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燕國 陶禹凌 郭柯欣
贛州市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江西贛州 341000
由于很多景區(qū)的步行距離規(guī)劃不合理,游覽線路不規(guī)范,游覽工具單一;線路景點不豐富,游客體驗感不好,不能夠很好地吸引游客。本文基于游客步行距離的基本特征,對景區(qū)的游步道、休息設施、游覽線路、游覽工具等提出優(yōu)化建議,為景區(qū)建設提供有益幫助。
根據城市居民的步行出行距離分布規(guī)律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步行的出行距離結構組成特性突出,出行距離主要集中在700—900米之間,這是步行交通方式的適應性決定的,建立的模型能較好地反映城市居民出行距離分布特征[1]。
根據社區(qū)居民適宜步行距離閾值研究表明,可接受的時間感知極限距離閾值為1500米,可接受的步行感知極限距離閾值為950米,適宜步行距離為787米,這與城市居民步行700—900米的集中距離特征比較吻合[2]。
景區(qū)游客與城市居民、社區(qū)居民具有一致的步行距離特征。即:景區(qū)游客步行的適宜距離為700-900米,步行感知極限距離為950米,時間感知極限距離為1500米。
通天巖景區(qū)位于江西省贛州市西北郊,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4A級景區(qū)。通天巖景區(qū)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qū),多天然巖洞和人工開鑿的石窟。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通天巖、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翠微巖、廣福寺、臥佛、千佛洞、西巖寺、群玉閣等10余處。
通天巖景區(qū)的游步道分布較廣,縱橫交錯,高低錯落。但是根據景區(qū)景點分布及游覽特點,景區(qū)的主游步道比較明顯,由此形成一條主游步道和兩條次游步道。
1.主游步道。主要是串聯各主要景點,即:東門—瀑布廣場—(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廣福寺)—翠微巖—普同塔—臥佛—千佛洞/西巖寺—玉帶橋—十二生肖園—忘歸巖—瀑布廣場—東門,總長約3343米,長度為步行最大極限距離的2.2倍,景點間距為120—655米。
2.次游步道之登高游步道:貫穿五大巖之頂,即:竹廊(忘歸巖東側岔路口)—群玉閣(忘歸巖頂)—惜春亭(龍虎巖頂)—觀心巖頂—通天巖頂—翠微巖頂,總長約700米,長度符合游客步行的適宜距離。
3.次游步道之親水游步道:沿著湖邊,長約1580米,長度接近步行最大極限距離。
調查表明,通天巖景區(qū)休息設施情況如下。
1.主游步道:以休息亭為主,部分休息亭存在離路較遠、或高或低、位置不顯眼、總體數量不充足、分布不均勻、通達不便利、陳舊及損壞等問題。
2.登高游步道:以惜春亭、群玉閣為休息點,其他路段上無休息設施。
3.親水游步道:沿途僅有一處親水走廊可以休息,其他路段上無休息設施。
總體而言,休息設施類型單一、數量不夠充足、分布不均衡、部分陳舊及損壞。
通天巖景區(qū)的進出口以東門為主,而且進出口設置比較鄰近,不利于疏散。景區(qū)設置了大、中、小三條環(huán)線,大部分是環(huán)線設置。
1.小環(huán)線:由五大巖景點構成,游線長約1614米,是最大極限距離的1.1倍,重復線路約896米。景點間距為157—352米,休息設施充足,布置合理。
2.中環(huán)線:由五大巖景點及親水線構成,游線長3006米,是最大極限距離的2.0倍,重復線路約640米。景點間距為120—779米,休息設施較少,布置不合理。
3.大環(huán)線:由五大巖景點及其他景點構成,游線長約3343米,是最大極限距離的2.2倍,重復線路640米。景點間距為120—655米,休息設施較少,布置不合理。
通天巖景區(qū)無任何游覽工具,游客需要全程步行,特別是在大、中線路中容易疲勞(見表1)。
表1 游覽設施主要問題分析表
從觀賞面、便利性和步行距離最短化等出發(fā),建議:從曲橋東側增加直通群玉閣的連接步道,長約133米;從千佛洞水岸處增加湖面拱橋直通十二生肖園,長約20米;增加觀心巖至通天巖頂的登山步道,長約175米;增加群玉閣至東門的下山步道,長約284米。增加步道的長度均在步行適宜距離之內,比較合適。由此既增加了沿途的景點、豐富了觀賞面,也降低了重復性步道[3],見封三圖3和封三圖4。
圖3 景區(qū)游步道現狀圖(見正文第29頁)
圖4 景區(qū)游步道優(yōu)化圖(見正文第29頁)
從設施的充足性、舒適性、多樣性等出發(fā),增加主游步道、次游步道的休息亭、休息桌椅等。隨著步行距離的增加,休息設施的數量也要隨之增加,以滿足游客需求,見封三圖5和封三圖6。
圖5 景區(qū)休息設施現狀圖(見正文第29頁)
在線路優(yōu)化方面,盡量將線路長度控制在游客步行的最大極限距離左右,滿足。
1.精品線1:東門—瀑布廣場—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登高游步道(惜春亭)—群玉閣—東門,長約1792米,接近步行最大極限距離。
2.精品線2:東門—瀑布廣場—觀心巖—登高游步道(惜春亭附近)—翠微巖—通天巖—龍虎巖—忘歸巖—群玉閣—東門,長約1742米,接近步行最大極限距離。
3.小環(huán)線:東門—瀑布廣場—忘歸巖—龍虎巖—翠微巖—通天巖—翠微巖—曲橋—群玉閣—東門,長約1716米,接近步行最大極限距離。總體距離變化不大,但是提高了線路的環(huán)形程度,既豐富了景點,也消除了重復線路。
4.中環(huán)線:東門—瀑布廣場—忘歸巖—龍虎巖—翠微巖—通天巖—翠微巖—普同塔—臥佛—千佛洞(西巖寺)—拱橋—十二生肖園—群玉閣—東門,長約2213米,是步行最大極限距離的1.5倍。優(yōu)化后距離縮短了793米,既豐富了景點,也消除了重復線路。
5.大環(huán)線:東門—瀑布廣場—忘歸巖—龍虎巖—翠微巖—通天巖—翠微巖—普同塔—臥佛—千佛洞(西巖寺)-玉帶橋—十二生肖園—群玉閣—東門,長約3433米。優(yōu)化后,將實際步行距離減低至1558米,接近步行最大極限距離。
目前,通天巖景區(qū)游客都是靠步行,無任何游覽工具。從縮減步行距離、舒適性和體驗感出發(fā),建議增加一段水上游覽工具,如游船、竹筏等;增加兩段山地電瓶車、小火車、纜車等,縮小游客步行距離,增加游覽效果,提高游覽舒適性。特別是大環(huán)線,線路較長,通過增加游覽工具,步行距離從原來的3433米減低至1558米,接近步行最大極限距離[4],見封三圖7和封三圖8。
圖7 景區(qū)游覽工具現狀圖(見正文第29頁)
圖8 景區(qū)游覽工具優(yōu)化圖(見正文第29頁)
旅游已經成為衡量現代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在大眾旅游和品質旅游日益增加的時代,景區(qū)游覽設施的游客體驗感和游覽品質顯得尤為重要,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5]。
本文運用游客步行距離的基本特征,對景區(qū)游覽設施優(yōu)化的基本結論有:通過突出主要景點、縮短主要景點之間的步行距離、增加直通連接性步道等措施,且增加的步道均符合步行的適宜距離;通過增加主游步道沿線的休息設施、根據步行距離規(guī)律增加數量、提高休息設施的多樣性、均衡性等措施優(yōu)化休息設施體系;通過增加核心區(qū)精品線路、縮短線路步行長度、降低線路的重復性等措施優(yōu)化游覽線路體系;通過增加多樣的游覽工具優(yōu)化游覽工具體系,降低游客實際步行距離,盡量使其符合游客步行距離特征,達到優(yōu)化效果。
本文直接運用了相關文獻研究成果,忽略了山地景區(qū)更容易消耗游客體能、游覽時間、游覽時往返距離等方面的客觀因素。此外,也沒有考慮步行的生態(tài)化、寧靜化及景觀化、無障礙設施及服務設施完善等步行品質因素對游覽設施優(yōu)化的影響[6],這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