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霞 尹會文 王秋菊 劉文霞
在耳鼻喉科中,慢性鼻-鼻竇炎(CRS)屬于常見的疾病,經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該疾病多與氣道高反應、哮喘、變應性鼻炎關系密切。造成該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較多,包括抵抗力降低、營養(yǎng)不良、鼻腔鼻竇解剖異常、變態(tài)反應以及感染等因素有關。以鼻涕倒流且鼻涕呈膿液狀、嗅覺功能降低、頭部以及鼻面部脹痛、鼻塞反復發(fā)作為該疾病的主要癥狀,長期患病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頭昏、頭痛、易疲倦、精神不振等全身癥狀,嚴重者還會并發(fā)其他部位感染[1]。但經臨床經驗發(fā)現(xiàn),單純的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效果欠佳,術后氣道阻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且術后復發(fā)率較高[2]。近年來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類疾病治療中,包括軟腭、舌根、扁桃體切除術等手術中,是通過射頻能量進行手術操作,對病灶組織進行氣化消融,具有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對病灶清除的更為徹底,術后利于患者恢復,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3]。本文旨在分析將該術式應用于CRS疾病的治療中是否能對臨床癥狀以及鼻功能進行改善,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CRS患者80例,憑借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5~60歲,平均年齡(38.92±3.5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80±0.70)年;重度者10例,中度者15例,輕度者15例;雙側患病者25例,單側患病者15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4~59歲,平均年齡(39.00±3.60)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90±0.69)年;重度者11例,中度者16例,輕度者13例;雙側患病者26例,單側患病者14例。2組性別比、患側、患病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且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3]:①保守治療無效者;②無骨性增生;③無鼻部手術史;④伴有鼻涕倒流且鼻涕呈膿液狀、嗅覺功能降低、頭部以及鼻面部脹痛、鼻塞反復發(fā)作等癥狀。
1.2.2 排除標準[4]:①哺乳期、妊娠期者;②精神障礙者;③惡性腫瘤者;④免疫功能紊亂者;⑤凝血功能紊亂;⑥嚴重肺、心、腎、肝功能異常;⑦合并其他感染性疾?。虎嘞?;⑨其他類型鼻咽部疾病。
1.3 方法
1.3.1 術前:所有患者術前1周,服用由天津市津津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潑尼松,1次/d,30 mg/次。鼻內鏡治療中采用美國杰西公司生產的低溫等離子治療儀Ⅱ型,德國STORZ公司提供涉及到的手術器械、鼻內鏡、顯示器以及鼻內鏡成像系統(tǒng)。
1.3.2 術中:①對照組: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聯(lián)合鼻內鏡鼻竇手術,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將手術范圍內鋪上常規(guī)消毒鋪巾,將鼻內鏡置入后,對病變情況進行觀察,根據患者患病程度將鼻竇依次打開,切除鉤突后的顯露篩泡。并結合鼻竇位置以及開口方向,將篩竇以及上頜竇開放,確保引流順暢。對病變組織、鼻竇內異常分泌物以及鼻腔徹底清除。再對下鼻甲部分進行切除。②觀察組: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2組鼻竇手術治療方式一致,再對患側鼻甲的上、中、下三點在鼻內鏡的監(jiān)視下給予消融處理,如患者有顯著的息肉樣變,則將該部位切除后進行止血操作,操作通過等離子刀頭完成,并將剩余肥厚中鼻甲組織進行處理,再接受鼻甲骨折移術治療。
1.3.3 術后:所有患者進行填塞止血,材料選擇凡士林紗條以及膨脹止血海綿?;颊呔B續(xù)服用1周羅紅霉素(浙江維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及波尼松。2種藥物均為每日晨起空腹給藥,1次/d,30 mg/次。手術結束后第8天后,每日2次通過噴鼻水清理患者的鼻腔,清洗在鼻內鏡的引導下完成,直至鼻腔內無血痂,創(chuàng)面完全恢復為止。
1.4 觀察指標 (1)記錄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填塞物數(shù)量以及住院時間。(2)治療半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對比糖精清除時間(SCT)、黏液纖毛清除速率(MCT)以及鼻黏液纖毛清除率(MTR)改善情況。(3)治療半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對比鼻通氣水平以及嗅覺功能改善情況。其中鼻通氣水平是通過冷靜法對患者的呼吸影面積數(shù)值進行測定,對其鼻氣道阻力進行評定,共測定3次,取平均值。嗅覺功能是根據2012年頒布的《中國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相關內容進行評定[6,7],通過將5種氣體配置成不同濃度,最高評分為5分,最低分為-2分。對患者進行5種氣體評分后,取平均分,分值與嗅覺功能成正比。(4)根據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snot-20)量表對患者受疾病致使的情緒、社會以及癥狀方面影響程度進行評定,量表共20小項,分為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活力以及鼻相關癥狀4個維度,得分越高,相關癥狀越嚴重[8]。(5)根據VAS疼痛評分量表對患者的術前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定,量表滿分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6)比較2組術后并發(fā)癥(鼻腔干燥、鼻腔粘連)發(fā)生情況。
1.5 療效評定 根據鼻竇黏膜恢復情況、行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內鏡(Lund-Kennedy)評分以及流涕、鼻塞、頭痛等臨床癥狀緩解情況進行臨床治療效果評定[5]。顯效:鼻竇黏膜恢復正常且無疼痛感,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鼻竇黏膜仍有水腫但僅為少量區(qū)域或有肉芽組織出現(xiàn),仍有膿性分泌物在鼻腔內但量較少,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有輕度疼痛感;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有效+顯效。
2.1 手術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填塞物數(shù)量以及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情況比較
2.2 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效果比較 n=40,例(%)
2.3 治療前后SCT、MCT及MTR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SCT、MCT及MT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CT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MCT及MTR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SCT、MCT及MTR情況比較
2.4 治療前后鼻通氣水平以及嗅覺功能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鼻呼吸面積以及嗅覺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鼻呼吸面積以及嗅覺功能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鼻通氣水平及嗅覺功能情況比較
2.5 治療前后VAS評分以及snot-20評分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VAS評分以及snot-20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及snot-20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VAS評分及snot-20評分情況比較 n=40,分,
2.6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鼻腔干燥1例,發(fā)生鼻腔粘連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0%(2/40),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氣道堵塞7例,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00%(1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感染是導致慢性鼻-鼻竇炎發(fā)生的主要因素,長期的炎癥刺激會導致鼻甲增生肥大、黏膜水腫出現(xiàn),而此類癥狀會導致鼻腔鼻竇引流受阻,進而導致炎癥不易被徹底清除[9]。鼻塞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0]。目前,臨床多通過手術對該疾病進行治療,但傳統(tǒng)的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后,仍會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鼻腔通氣未得到明顯改善情況,且對于下鼻甲肥大者,需通過下甲黏膜下切除術或鼻下鼻甲成形術等術式治療,對可對鼻腔通氣功能改善,使鼻塞癥狀緩解,但術中創(chuàng)傷較大,會對鼻黏膜功能造成損傷,術中出血量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且一旦對鼻黏膜功能損傷過重,也不利于疾病恢復[11-14]。故現(xiàn)為探究更好的治療方式,特做本次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填塞物數(shù)量以及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與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與鼻內鏡鼻竇手術聯(lián)合治療比較,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手術耗時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治療安全性更佳。傳統(tǒng)的術式采用直接對下鼻甲組織切除的方式,故術中對鼻腔黏膜的損傷程度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并受鼻內的解剖結構影響,在對骨質部位處增生軟組織以及鼻中隔已切除軟骨的處理上困難度較高。且為了降低術后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多會通過鼻腔填塞進行預防,特別是對于下鼻甲后端切除的患者,需要使用更多的填塞物,會增加對鼻腔黏膜的損傷程度,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顯著延長。而觀察組的術式,通過消融的方式處理黏膜下的增生組織,降低了對鼻腔黏膜的損傷程度,對下鼻甲后端增生組織進行處理后無需擔心會造成術后出血的情況。并能夠更好地處理鼻中隔增生肥厚組織,對建立和維持術后鼻腔的組織層次、形態(tài)以及整成結構更為有利,能夠促進術后鼻腔生理功能以及空氣動力學功能的恢復。治療損傷程度小,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得以顯著縮短,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得以顯著降低。
本研究還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SCT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MCT及MTR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鼻呼吸面積以及嗅覺功能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以及snot-20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與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與鼻內鏡鼻竇手術聯(lián)合治療比較,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效果更佳,鼻腔功能以及嗅覺功能顯著改善,術后疼痛程度更低。究其原因,近年來在軟組織微創(chuàng)手術的應用中低溫等離子技術頗受歡迎,其治療過程創(chuàng)傷較小,是通過減容黏膜下組織,擴大氣道腔徑,不會對鼻黏膜造成損傷,保護黏膜層的纖毛運動功能、神經分泌功能及感覺功能[15,16]。且經相關研究表明,將其應用于下鼻甲消融術中,并不會影響鼻纖毛黏液系統(tǒng)的清除作用。該治療方式對疾病的相關癥狀可起到長期改善作用,效果顯著[17]。
綜上所述,對CRS患者行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安全性較佳,可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促進嗅覺功能的恢復,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也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