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 帆
“聾人群體因其聽力障礙,使用手語進行交流,靠視覺進行認知,形成了一個有別于有聲語言世界的社會。聾人的語言——手語,作為聾人之間交際和思維的工具,不僅是一門具有語形、詞匯、語法的語言,更是孕育深厚聾人文化的基石和核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聾人間因共同的語言維系著,形成了獨特的聾人文化?!?/p>
說起手語,先講一個小故事。北宋初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后,發(fā)現(xiàn)無將可用,他想起了楊信。楊信是趙匡胤的直系部屬,公元960 年他參與“陳橋兵變”,成為擁立趙匡胤的功臣。接到御旨之時,他的上一任張瓊剛剛掉了腦袋,楊信不敢怠慢,火速上任。
就在上任沒過多久,可能是心理壓力有點大,楊信就生了一場大病,直接在家里休養(yǎng)了大半年,甚至不能說話了。宋太祖并未因他生病而免職,繼續(xù)重用。但楊信深感有口不能說話之苦,于是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套手勢語,培養(yǎng)他的家奴田玉做翻譯。每次朝見皇帝時帶著田玉。皇帝的旨意他能聽到,然后就用手勢比畫,田玉就口譯上奏。楊信指揮部屬和接待來賓等都是通過田玉翻譯進行的。后來的史學家稱,楊信可能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創(chuàng)造手語的人。
很顯然,楊信創(chuàng)造的手語需要默契的親密關系才能理解,這和今天大范圍運用的手語有很大不同,只能說具有了初步的手語形態(tài)。直到今天,手語已經(jīng)獲得了更高的社會認同,2007 年3 月30 日,《殘疾人權利公約》開放簽署儀式在紐約聯(lián)合同總部舉行。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81 個國家及區(qū)域一體化組織出席并簽署了該《公約》?!豆s》明確指出:
“殘疾人特有的文化和語言特性,包括手語和聾文化,應當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獲得承認和支持?!?/p>
日常使用手語溝通的,主要是聾人群體。但手語恐怕是人類文明中,最早用來交流的語言系統(tǒng),也就是說它是所有語言的“鼻祖”。專家認為,語言是從手勢發(fā)展來的,并發(fā)現(xiàn),獼猴腹側運動前皮層的F5 區(qū)域與人類的說話中樞同源,類人猿就是先從手勢開始,然后才轉(zhuǎn)而使用語音。那時候猿人們彼此梳理毛發(fā)。你從我背上抓虱子,我再幫你撓撓癢。就像關系特別好的閨蜜們幫彼此梳頭一樣,猿人互相梳理毛發(fā),可以促進它們之間的友好關系。
大家群居在一起,就是為了團結起來,對抗捕食者,一起捕殺獵物,采集植物果實,養(yǎng)育后代。英國語言學學者羅賓·鄧巴在《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一書中寫道,“語言最大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團結。說白了,就是幫助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搞好關系。對于人類來說,彼此聊天相當于猴子們互相梳毛。”而且,梳毛大多只能1 對l 梳,聊天則可以三四個人一起聊。這樣看來,對于促進友誼度來說,聊天比梳毛效率更高。這樣一來,語言出現(xiàn)了分化,手勢語走向小眾和特殊場合。
很多人說學手語太難了,其實作為一種語言,在難易程度上并沒有特殊之處。網(wǎng)友“三三超人”的父母均為聾人,手語很溜,“有人問我,你這手語咋學的,嘿嘿,不瞞您說,我純屬爹媽帶大,最先會的就是手語,你問我咋學會的手語,我可要反問你一句,您咋學會的說話?。俊庇⒚赖恼Z言學家對0~3 歲的父母是聾人的聾童(即第一語言是手語)進行語言習得研究,也發(fā)現(xiàn)這些聾童手語發(fā)展的進度和聽童(健聽兒童)自然習得口語的進度是同步的。所以說“手語難學”的人,大概率是因為沒有真心想學。
手語翻譯、手嶼公眾號作者陳威帆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聾人文化的產(chǎn)生,尤其是與手語的關系,由此將手語的重要性引入公共研究領域,“聾人群體因其聽力障礙,使用手語進行交流,靠視覺進行認知,形成了一個有別于有聲語言世界的社會。聾人的語言——手語,作為聾人之間交際和思維的工具,不僅是一門具有語形、詞匯、語法的語言,更是孕育深厚聾人文化的基石和核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聾人間因共同的語言維系著,形成了獨特的聾人文化?!?/p>
聾人文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上,還表現(xiàn)在聾人社會獨特的認知方式、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比如健聽人常對“聾人打手語時表情動作夸張”“聾人出行多三五成群”“聾人遠程聊天溝通時視頻多于文字”等現(xiàn)象產(chǎn)生不解。這些現(xiàn)象不同于健聽人文化,可以說是聾人群體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文化現(xiàn)象。
手語及聾人文化研究者林勉君總結道,當聾人認識到自己是擁有獨特語言及文化的群體時,他們不再因聽力障礙而自卑,反而產(chǎn)生自信,進而發(fā)展出潛能,這是聾人文化的精髓所在。她進而提出了“擁有自己語言的少數(shù)民族”一說。
林勉君在實地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北京北海公園的手語角,每周五上午都有一群聾人聚在一塊兒談天說笑;上海的魯迅公園,每周三上午也有聾人固定聚集。他們聚在一起不談什么人生哲理、國家大事,只是和自己的聾人朋友聊聊天、談談心。不分春夏秋冬,天氣再冷再熱,在固定的時間、老地方,總會有聾人聚在手語角聊天。他們格外珍惜任何一次相聚的機會。每當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道別的時候,也總是依依不舍。
這種依賴感也反映在聾人內(nèi)部的互助層面。來自四川大涼山、8 歲就失聰?shù)呐⒆T婷是一名手語律師?!昂芏嗳硕紩栁?,為什么想從事律師這個職業(yè),我也許說不清楚為什么開始,但想為他們做些什么,這是最大的動力?!弊T婷講述了一個案例:一位聾人,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被”嫁給了一位健全人,但一直遭受家暴,離婚起訴的時候,聾人不識字,也不知道怎么溝通,她的援助律師告訴譚婷,起訴過但是敗訴了,“其實文件上寫的是‘撤訴’,然而她不知情,也不知道怎么去和給她撤訴的法援律師交涉,后來在我們的幫助下,成功離了婚?!?/p>
打著手語錄制普法短視頻也是譚婷工作的一部分,她想用案例和法條結合的形式,在幾分鐘內(nèi)向聾人群體解釋清楚一個簡單的法律知識點。譚婷的日常工作排得非常滿,每天要接待不少聾人法律求助者,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聾人更樂于向一個同樣聽不見的人訴說心底的苦悶和委屈。
更有趣的是,在有些環(huán)境下,甚至健聽人也會利用手語來配合交流。日本聾人學者矢野羽衣子(Uiko Yano)從小就開始學習使用宮洼手語(Miyakubo Sign Language),該語言在20 世紀20到30 年代左右起源于日本愛媛縣大島,而在筑波技術大學讀研究生的矢野成為第一個將宮洼手語帶入科研世界的語言學家。
矢野羽衣子說,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所有人聚在一起時,邊說話邊用手語交流。“在那樣一個社群里,不管是否有聽力障礙,所有人都會很自然地用手勢交流,這還是挺少見的?!睂m洼手語是由15 個一起在漁船上工作的人發(fā)明的,因此,這種語言的計數(shù)系統(tǒng)止步于30 或40,整數(shù)不會超過200。矢野曾經(jīng)問自己的父親:“你是怎么表達225 的呢?”父親告訴她:“我們就打‘超過200’就好了?!薄叭f一你想告訴別人你有223 瓶果汁,”她問道?!耙趺崔k呢?”
2021 年9 月26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一場發(fā)布會上,現(xiàn)場一側手語翻譯人員同步為聾人群體傳達會議內(nèi)容
“你要那么多果汁干嗎?”父親回答,他們使用手語完全是一種習慣,也是和祖輩溝通的手段。這種奇妙的現(xiàn)象讓世界很多手語專家迷惑不解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手語是維系社群的一種手段的共識。
今年的“國際手語日”,中國聾協(xié)確定了主題口號,“打破玻璃墻 促進社會發(fā)展”。中國聾協(xié)手語委員會主任邱麗君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一件自己坐火車時遇到的小事。她看到車內(nèi)一位健聽人乘客,和車窗之外送別的親友們道別,“車內(nèi)的人不停說話,車外人們也不斷說話,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對方講什么,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就笑了,為什么呢?我想起聾人朋友參與社會,就像那位乘客和他的親友們隔著玻璃,看人們做事情、有說有笑的樣子都看得很清楚,但是他們說什么笑什么,我們卻看不明白。車窗玻璃隔開了兩個世界。”
在邱麗君看來,這樣的玻璃墻,需要聾人和健聽人聯(lián)合,一起打破。由于長期生活在“打著馬賽克”的信息環(huán)境中,很多聾人內(nèi)心逐漸封閉,成為社會邊緣人。他們,始終和外界隔著一層“玻璃墻”,這是比健聽人更快學會手語的更深層的社會問題了。
與其他類別殘疾人的處境不同,聾人面對的墻是“隱形”的,他們四肢健全,看起來與健聽人無異,因此常常引發(fā)誤會和隔閡。中國聾協(xié)主席楊洋舉過一個例子:醫(yī)院有愛心通道,除了老年人、孕婦、肢體殘疾人等群體外,聽障者也會去排隊,卻經(jīng)常引發(fā)不滿,被投訴“走錯地方了”,醫(yī)院、銀行等排著長隊的場景,是聾人們的噩夢。
墻也常常在聾人內(nèi)心構建起來。楊洋說:“當你在工作、生活、學習中,連電話都不能用,你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所有尋常的聲音,無論是鈴聲、火警還是《新聞聯(lián)播》,對我們來說都好像觸不可及,這時候會覺得我們跟社會的距離有點遠。”
一些企業(yè)正在為了打碎這道墻不斷努力,隨著大數(shù)據(jù)和深度學習的發(fā)展,依托高性能計算機進行后臺運算,已經(jīng)開始幫助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手語翻譯機、手語翻譯手套、聾人就醫(yī)遠程協(xié)助……一系列的終端應用和硬件設施在引領改變,無障礙的終極目標就是在手語之外,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的空間。
當全國兩會的電視直播中開始出現(xiàn)手語翻譯的畫面,當聽障觀眾可以通過高科技的AI 盒子看到在電視上實時轉(zhuǎn)換的字幕,讓更多的聾人享受信息無障礙正在成為一種包括頂層在內(nèi)的社會共識。“只有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才能打破這道墻。”楊洋說。
“除了聽,聾人們什么都能做?!边@是美國加勞德特大學首位聾人校長金·喬丹的名言,也是對新時代殘障觀的詮釋。換句話來說,殘疾不是缺陷,它是人類生命多樣化的特點。
正如聾人博士鄭璇說的,一個現(xiàn)代的、文明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對弱勢群體充滿寬容的社會。聾人和健聽人的融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聾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接納。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語言溝通問題,不再是困擾聾人的迷局。無論是使用口語還是手語的聾人,都可以享受良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都可以獲得最大化發(fā)展,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