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寧
【關鍵詞】子宮內膜病變;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子宮內膜病變屬臨床多發(fā)婦科疾病,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等病理類型,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白帶異常、月經不調、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等癥狀,此類疾病對女性健康影響嚴重,需早期診斷并行對癥治療[1]。臨床診斷子宮內膜病變常規(guī)方案包括宮腔鏡檢查、診斷性刮宮等,此類診斷方案均屬有創(chuàng)操作,檢查費用偏高[2]。TVCDU是臨床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全新方案,其主要優(yōu)勢為檢查過程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可重復性良好,可清晰顯示子宮內膜病灶病變狀態(tài),并可對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3]。為深入研究分析TVCDU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臨床價值,本研究統(tǒng)計分析我院患者各項基線臨床資料,分析并研究TVCDU診斷的相關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研究樣本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就診50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全部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病變,臨床癥狀為月經過多、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白帶異常、不孕等,無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液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同意參與本研究。總結并分析50例患者基礎性臨床資料,年齡28~66歲,平均年齡(47.55±3.08)歲。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TVCDU檢查,利用我院Antare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完成檢查,陰道超聲探頭頻率設定為8~11MHz,選擇患者月經干凈后3~7d實施檢查,如患者合并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需選擇陰道出血量較少或完全止血后實施檢查。醫(yī)師指導患者排空膀胱,體位調整為膀胱截石位,陰道探頭外套無菌避孕套,表面涂抹適量耦合劑。探頭準確置入患者陰道穹隆及宮頸等部位,行橫向、縱向、斜向等不同切面掃查,詳細觀察子宮肌層變化、子宮體積與形態(tài)、子宮內膜輪廓是否完整、子宮內膜厚度及形態(tài)、回聲特點,并觀察病灶基底與表面同子宮內膜間關系,觀察病灶數(shù)量、邊界、回聲、大小、形態(tài)及位置。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模式,調整探測角度以獲取準確的血流頻譜數(shù)據(jù)。觀察病灶內部與周邊彩色血流信號,測定血流動力學指標。
1.3評價標準 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估分析TVCDU診斷準確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計算各類數(shù)據(jù),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x±s,檢驗方法為t,計數(shù)資料為“例(%)”,檢驗方法為χ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果
2.1統(tǒng)計分析TVCDU診斷準確率 全部50例患者經術后病理檢查均確診為子宮內膜病變,病變類型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TVCDU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符合率為(42/50)84.0%,具體結果如表1。
2.2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病變超聲聲像圖特征分析
2.2.1子宮內膜息肉TVCDU檢查子宮內膜息肉聲像圖特征為宮腔內呈舌形團塊或水滴狀團塊,多發(fā)或單發(fā),邊界清晰,無包膜結構,子宮內膜與蒂部結構連續(xù),多為高回聲,內部存在小范圍無回聲區(qū)域。少部分子宮內膜息肉表現(xiàn)為中等回聲,局部組織宮腔線消失或呈弧形偏向單側。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小體積息肉未見顯著血流信號,大體積息肉可見粗大血管經由基底部進入病灶內部,分布形態(tài)為星點狀或條狀,血流阻力指數(shù)均高于0.5。
2.2.2子宮內膜增生TVCDU檢查子宮內膜增生聲像圖特征為子宮內膜厚度增加,子宮體積增大,回聲顯著增強。增厚狀態(tài)子宮內膜回聲為斑點狀低回聲或均勻回聲,部分子宮內膜無回聲。肌層與內膜存在清晰界限,內部增厚可導致肌層厚度降低。局限性子宮內膜增厚經TVCDU檢查未見子宮體積增加,內膜回聲均勻性增強,內膜局部厚度增加。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子宮內膜增厚區(qū)域內無明顯血流信號,少部分增厚子宮內膜內部可見星點狀血流信號,血流阻力指數(shù)均高于0.5。
2.2.3子宮黏膜下肌瘤TVCDU檢查子宮黏膜下肌瘤聲像圖特征為宮腔內部存在突出的等回聲團塊或低回聲圓形團塊,存在清晰邊界結構,周邊區(qū)域存在聲韻,子宮內膜基底部位中斷,子宮內膜與結節(jié)表面被膜處于延續(xù)狀態(tài),基底部較寬并存在蒂部結構。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肌瘤內部存星點狀血流信號,周邊區(qū)域存半環(huán)狀血流星信號或環(huán)狀血流信號,瘤蒂上方可見線狀血流信號,血流阻力指數(shù)均高于0.5。
2.2.4子宮內膜癌TVCDU檢查子宮內膜癌聲像圖特征為子宮體積顯著增大,宮腔內部存在高回聲且不均質團塊,與肌層結構無清晰界限,形態(tài)不規(guī)則。彌漫型子宮內膜癌可見肌層形態(tài)不規(guī)則低回聲區(qū)域,病灶與肌層間無清晰界限。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子宮內膜癌病灶區(qū)域血流信號豐富,血管走行紊亂,血流頻譜為低阻型,血流阻力指數(shù)均低于0.5。
3 討論子宮內膜病變屬臨床發(fā)病率極高的婦科疾病,且發(fā)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患者多合并盆腔積水及盆腔炎,臨床癥狀存在較大差異,部分良性子宮內膜病變未經及時診斷及對癥治療可進展為子宮內膜癌,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安全[4]。臨床診斷子宮內膜病變多采用宮腔鏡檢查或刮宮診斷技術,TVCDU是子宮內膜病變診斷的全新影像學檢查技術,其臨床應用價值是現(xiàn)階段醫(yī)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3.1TVCDU診斷子宮內膜病變臨床價值分析 總結并分析本研究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內容,50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經TVCDU檢查確診42例,子宮內膜息肉11例、子宮內膜增生15例、子宮黏膜下肌瘤10例、子宮內膜癌6例,診斷準確率為84.0%,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黏膜下肌瘤血流阻力指數(shù)均高于0.5,子宮內膜癌血流指數(shù)低于0.5,可認為子宮內膜病變診斷中應用TVCDU臨床價值突出。TVCDU檢查采用高頻率探頭完成,圖像分辨率顯著提高,檢查期間無需充盈膀胱,醫(yī)師將探頭置入患者陰道穹隆區(qū)域,使探頭與宮頸及陰道穹隆緊貼,可避免腹壁脂肪及腸氣對圖像的干擾,且聲束可經由陰道穹隆區(qū)域進入子宮內膜,可實現(xiàn)對附件及子宮的短距離掃查,可為醫(yī)師提供清晰的聲像圖,便于準確測定子宮內膜厚度,也可提高小體積病灶檢出率。TVCDU具有彩色血流超聲顯像模式,可準確評估子宮內膜病灶內部血流方向及血管分布情況,通過對血流及超聲波相對運動間的分析評估可獲得血流阻力指數(shù)等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而準確診斷子宮內膜病變性質,實現(xiàn)對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小肌瘤、子宮內膜癌的鑒別診斷[5]。
3.2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病變診斷分析 子宮內膜息肉屬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子宮內膜病變,其主要病理變化為間質與子宮內膜基底層腺體局限性增生,TVCDU檢查可見底部子宮內膜線結構完整,辦結清晰,無包膜結構,宮腔內存在突出的舌形或水滴狀高回聲團塊。臨床診斷子宮內膜息肉需與其他類型子宮內膜病變準確鑒別診斷。大體積息肉內部存在低回聲,與黏膜下肌瘤聲像圖特征類似,且二者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極易誤診[6]。為提高診斷準確率,建議分泌期子宮內膜增厚患者于下次月經干凈后3~7d內復查,此階段患者內膜厚度減低,呈低回聲,與高回聲息肉聲像圖特征存在顯著差異,且小體積內膜息肉聲像圖較為清晰,可有效預防誤診。
子宮內膜增生發(fā)病原因與雌激素刺激作用相關,可導致子宮內膜基質與腺體存在異常增殖,其主要病理類型包括非典型增生、腺瘤樣增生、囊腺性增生等,不同類型子宮內膜增生均可導致血供增加、腺體腔擴展及腺體數(shù)量增加,聲像圖多為內膜強回聲伴小范圍無回聲區(qū)[7]。臨床診斷子宮內膜增生需與子宮內膜癌及生理性子宮內膜增厚準確鑒別,子宮內膜癌內膜不規(guī)則增厚,基底部產生不規(guī)則浸潤,病灶及周邊區(qū)域存在豐富血流信號。生理性子宮內膜增厚多表現(xiàn)為均勻且對稱增厚,子宮內膜存在規(guī)則形態(tài),據(jù)此可進行鑒別診斷。
子宮黏膜下肌瘤發(fā)病與子宮平滑肌增生相關,病灶內部存在纖維結締組織,肌瘤向宮腔內部突出,表面覆蓋黏膜組織,聲像圖特點為存在包膜結構,多為圓形及低回聲,小體積肌瘤可表現(xiàn)為高回聲,需與子宮內膜息肉鑒別診斷[8]。
子宮內膜癌屬子宮內膜上皮惡性腫瘤,育齡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超聲檢查可見子宮內膜增厚,絕經后子宮內膜癌患者超聲檢查可見內膜形態(tài)不規(guī)則、異?;芈?、內膜增厚等,診斷中需與子宮內膜增厚準確鑒別。為提高子宮內膜癌早期確診率,建議絕經前子宮內膜厚度超12cm,絕經后子宮內膜厚度超5cm女性定期篩查子宮內膜癌,如患者合并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超聲檢查無病灶組織,需實施診斷性刮宮,以避免漏診[9]。
綜上分析可知,TVCDU診斷子宮內膜病變臨床價值突出,可在各級醫(y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同時,本研究就診患者總量較少,持續(xù)研究時間偏短,TVCDU診斷的相關問題需持續(xù)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