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南宋·李唐(傳)《歸去來辭圖》卷(局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今天我們要看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后改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淵明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隱者之一,但他的歸隱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生活在亂世,為生計(jì)做過幾任小官,曾經(jīng)幾次嘗試辭官歸隱,在幾次反復(fù)后,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他41歲(一說37歲)時(shí)寫下《歸去來辭》,辭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這才終于徹底歸隱??梢哉f,《歸去來辭》是陶淵明成為真正隱者的標(biāo)志,也是后代士人田園夢想的典型表達(dá)。
后世畫家沒有浪費(fèi)《歸去來辭》這樣一個(gè)熱門題材。北宋大畫家李公麟就畫過《歸去來圖》,而后世仿本眾多。晚明時(shí)期,書畫市場繁榮,《歸去來圖》也成了仿作、偽作“重災(zāi)區(qū)”,以至于明末書畫鑒藏家張丑感嘆說,那些仿本“令人起厭”,但不要連原本的《歸去來圖》一起怪罪啊。在今天的傳世諸本中,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歸去來辭圖》是較好的一本。此本是手卷形式,縱34.6厘米,橫566.4厘米,比《清明上河圖》(橫528厘米)還要長一點(diǎn)?!稓w去來辭》中寫到的細(xì)節(jié),此卷都有表現(xiàn)。
原文中,陶淵明寫道,他未進(jìn)家門,就有仆人前來迎接,孩子們也守候在門口。他看到小路快要荒蕪了,但他愛的松、菊還在。于是他攜幼入室,與家人團(tuán)聚。席上竟然還有酒,真好,他自斟自飲,倚著南窗,看著自家這方小小庭院,感到久違的安定。以后的日子里,他可以常常獨(dú)自散步,想走就走,想歇就歇,看白云出岫,聽鳥雀歸巢,流連到夜幕降臨,依然可以手撫孤松徘徊。這樣安靜的日子,多好啊。陶淵明寫到這里,終于下定決心,辭職,回家吧!回了家,關(guān)上門,只和親人談心,萬一有解不開的憂愁,就讀讀書、彈彈琴,自己消化。到了春季,到田里去也很好啊,或者駕小車、乘小舟,到山里去觀樹聽泉。就這樣變老,或許不免感嘆吧,不過,既然不求富貴、不想成仙,那就登上山坡長嘯,去到溪邊賦詩,自由地活,樂天地死,如此還有什么遺憾呢?
陶淵明在他不惑之年寫下的這篇《歸去來辭》,仔仔細(xì)細(xì)地設(shè)想了他的隱居生活,這卷《歸去來辭圖》也誠誠懇懇將每一個(gè)細(xì)節(jié)形諸圖像,圖文并觀,相得益彰。請看,上部圖是“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的畫面。右上摳圖是卷前他剛回家時(shí)“僮仆歡迎”,左上摳圖是卷尾他乘車出游。值得注意的是,他棄官回家騎的是馬,而出游拉車的是牛。在中國文化中,馬與牛對應(yīng)著兩種身份和精神,作家不必寫的日常,畫家卻要依照常理畫出,因此,今人看古畫有一大好處:能夠看到文字之外古人的日常生活細(xì)節(ji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600年前,隱者陶淵明看見了自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边@淡然的詠唱,年少時(shí)只覺得美好,而閱歷漸長,心有所會,有時(shí)竟也默默無言,沉湎于無盡生命長河而生出無限同體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