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文
紫砂壺藝術歷史悠久,享譽世界,是中國傳統(tǒng)陶瓷茶壺中一張不朽的“王牌”。紫砂壺創(chuàng)作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陶瓷茶壺制作留下的豐富經驗,堅持精益求精的工藝態(tài)度,憑借泥料的優(yōu)秀品質,再次彰顯了中國純手工制壺的高水平,飲茶文化的發(fā)展及文化、藝術的豐富性。
紫砂壺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圓器與方器兩大基本造型結構,圓器珠圓玉潤,柔和不失張力;方器明快端正,挺拔又剛健,兩種造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性格?!都诧L》這件紫砂壺作品從名字上看是剛健的、爽朗的,創(chuàng)作者偏偏選擇用圓器造型進行表現,以柔和之力表疾風之力道,大有中國“太極”之道,是紫砂壺藝術獨特氣質的呈現,是中華民族溫和之力的匯聚。
此壺泥色紅亮,泥質細膩,表面光滑干凈,無論是觀看還是觸摸都能獲得極佳的享受。紫砂泥是存量稀少但種類豐富的泥料,每種泥料都有獨特的顏色和質感,所以紫砂壺藝術真可稱得上是百花爭艷,從顏色到造型再到裝飾,每個人都能找到非常滿意的作品。此壺所運用的紅色系泥料是制壺藝人比較偏愛的,是紫砂壺的代表性顏色,體現了中國人的熱情、開朗和對吉祥文化的認同感,不僅有審美意義,也具有文化意義,使作品整體具有經典韻味,能夠令人們非常直接地了解到紫砂壺藝術的氣質特征。
“疾”在漢語中的意思是迅速、猛烈,在藝術世界中接近于爽利、明快的氣質。創(chuàng)作另辟蹊徑,沒有采用方器造型,而是選擇了更加柔和有韌勁的圓器造型進行藝術構建,從而使作品產生了柔中帶剛的氣質。從外表看,作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溫潤、寬厚,內里則是不屈、堅強的民族精神,這樣壺的性格是非常立體飽滿的。
此壺各部分都是圓圓的,再配合小巧的體積,首先給人一種活潑開朗的感覺。壺身是作品中體積最大的圓形,非常飽滿,外部輪廓線條一氣呵成,弧度明顯,線面之間涌動著一股力量,可以“撐”起整個壺體,保證壺身結構的穩(wěn)定平衡。壺身頂面較平,以便承接壺頸及壺蓋,壺底部要明顯小于頂部,精致靈活,使圓器的巧妙感得到體現。
壺身上部鑲嵌的壺頸部短而端莊,足夠做壺蓋與壺身之間的結構銜接。壺頸部之上是圓形的壺蓋,壺蓋邊緣圓潤且厚實,與壺頸部恰好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特征,直徑完全相同,銜接完美。壺蓋中央是鼓起來的,是對壺蓋整體造型結構的強調。壺蓋中央、壺蓋邊緣與壺頸部以及壺身之間形成了分明的層次,線條由上至下自然流動,在壺底部匯聚起來,壺的外部線條不僅完整,而且非常流暢。
壺蓋中央一粒圓圓的壺鈕如一顆大珍珠,閃爍著紅潤健康的光澤,人們觸碰之時定會十分愉悅。壺身兩側的壺嘴與把手也十分有趣,從個體線條上看,壺嘴與把手的線條是非常粗大的,在壺中非常明顯。壺嘴是經典的彎流,與壺身垂直鑲嵌,粗大的身形使出水十分順暢。把手是耳狀環(huán)形,線條在上端最粗,向下運行則逐漸變細,至下部與壺身銜接時已經非常窈窕了,線條的變化產生了動感效果。
作品雖處處圓潤,但每個結構都透露著一種力,一種能掌控自身保持標致,又能靈活運行的力,氣息是通暢的,也就實現了圓中藏“疾”。
中國俗語有云:“疾風知勁草”,這勁草是最能體現疾風之力的。在壺身上,創(chuàng)作運用陶刻工藝打造了一幅“勁草圖”,硬朗的枝條與草葉橫向貫穿了整個壺面,枝條雖纖細,每個轉折處卻極有力道,有風骨。草葉亂中有序,既表現出茂盛生長之勢頭,又保持整個壺面的整潔。
草葉枝條順著風吹拂的方向偏向一側,但它們又不肯屈服,尤其是那草葉,都是挺直銳利的,迎著風的力量抬頭,體現出堅強勇敢的民族精神。這一幅陶刻裝飾有真實感,是紫砂壺陶刻工藝水準的體現。創(chuàng)作者通過陶刻裝飾具體表現了作品的“疾風”主題,非常形象,讓人們從尋??梢姷牟萑~中體會到生命的力量,由此再上升到個人意志和民族精神的層次,這也是作品所要表達的核心精神,柔中有剛,堅毅不屈,面對疾風依然安然自若,巋然不動,這是紫砂壺的獨特之力。
結語:《疾風》這件作品自帶一種反差感,它有著圓潤、隨和的外觀,令人覺得非常親切和安心,其中又帶著中國力量,讓人們獲得啟發(fā)。本文說明了作品的藝術特征,解讀了作品對“疾風”的獨特表達方式,揭示了紫砂壺藝術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視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