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管 仲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①,解不可解,而后解。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解。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于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h乎日月,無已也。愕愕②者,不以天下為憂。剌剌③者,不以萬物為策。孰能棄剌剌而為愕愕乎!難言憲術,須同而出。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乎?審而出者彼自來。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茍適,可為天下周。內固之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2004年版《管子校注》)
【注釋】
①觿(xī):古代用骨頭制作的解繩結的錐子。
②愕愕:直言。
③剌(là)剌:燥熱。
【譯文】
解決問題應當有恰當?shù)姆椒ǎ欢谌藗兩袩o此法時,于是才有人提出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用骨錐來解開很難解的繩結,也是在繩結無法解開的時候,才有人想出來用它來解開繩結。所以,善于辦事的人,國人往往還沒意識到,他就把事情辦好了。因此,辦好了事情,不可張揚顯擺。辦得不好,還可能會有遭遇刑罰的危險。好與不好,只要能取信于國人就行了。無論是太過還是不及都不好,還是要恰如其分才好。辦事的人將善惡是非都能處理得恰如其分,就像日月懸空照察事物永無止息一樣。遵守常道直言直行的人總是不以天下事務為憂慮,烈烈有為的人總是不以統(tǒng)率萬物為滿足。但誰能做到放棄烈烈有為而奉行碌碌無為呢?宣布一項政策法令是不容易的,它必須符合眾人心愿才可以發(fā)表出來,不要輕易地增減,只要接近眾人心愿的就不要隨意增刪。所以說,論智慧,自己有什么智?論謀略,自己有什么謀?凡是查明眾人的心愿而制定出法度政策的,人家自然會投奔而來。只了解自己的心愿,依此行事叫作“稽”;能了解他人心愿,依此行事叫作“濟”。了解人心如能做到準確,可成為天下君主;把此事牢記在心,便可以永久不敗,經過講求、研究而運用之,就可以成就天下的王業(yè)。
【簡析】
《白心》是戰(zhàn)國時期稷下黃老道家的代表作《管子》四篇之一,在政治思想史上比較有名?!栋仔摹分鞍住?,即取自《道德經》“大白若辱”,“白心”即為心清靜無為之意。為政天下要做到清靜無為,當然必須以遵循天道、效法自然、合乎規(guī)律為前提,才能實現(xiàn)大治。所以《白心》開篇便說建立常規(guī)常道,應當以虛靜為本,以合于時宜為貴,以正確不偏為準則,這三者協(xié)調一致,才能夠持久不敗。強調執(zhí)政者無論處理任何事物,都不是取決于是否“有利”,而是取決于是否合乎準則、常規(guī),是否適應天道、人心。因此,在分析、處理事物之時,首先要去追索事物的來源,研討事物的實質,探索事物生成的根據(jù),找到事物的始末,其后還要適應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來裁斷事物,了解時宜來確定法度,從而掌握實情、考究道理,按照事物固有的法度去行事,循名責實地去治理天下。即使說了好話,做了好事,事成后還應該回到無名無功的清靜狀態(tài),所以有才能的人往往不求出名,真干事的人往往顯得無事,都能放棄功業(yè)與名聲而回到普通人的地位。順著上面這一治國思路,本選段指出辦好事情本來都有恰當?shù)姆椒?,做好了也不可張揚顯擺,只要能取信國人就行了。同樣,任何一項政策命令也必須符合眾人心愿才可以宣布出來。只有遵循常道常情,恰如其分地了解人心、辦好事情,才能成為天下的君主,成就天下的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