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里,我經歷過許多次考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道題,來自《世界貿易組織法》,也就是俗稱的《WTO法》的期末考試。
考試當天,我洋洋灑灑地寫到最后,卻發(fā)現(xiàn)最后一題只有簡單的一行字:“請你用一句話,概括《世界貿易組織法》這門課程最核心的內容?!?/p>
我盯著卷子,第一反應是:這怎么可能!要知道,《世界貿易組織法》所涉及的內容復雜且廣泛,不僅有著諸多的協(xié)議和規(guī)則,更有著形形色色的爭端解決案例。它們既涉及貿易壁壘,又涉及關稅問題;既關乎進口許可制度,又關乎反傾銷、反補貼,甚至是知識產權。
就算是看其基本原則,也有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公平貿易原則種種,根本不可能用一句話說完。
我的腦海里飛過復習時背過的無數(shù)知識點,卻無法為這樣一道只需要寫下一句話的題目,找到明確的答案。
冥思苦想良久,眼看著交卷時間就要到了。電光石火之間,我突然想起了在這學期的第一堂課上,老師鄭重其事地在黑板上寫下的一句話:貿易是有利的。
一瞬間,仿佛所有的基本原則、所有相關法律制定的最初動機,都與這句話產生了深層聯(lián)系:貿易是良性的,可以增加所有人的福祉,因此,即使在過程中有著種種困難,國家之間還是會努力促進和維護貿易關系,這也是《世界貿易組織法》制定的初衷。之前提到的種種基本原則,之所以會得到確立,歸根結底也是為了鼓勵貿易順利進行。
雖然我有些不敢相信答案會如此簡單,還是將“貿易是有利的”這六個字寫到了卷子上。事實證明,我猜對了。這場期末考試,我得到了大學考試中最高的分數(shù)。
自此,我仿佛嘗到了甜頭,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總忍不住要想一想:如果非得要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整個知識體系的內容,我會精煉為哪一句呢?
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獲益良多。在學習國際法知識的時候,我精煉出的“一句話”是“條約必須遵守”:正是因為在國際舞臺上,各個國家彼此交往,所以才需要有契約精神,說話要算數(shù),這是在國際層面制定法律的基石和源頭;在學習會計學原理中的借貸記賬法的時候,“一句話”便是老師口中念叨的“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可以說,再復雜的賬,如果借貸算不平,那也是錯誤的。
尋找這樣一句話的過程是既辛苦又非常有趣的。因為它其實總結出了一整塊知識中最基本的原則、原理、命題或者假設。這樣的原則、原理、命題或者假設,既不能省略,也不能刪除,更不能違反。
而正是有了這樣“一句話”,整個知識體系才能夠運行起來,向四處發(fā)散出無數(shù)旁支知識和子知識,最終形成一個知識領域。它仿佛是一艘船的龍骨,如果被抽掉了,這艘船便會四散開來成為一堆木板,船體也就不復存在了。
(陳興騰薦自《潤·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