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偉杰 宋文靜 李鵬飛 耿書翔 楊君
慢性心力衰竭為心臟疾病的晚期狀態(tài),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心臟病所致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異常,導致患者心肌的收縮力下降及心排血量下降,其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涉及心肌的損傷、心室重構及神經體液因子等的變化[1]。在臨床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發(fā)展快,多以急性發(fā)病入院。因此在發(fā)病早期如何判斷病情的發(fā)展預后,從而識別心力衰竭的不同階段,盡早給予處理,有利于改善其預后。近期一些研究表明[2],血漿N末端鈉尿前體(NT-proBNP)、降鈣素原(PCT)的含量檢測在評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中存在密切關系,成為其獨立判定預后因素[3]。既往研究表明胱抑素C(CysC)為早期腎損害敏感評估指標,但在近期研究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同病因中未見顯著性差異,而是隨著心功能級別的提高增加,因此CysC可以用于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的判斷[4]。本課題探討血清CysC和PC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判斷的診斷價值和各個心功能指標間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100例確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選患者均符合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診斷。隨機分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其中治療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8.8±2.3)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病患者3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合并血脂異?;颊?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60.5±2.2)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病患者32例,合并血脂異?;颊?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入選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及治療組患者均采取ACEI或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正性肌力藥等基礎心衰藥物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4粒/次,3次/d、芪參益氣滴丸0.5 g/次,3次/d治療。以12周為1個治療周期。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清學相關指標檢測:治療前、治療12周后2組患者均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離心速獲取上清液,并保存于-80℃冰箱待測。血漿NT-pro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PCT、CysC均采用免疫發(fā)光法檢測。應用通蔚試劑(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檢測流程規(guī)范均嚴格執(zhí)行試劑說明書。
1.3.2 超聲心動圖檢查:由美國GE公司生產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用于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SPD)等指標超聲心動檢測。
1.3.3 預后觀察:12周后,全部患者記錄預后并通過分析不同預后相關的指標之間的差異,進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預測價值評估。
2.1 2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比較 2組患者經藥物治療后心功能變化,心功能在治療12周后均改善明顯,但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心功能顯著性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比較 n=50,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變化 NT-proBNP、hsCRP、PCT、CysC治療12周后均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4項指標更為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各項血清學指標比較 n=50,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臟超聲檢查參數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12周后LVEDD、LVSDD參數水平較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但LVEF的水平較A組患者比較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胱抑素C為有核細胞均能表達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通常情況下性別、年齡、飲食等一般因素并不能影響其濃度,具有極高的穩(wěn)定性,腎臟是其唯一排
表3 治療前后2組患者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除器官[5],所以早期腎損害程度通常應用胱抑素C來評估,隨著近年來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fā)現心功能分級的升高也會伴有CysC水平的增加,也因此推斷其一定程度上影響心衰患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6]。有研究結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PCT、BNP水平較健康者顯著增高,因此對慢性心力衰竭有重要的評估價值[7]。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心功能受到影響的患者提示有CysC水平升高,而出現左室肥厚、舒張功能減低等情況,患者冠心病嚴重程度進展,因此CysC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臟結構異常改變的判斷[7]。同時腎臟和心臟之間存在有復雜雙向關系,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中腎臟功能的儲備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腎損害對于心衰患者尤為重要,其通常表述為“心腎綜合征”,心衰患者合并腎損害患者的預后差[8],有臨床試驗表述為,慢性心衰患者合并腎功能不全的人群中有近1/3~1/2的死亡危險性升高顯著[9],因此CysC被研究者用來評估心衰患者的預后。PCT為功能蛋白,但無激素活性,較早有研究表明降鈣素前體物質為PCT,當存在炎性反應時,前3 h其水平的已升高,免疫抑制狀態(tài)及激素水平并不受影響,因此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是臨床上診斷細菌性感染的重要指標之一[10]。BNP是一種極具生物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中表達,常作為反映心功能的重要參數。BNP裂解后產生無活性的N端片段NT-proBNP且濃度較為穩(wěn)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的收縮及舒張功能通常由其反映,成為心衰患者臨床診斷重要依據[11,12]。
芪藶強心膠囊能達到益氣溫陽、祛瘀利水、活血通絡等功效,從而患者心力衰竭患者的氣短、平臥受限、利尿消腫等癥狀[13]。芪參益氣滴丸由黃芪、丹參、三七、降香等組方,其能達到益氣通脈、活血止痛等功效,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氣短乏力、胸悶胸痛等癥狀。諸多研究表述,心衰患者臨床癥狀應用芪藶強心膠囊、芪參益氣滴丸可有效改善,進一步使NT-proBNP水平降低,改善其預后,提高患者總體生活質量[14]。
此次研究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的NT-proBNP、hs-CRP、PCT、CysC水平及LVEDD、LVSDD參數、心功能分級均無明顯差異(P>0.05)。經過12周治療后,心功能在2組患者治療后均改善明顯,治療組較對照組心功能改善顯著性更高(P<0.05);2組患者NT-proBNP、hs-CRP、PCT、CysC的水平均與治療前相比較降低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4項指標更為明顯(P<0.05);B組患者較A組LVEDD、LVSDD的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從而提示NT-proBNP、hs-CRP、PCT、CysC與心衰患者的嚴重程度具有正相關性,進一步表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嚴重程度可通過PCT、CysC表達反映。既往研究顯示CysC、NT-proBNP的最佳截點是預測死亡事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相似,為預測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重要的指標之一,兩種指標呈明顯直線相關[1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CysC、PCT聯(lián)合預測心力衰竭患者預后有較高的準確性及敏感度[16]。血清CysC、降鈣素原的水平隨著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進展而升高,因此CysC、PCT可以作為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評估預后的臨床指標,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其價值。但此次研究未對心力衰竭的程度進一步分層研究,同時觀察周期較短,沒有長期評測隨訪,需要進一步加大樣本,并進行多中心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