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花絮】
小櫻: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今晚的夜空可真美呀。
書蟲:那你知道此刻正在閃耀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嗎?星座到底是什么呢?
小櫻:這得專業(yè)人士才能回答出來吧……
書蟲:看看這本書吧,不僅能讓你知道星星有多遠,還能讓你知道各種“量天”的方法!
【蟲家講壇】
星星距離我們有多遠?即使用光在一年內所走的路程——光年為尺子測量,也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數字。就目前所知,最遙遠的星系離我們有一百多億光年!這么遙遠的距離是怎樣測量出來的?天文科普圖書《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會給你答案。
星河的距離
世上沒有任何一幅圖景能像美麗的夜空一樣燦爛迷人,自古至今,人們不斷抬頭仰望星空,浮想聯(lián)翩。于是,星星與我們的距離,被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提起,又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逐漸被測量。人類的目光,在時間的長河中,也因此不斷投向越來越遙遠的宇宙深處。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從人們在地面上經常做的開始介紹,比如測量煙囪的高度或河流的寬度,無須爬高,無須渡河,只要在兩個不同地點觀測,通過適當計算就能求得。這種利用視差的原理測距的方法——三角視差法,也被用在最初測量天體距離上。于是,人們獲得了300光年內第一批天體的距離。之后,“接力棒”不斷傳遞,新的“量天尺”不斷被發(fā)現(xiàn)、確定,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被一次次放大,直至100億光年的地方。
作者以灑練的筆墨,敘述了測量天體距離的各種方法。這種“與其告訴結果,不如告訴方法”的手法,既介紹了知識,又啟迪了思維,使讀者們在對天文知識的探索中受益匪淺。
最后,作者還將類星體的距離之謎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謎題。作者稍稍離開主題,以宇宙航行和希求跟“宇宙人”建立聯(lián)系的努力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力,把人們帶到了拜訪牛郎、問候織女的奇妙境界。
優(yōu)秀的天文科普
星星的距離極其遙遠,人們探索天體距離的努力連續(xù)幾千年,要在一本小書中介紹這一切不是容易的事。
以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市街》起筆,引起讀者對星星的思考。從詩意的文學想象,到嚴謹的科學探測,作者以講故事的筆調,將歷代天文學家創(chuàng)造“量天尺”的過程娓娓道來,結合歷史人物背景,詳解天文知識。同時,用通俗流暢的語言、淺顯易懂的比喻講清了許多常人沒有接觸過的概念,讓我們這些“天文小白”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作者從豐富的資料中恰當剪裁,使全書對知識的介紹由淺入深,層層推開,還不時伴有天文學家的趣聞軼事、發(fā)明史話,關鍵處還配有插圖輔助說明,把讀者也帶入了天文學家探索宇宙空間的艱巨行程之中。讓我們一同在困難時為之焦慮,勝利時為之歡樂,想到巧妙方法時為之拍掌叫絕。
當天文學家終于憑借著不懈努力,借助天體送來的微弱光芒,計算出百億光年的遙遠距離時,人類無窮的智慧,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相信茫茫宇宙中,還有很多知識,值得并且能夠被我們發(fā)現(xiàn)。不要停止學習,通往真理的道路難免崎嶇,但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
關于作者
卞毓麟,江蘇泰州人,1943年7月生于上海。196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旋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從事科研工作,1998年任上??萍冀逃霭嫔缇帉?,現(xiàn)為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曾獲第四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多項獎勵。
關于文本
1. 2003UB313是著名的柯伊伯帶天體,由于它的種種特征都與行星相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它定為“第十顆行星”。但是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對此持相左觀點,他們聲稱,冥王星得到行星稱號,2003UB313才能算作行星,不過也只能按順序排在其他相似性質的天體之外,算不得太陽系的“第十顆大行星”。時至今日,這個爭論還在繼續(xù),天文學家仍在為2003UB313的身份而不懈努力。
2. 精彩書摘:什么是星座呢?簡而言之,古人為了更方便地辨認星空,就用種種想象中虛擬的線條,將天上較亮的那些星星分組聯(lián)結起來,這些星群便稱為“星座”。人們又以更加豐富的想象力,讓一群群星與許多神奇的故事掛上鉤。因此,諸星座最古老的名稱通常都溯源于古老的神話與傳說。(《夢天新集: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商務印書館2017年9月版)
·書蟲后援會·
探索太空,永無止盡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南校區(qū)九(13)班 / 劉東來
指導老師 / 潘 英
為了探究星星的奧秘,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們都付出了異常艱辛的努力和探索,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哥白尼、伽利略、張衡等。先輩們探索星空的執(zhí)著和堅毅打動著我,他們的科研成果也震撼著我。這些天文科學探索活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搞明白星星離我們有多遠的過程,也就是天文學的發(fā)展和進步的過程。以前的探索,更多是因為人類對茫茫太空的好奇,而近現(xiàn)代,更多是出于人類生存空間的延伸需求。一個國家,對茫茫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能擁有越多的發(fā)展空間。只有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早日為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增光添彩!
穿越光年的距離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南校區(qū)九(17)班 / 李睿瑤
指導教師 / 隋金梅
古往今來,人類不斷丈量人與各種天體的距離,向宇宙的深處發(fā)掘,試圖發(fā)現(xiàn)更多奇妙的、令人神往的新空間。中國古有“羿射九日”,哥白尼提出“日心宇宙體系”,溫德林利用改良儀器重新做了阿里斯塔克的觀測……以上種種,皆是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歷程。從傳說到猜想,從理論到實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人們幾千年來接續(xù)努力的結果。
這浩瀚的宇宙,就像上帝遺落在世間的珍品,蒙著由細碎的星星組成的耀眼面紗,羞怯地向我們探頭。我相信,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總會一步步向前,那遙遠的、被塵封了上億年的星空,終會吐露出漫天星辰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