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窺
自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之后,勞動教育就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相繼發(fā)布,使得近年來被淡化、弱化的勞動教育有了“硬指標”。許多學校積極行動起來,促進勞動教育有效落地。然而在實踐中,還有一些對勞動教育的錯誤認知需要澄清。
誤區(qū)一:將勞動教育作為懲罰手段。在有的班級,學生完不成作業(yè)或者違反紀律,會被罰去掃地、除草、撿拾垃圾等。這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然而我們很少會反思,懲罰性勞動會對學生產生什么影響。一邊教育學生勞動最光榮,應熱愛勞動,一邊卻將勞動作為懲罰手段,試問:被罰勞動的學生怎能感受到勞動光榮呢?
勞動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只強調勞動而忽視了教育。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勞動只是手段,教育才是最終目的:加強辛勤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奮斗精神;加強誠實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品質;加強創(chuàng)造性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反觀懲罰性勞動,學生即使參加了勞動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教育,甚至可能導致反教育。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誰表現(xiàn)得好才會被獎勵負責某個勞動崗位,勞動光榮的觀念是不是更容易扎根呢?
誤區(qū)二:將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有的教師認為,讓學生做飯澆花、洗衣洗襪、參加大掃除就是勞動教育。這種“舊勞動教育”觀念非常普遍。然而,在腦力勞動、服務性勞動、復合型勞動比重空前增加的新時代,勞動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新變化。如果仍將勞動教育窄化為體力勞動,就會脫離社會實際,不利于青少年對勞動概念的正確理解,更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
那些已被機械化取代的體力勞動,技術含量不夠,吸引力不強,學生并不會真心喜歡,只有與時俱進地開展勞動教育方為上策,比如,將研究性學習、智慧型學習、項目制學習等符合時代特點的教育形式作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流形式等。在上海市普陀區(qū),許多課程鼓勵學生體驗“智能勞動”,比如,學生通過編程制作的“智能垃圾桶”,只需說一句“香蕉皮,扔哪里?”桶蓋就會緩緩打開。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學生怎能不喜歡呢?
誤區(qū)三:勞動教育只搞“一陣風”。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千萬不能當“耳旁風”,也不能只搞“一陣風”。然而在不少學校,勞動教育的確如同“一陣風”:“上面”抓得緊,就開展幾次勞動教育活動,壯壯聲勢;“上面”一放松,勞動課程就形同虛設,一切又回到老樣子。
勞動教育不是單靠一次活動就能立竿見影的,需要建立科學的勞動課程體系,在教育實踐中持之以恒地扎實推進,使之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成為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應延伸到日常生活,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和家庭生活的細節(jié)中去,通過家校共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勞動教育最忌“一陣風”、雨過地皮濕,應保持常態(tài)化、形成長效機制。那些重“形”不重“效”、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的“作秀式”勞動教育,不但收不到實效,而且助長了形式主義作風,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