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春蕾,韓麗娜,張婷,孫舒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1)
中風后癃閉是指由于患者中風后導致患者腎和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的排尿困難,患者每日的排尿量明顯減少,甚至閉塞不通[1]。近年來,隨著中風對群眾患病后身體的影響受到廣泛的關注,如何有效改善患者中風后癃閉癥狀,降低患者殘余膀胱尿量,減少尿潴留是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2]。子午流注原理結合腹部懸灸治療時,是根據(jù)人體內病理等變化的規(guī)律選擇合理的時間對患者開展腹部懸灸治療,并對患者展開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相較于常規(guī)腹部懸灸治療更有利于患者治療后膀胱功能恢復[3]。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中風后癃閉患者采用給予子午流注原理的腹部懸灸治療護理,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將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療的52例中風后癃閉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最大為75歲,最小為60歲,平均(68.33±2.47)歲;對照組27例,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齡最大為75歲,最小為59歲,平均(68.35±2.45)歲。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jīng)由臨床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后發(fā)生尿潴留;不能自行排尿或出現(xiàn)排尿困難等情況;小腹部可發(fā)現(xiàn)明顯脹大膀胱;利用膀胱殘余尿量測定儀可發(fā)現(xiàn)殘余尿量超過150 mL;意識清晰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加入;采取間歇導尿。
排除標準:合并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等其他泌尿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合并意識模糊或不愿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者;合并存在皮膚疾病,治療部位皮膚條件不良,不能采取懸灸治療者;臨床資料不完整。
脫落病例標準:主動退出;治療中發(fā)生嚴重反應者;治療依從性較差;未按照相關研究規(guī)定積極配合觀察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腹部懸灸措施,遵醫(yī)囑給予患者保暖等常規(guī)干預措施。
觀察組患者采取基于子午流注原理的腹部懸灸治療措施,治療方式為:一般于下午3-5 點時,分別對患者的下脘、神闕、天樞、氣海、關元進行懸灸治療,點燃艾條后將其放入艾灸儀,距離皮膚2~5 cm,以患者感覺到皮膚有溫熱感,每次艾灸時間20 min,每天1次,每10 天為1 個療程,需治療2 個療程。
護理方式為:所有患者在治療前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既往疾病史、臨床資料、疾病診斷結果等進行詢問,確診后對患者采取懸灸治療;艾灸前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疾病史或出血傾向,有無艾灸過敏史,有無哮喘疾病史,觀察患者腹部皮膚條件;與患者講解關于懸灸與子午流注結合治療的主要原理,講解治療成功案例,適當緩解患者緊張等情緒;觀察患者負性心理情緒變化,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產生負性心理情緒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心理干預措施,使患者信任醫(yī)護人員,從而愿意積極配合護理及治療開展;囑咐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屬的關心和支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治療;糾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誤區(qū),使其正確看待疾病,避免患者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對患者治療及日常所處房間進行干預措施,保證房間內溫度和濕度;在對患者治療前,應告知患者子午流注腹部懸灸的具體時間,并告知在治療中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感覺,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囑咐患者艾灸時應盡量選擇棉質的寬松衣物;治療時,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將懸灸所需的物品準備齊全,并暴露施灸的部位,注意其他暴露皮膚部位的保暖措施;懸灸時,護理人員注意詢問患者是否感覺到身體不適,皮膚部位是否出現(xiàn)灼熱感覺;如在懸灸時出現(xiàn)艾灰時可使用紗布進行清潔;懸灸結束后注意房間內通風和患者的保暖護理,囑咐患者應避免吹對流風;治療后0.5 h 內禁止使用冷水洗漱,可適當多喝溫水。
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在0~100分。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以及較滿意總和。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治療后其各項身體指標均恢復正常,并未出現(xiàn)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有效:患者治療后其各項身體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并未出現(xiàn)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無效:患者治療后其各項身體指標均未得到改善或緩解,并出現(xiàn)癥狀加重情況,出現(xiàn)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總有效為顯效以及有效總和。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分別治療前、治療1 個療程及2 個療程后膀胱殘余尿量。
本次研究中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使用SPSS 20.0軟件計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有2例患者在治療后脫落。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患者入組當天膀胱殘余尿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在第一療程及第二療程治療結束后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明顯更少(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對比(,mL)
表3 兩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對比(,mL)
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的不斷變化,多種腦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長,而癃閉是中風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即指患者腎、膀胱氣化失司所導致的尿量減少,小便閉塞不通。中風后癃閉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且不利于患者中風治療后的身體康復,因此需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幫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子午流注是指中醫(yī)以天地人和的觀點為理論基礎,根據(jù)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等規(guī)律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疾病治療,以獲得最佳的治療療效,其根據(jù)經(jīng)脈氣血受自然界影響時的旺盛情況制定一套合理的治療時間[4-5]。中醫(yī)學者認為,人體中有十二條經(jīng)脈,而十二條經(jīng)脈對應著每日應有的十二個時辰,而隨著時辰的變化,患者靜脈氣血盛衰的變化也不相同,將兩者之間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看,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分有序[6]。腹部懸灸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泌尿系統(tǒng)功能,促進尿液排出,并有效加強腸胃的吸收功能[7]。根據(jù)子午流注原理進行腹部懸灸治療,在有效的時機內給予患者采取艾灸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疾病療效[8]。而在患者治療中,為提高患者療效需要對患者展開護理干預措施,通過護理干預措施展開健康宣教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從而愿意積極配合治療干預[9]。而通過對患者的治療前后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避免治療相關禁忌證,降低了在治療期間可能發(fā)生的皮損、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0-12]。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中風后癃閉患者采用給予子午流注原理的腹部懸灸治療護理,研究可見,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提示在中風后癃閉患者的子午原理腹部懸灸治療中采取護理干預可明顯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fā)展;此外,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更高(P<0.05),這可能是由于護理開展后患者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高,且有效避免了禁忌證,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不僅如此,本次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入組當天膀胱殘余尿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在第一療程及第二療程治療結束后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明顯更少,由該項研究數(shù)據(jù)可見,對患者采取基于子午流注原理的腹部懸灸治療護理能夠明顯降低殘余膀胱尿量,并降低治療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中風后癃閉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采取基于子午流注原理結合腹部懸灸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相較于單獨采用腹部懸灸治療常規(guī)護理措施更有利于降低膀胱殘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發(fā)生,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