)和思辨能力的平臺,使理論觀點更有說服力,黨校教師更有魅力;五是學員在課堂上提問、質疑、爭辯的內容有不確定性,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更大限度的助推教師去提升自身的整體水平。
黨校課堂教學的綜合性表現在:一是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和學術功底,還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尤其是與教學相關的知識;二是教學手段要豐富多樣、綜合運用。教學手段的豐富多樣、綜合運用包括:外在的硬件設施,如多媒體、視頻資料、音頻資料、教學模具、智能化教學系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內在的教學素養(yǎng),也就是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的綜合運用。無論課堂采用哪一種形式,語言的表達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內容。語言表達不僅有后天的模仿習得,也有與生俱來的先天優(yōu)勢。表述是否準確生動?語調是否與所講內容契合?語速該快還是該慢?為了讓學員有思考聯想的機會,何處該有停頓,停頓該有多久?一個人的音質、音色是天生的,不好改變,但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取舍、揚長避短。用合適的肢體語言來幫助和強化所表達的內容,用恰當的語句和語氣來引入和結束,最終達到課堂的預期效果。此類對教學手段綜合運用的思考,都是圍繞著一個問題——怎樣把課講好展開的。同時,這些問題的回答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因為這些問題會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學員的不同、教學情境的不同、教師精神狀態(tài)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語言表達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師生傳遞和接收課程訊息的主要途徑,但語言表達從來都不是單獨起作用的。除了口頭的語言,身體語言也會影響口頭語言的表達效果。課堂教學是一個精神交流的過程,“精神的窗口”就顯得極為重要,當教師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學員面前,用怎樣的步態(tài)和精神面貌走上講臺,最初這一刻的形象就已經給學員留下了重要的第一印象。盡管教師所講的理論都是正確的,邏輯都是嚴密的,思想都是深刻的,但如果四肢僵硬、面無表情,全程沒有眼神的交流和互動,這樣的課堂效果也不會太好。課堂教學不只是教師講、學員聽的過程,在講和聽之間構建起來的是一個綜合的、雙向的精神交流過程。否則,課堂教學就可以被錄音、廣播所取代,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和魅力。
教師是有情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鮮活個體,教師的講授是其對知識整體領悟和思考后的綜合表達。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純理論的內容,也都是教師經過領悟和思考后,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意志、價值取向、立場方法等個人色彩,這種個性化的特色不僅不能被掩蓋,還會隨著積累和閱歷的豐富被不斷強化。課堂教學不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展現人格魅力的過程,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社會的強烈責任,對問題分析的獨特切口和論證智慧,乃至教師個人的胸襟氣度等,都會在不經意間自然流露。黨校的學員都是有經驗有閱歷的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好惡取舍,他們更希望在這里領略不一樣的教師風采,收獲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方法。
同時,教師的個性會激活課堂的生機和凝聚力,能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方向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要勤于思考,為學員提供屬于自己的解讀,當然這不等同于嘩眾取寵的過度解讀和歪曲理解,而是在正確的方向上有自己的態(tài)度、方法、思路,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并在這個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塑造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師個人教學的靈魂,黨校課堂教學的互動性、綜合性都服務,并最終落腳于教師的個人風格。
在黨校課堂,教師面對的是個人意識強烈、有經驗閱歷的成年人,這決定了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雙向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同一個教學專題,會面向不同行業(yè)領域、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知識結構的學員,這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責任心。根據變化的學員對象來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從而滿足不同學員群體的不同需求。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的原則和要求要落到實處并達到預期效果,需要長期堅持課前調研、課中論證、課后反思的練習。
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有時,課前準備得很充分,甚至具體而微,可效果卻不太理想;有時,課前準備充分但不刻意而為,卻因不期而遇的即興發(fā)揮收獲了意外驚喜。教學是一段師生同行的精神探險之旅,在這段旅程中會不斷進行思維的碰撞、激發(fā)多維的思考,那些恰到好處的即興發(fā)揮都是思想碰撞的結果,讓人豁然開朗、神清氣爽,過于細致入微的準備和設計反而可能阻擋了這種碰撞的可能,制約了思考和聯想的空間。黨校理論課堂的靈活性要求教師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有較強的發(fā)現渴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根據教學情境的變化進行恰合時宜的啟發(fā)和引導,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