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華
摘 要:貴州梆子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在舞臺上消失的劇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五十年代省文化系統(tǒng)對這一劇種進行過征集恢復工作,貴州省文化館保存了一批當年的手抄稿。2021年這批塵封一個甲子的手抄稿整理后由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讓人們可以一睹貴州梆子的風采。文章即是《貴州梆子劇目集》的序,梳理了貴州梆子的歷史,介紹了這批手抄稿的來源,對收錄的二十一個劇目進行了分析。這項填補空白的工作對認識湮滅于歷史長河中的這一地方劇種,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貴州梆子 劇目 抄稿 百年舞臺
中圖分類號:I236.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1)04-87-94
還記得2020年9月21日是個周一,我應邀到貴州省文化館查看館里發(fā)現(xiàn)的一批手稿。負責此項工作的館員展示給我一摞手抄稿,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抄錄的貴州梆子劇目,字跡模糊,紙張泛黃,薄脆的格子紙上布滿了密密麻麻褪色的鋼筆字,積淀著半個多世紀的滄桑塵埃。我小心翼翼地翻了幾頁,內容依稀可辨。早就知道貴州梆子,卻從未見過貴州梆子劇目,省文化館居然保存有這么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手抄劇本,實在是彌足珍貴,建議趕快拍照或掃描后打印出來,再深入審讀。館里對這項工作持續(xù)推進,2021年2月1日,就看到了厚厚一疊打印稿。懷著好奇心翻閱這批文本,雖然因字跡不清年代阻隔帶來一些錯漏,仍激動地意識到,省文化館可能挖到了一個“富礦”!隨著出版事宜的落實,寫序的任務落到了我的頭上,因為一開始就深度介入這項工作,不好推諉,但要認識這批抄本的價值,必須回顧梳理貴州梆子的歷史,了解貴州梆子的演出狀況,弄清這批抄本的來龍去脈。而我陷進后發(fā)現(xiàn),要完成這個任務并不容易。
貴州由于建省晚,又是移民省份,本土成熟的戲曲形式并不多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命名的黔劇外,以“貴州”冠名的劇種也就是貴州梆子了。故貴州梆子又叫本地梆子,也被稱為黔戲(區(qū)別于黔劇)和貴州戲。能以省名冠之,流布范圍當然不會太窄,《中國戲曲志·貴州卷》記載貴州梆子“主要流行于貴陽、安順、平壩、普定、盤縣、貞豐、都勻、獨山、遵義、黔西、銅仁、思南、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等地”1。然而遺憾的是,現(xiàn)在我們不但看不到貴州梆子的演出,讀不到面世的貴州梆子劇目,連記錄研究的文獻也很稀少。目前除了《中國戲曲志·貴州卷》中相關記載,《貴州地方戲曲簡志》中有一段“本地梆子”的記載2,還可在王恒富、謝振東主編的兩部貴州戲劇史《貴州戲曲大觀·劇種卷》1和《貴州戲劇史》2中了解一些脈絡,王穎泰著《20世紀貴州戲劇文學史》3也有一些提及。相關研究論文僅見何平發(fā)表于《貴州文史叢刊》上的《貴州梆子的興衰》4,我們對貴州梆子歷史的了解,大多基于上述文獻。
梆子即秦腔,又稱西調,演出時以棗木梆擊節(jié),配以高亢凄厲的唱腔,激越粗獷。梆子初入黔是在明末清初,由孫可望、李定國之兵號“大西軍”的南下帶入,在黔地留下后慢慢適應本地觀眾而衍化。據(jù)說在清乾隆年間,貴州已流行秦腔、楚腔、石牌腔等各種戲曲混雜的亂彈戲,并產生了有較高技藝的戲班和名角。貴陽的名角楊寶兒隨秦腔名伶魏長生進京獻藝,曾名噪一時,被譽為“素靨嬌憨,有柔媚昵人之態(tài)”“其技似鶯雛學語”“兩省伶工,都下素無聞者,今惟二童子(指河南水慶部的張喜兒、貴陽泰和部的楊寶兒),爭妍競媚”5。嘉慶、道光年間,貴州戰(zhàn)事較少,經濟上有較大發(fā)展,貴州梆子逐漸發(fā)展興旺。嘉慶十八年(1813)李宗昉修纂的《黔記》卷一載有一首《竹枝詞》:“條條板凳坐綠鬟,娘娘廟看豫升班。今朝更比昨朝好,烤火連場演下山。”該竹枝詞記載了貴州梆子的演出盛況。據(jù)口碑傳說,《烤火·下山》即是由秦腔等亂彈經過長期嬗變,逐漸地方化而形成的貴州梆子劇目之一。清嘉慶至道光末年,是貴州梆子的興盛時期,到咸豐、同治年間,戰(zhàn)事使貴州百業(yè)元氣大傷,貴州梆子也隨之衰落。光緒初年,貴州梆子得以復蘇,但戲班無固定演出場地,只能在廟觀、會館承包酬神辦會等短期流動演出。光緒二十年(1894)以后,湘劇的春和班、川劇的繼新班等相繼入黔,各地劇種互相競爭,貴州梆子在唱腔和服飾等方面無力抗衡,演出漸次冷落。光緒二十六年(1900),貴州梆子已呈衰敗之態(tài)。光緒末年,貴州梆子已開始班垮角散。到了清末民初,貴州梆子終于淡出藝壇,但遺響并沒有消失,其劇目、音樂、表演等散落在貴州其它劇種之中,對鄰省的川劇、滇劇、桂劇等也不無影響。
口傳貴州梆子的第一個戲班是清乾隆年間的萬和班,經常在貴陽的大道觀演出,常演的劇目有《困曹府》等,史載還有泰和班;嘉慶道光年間有豫升班;同治年間有老泰洪班;光緒年間有新泰洪班、高升班;光緒宣統(tǒng)年間有洪泰班等。演出劇目有《打硐送妹》《華山下棋》《困曹府》《馬方困城》《六郎斬子》《打虎收孝》《彥章跑灘》《桑國會》《七星廟》《三打王英》《王英探山》《上關拆書》《下南唐》《金橋算命》《鞭責督郵》等。
1953年周總理曾關懷過貴州地方戲問題,當時的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桂百鑄和凌公陸搜尋本地梆子藝人后裔,找到包凈六,又通過包找到張光復、朱德玉、何成明三位,開始進行本地梆子的恢復工作。1954年貴陽市文化局組織第一次清唱會,在包凈六家中坐唱,有張光復、朱德玉、何成明、羅紹梅、傅重唱、寧功六等參加,演唱劇目是《古城會》《高平關》《檔亮》。1955年貴陽市文化局組織一個晚會,由何成明主演,劇目除上述三折外另加《打硐》一出,李彬如、李俶元、魏香庭、包凈六、桂百鑄等出席觀看,繼而開始對本地梆子的挖掘工作。在參加1955年的會演時,何成明演唱《古城會》,安順玩友吳紹舟演唱《華山下棋》,接著參加12月的市會演,何成明獲二等獎。1956年12月底,本地梆子參加了貴州省第一屆工農業(yè)馀匯演,劇目是《華山下棋》,吳紹舟飾趙匡胤,趙焱耀飾陳摶道人;《困曹府》,何成明飾演。《會演簡訊》第八期載有何君輔、俞百巍撰寫的《枯萎了四十多年的貴州地方戲》一文,提及貴州梆子一些歷史人物,如泰鴻班名藝人王星坦,外號“幺妹花旦”的女角胡少琴,光緒末年據(jù)惡婆虐媳實事新編梆子戲《雙棺材》的藝人方竹經等?!稌莨?jié)目資料匯刊》上刊載了參演劇目《華山下棋》的腳本及劇照,《華山下棋》獲演出二等獎,并在會演后作為義演劇目演出,由何成明扮演陳摶道人,吳紹舟扮演趙匡胤。1957年由貴陽市文化局組織成立了“貴州地方戲曲業(yè)馀研究社”,這里的“戲”特指貴州梆子(本地梆子),而“曲”專指文琴,即是對貴州戲曲中最有影響的兩個劇種進行研究推廣。研究社由趙少農負責,桂百鑄任社長,何成明、羅少梅任副社長,盧佑銘教《烤紅》《三擊掌》《高平關》;彭玉清教《打硐送妹》。1957年至1958年2月,貴州戲曲業(yè)馀研究社演出三十余場,場場滿座,據(jù)說是以梆子為主,文琴為輔,深受觀眾好評。1958年全國第二屆戲曲劇目工作會議召開,倡導戲曲劇目工作應重視全面挖掘老劇種遺產。在此精神推動下,貴州省文化局戲曲工作室編印出一集《貴州省戲劇資料匯編》,記錄了由本地梆子老藝人口述的《打硐》《洛陽斬單》《秦瓊哭頭》《王英探山》《三打王英》五個劇目1。
1958年貴陽市市長伍嘉謨召集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宣傳部開會,討論貴州地方戲建立問題,在以貴州梆子還是文琴戲為基礎之間抉擇。1958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貴州戲曲的初步探討》2一書,作者劉芥塵在文琴和本地梆子基礎上討論貴州戲曲,對本地梆子的盛衰提出見解,列舉了十一位有造詣的貴州梆子藝人。但從他為文琴單列四節(jié)而本地梆子只是與文琴放在一節(jié)討論上,不難看出作者的取舍傾向。1960年省文化館的前身省群眾藝術館編寫了《關于我省地方劇種的材料》初稿,列舉了包括貴州梆子在內的我省四個主要劇種,材料按照歷史沿革、劇目、音樂、表演等方面扼要敘述,提供一些參考資料。1960年全國各省要選拔地方劇種進京,省委最終確定以文琴代表貴州地方戲,命名為黔劇。至此,貴州梆子失去成為貴州代表性地方劇種的機會。
然而,作為一個在本地有相當影響的劇種,正如《貴陽戲劇史料》二輯里《貴州梆子史話》一文所寫:“藝術的魅力仍然吸引著人們,每周休息日紛紛都要聚會到老師家繼續(xù)坐唱。民間的業(yè)馀活動,使這夭折的古老劇種,還不致斷線?!蓖瑫r省文化局、省文聯(lián)、省群眾藝術館組成藝術研究室,仍在繼續(xù)從事對本地梆子的挖掘整理工作。何平在《貴州梆子的興衰》一文中提到:“1961年開始有郭可諏、關太平、肖自平、羅重廉,先后到貴陽、安順、盤縣、貞豐、普定,以訪問玩友錄音等方式,對本地戲的劇目和聲腔做了搜集工作,就其源流等問題組織了座談?!钡玫皆S多生動的口傳資料,例如民國初期流傳的俗語:“哪點有戲?大道觀;哪一鋪班子?泰洪班;唱哪樣戲?草橋關;哪個的花臉?馬樹山;哪個的小生?田德山;哪個的小旦?葉三三?!边@次調研“直到1962年7月,九個多月中總共發(fā)現(xiàn)了貴州戲愛好者五十二人,記錄了貴州戲劇目九十二書;錄取了六出單折戲,片段唱腔四十七段,大體上明確了貴州戲興衰的輪廓,認識到貴州梆子是一個具有地方特點的戲曲劇種。”這次調研直接推動了貴州梆子演出的勃興,何平的文章稱:“這一年的9月,貴陽市在文化館李館長的支持下,在羅紹梅、武建民的努力下,又開辦了文藝茶座,每個星期清唱一場,再度轟動了全市。如竹琴藝人黃藝凡平時也是賣滿座的,唱梆子清唱這天,他只好不唱,因都來聽梆子戲,沒有座位,一些聽眾要求付茶費站著聽,博得群眾的歡欣。”3調研工作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是本地梆子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范圍排查,調研成果寫成的《關于搜集整理貴州戲的工作報告》,是貴州梆子一份可貴的基礎性研究資料,可惜后來遇到“文革”,附件散失殘缺不全。
對于我們而言,了解這次調研活動一個直接作用,就是借由這些信息,可以準確推斷省文化館這批塵封劇目的來源。這批劇目總共有二十三部,抄本前分別寫有收藏(編輯)單位、收集地區(qū)、藏本擁有者、口述者和抄錄者等相關信息,來源地區(qū)除了貴陽,主要是安順和普定,還有兩本分別來自貞豐和黔西,這和前面提到的調研地區(qū)吻合;有兩部標注有時間,分別是“1962年11月8日”和“1963年5月29日”,這正是調研工作結束之后;有四部劇目記錄者是關太平,而關先生正是調研工作主要參與者之一,他任職的省群眾藝術館是省文化館前身,這項工作當時就是由省群藝館負責的。毫無疑問,這批劇目就是保存下來的當年調研工作成果。
弄清這些劇目的來源后,對這批歷經半個多世紀流傳到我們手中的劇目備添珍惜之心,對發(fā)現(xiàn)并提出保護利用的省文化館工作人員心存感激,對付出辛勤勞動的戲曲前輩們更是由衷景仰。我們對這個曾經影響很大、有可能成為貴州地方戲代表的劇種并沒有太多了解,盡管《中國戲曲志·貴州卷》在“貴州梆子”條款下提到“所收集到的劇目一百三十馀出”1,《20世紀貴州戲劇文學史》引用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二日《貴州日報》第三版的資料說“貴州梆子的劇目據(jù)說原有二百馀出”2,由于沒有正式出版,我們很難看到一部完整的劇目,就連劇情內容提要,在《中國戲曲志·貴州卷》“劇目”欄目下也只能查到《打硐》和《華山下棋》兩部。如今這批貴州梆子劇的面世,讓我們可以一睹貴州梆子文本真實的面目,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驚喜。
在具體討論這批貴州梆子劇目之前,我們先回到歷史,將上世紀貴州梆子中興又再度消沉的“編年史”敘述完整。1963年戲曲名家尚小云到筑講學,提出要看有代表性的貴州本地戲,在貴陽金橋飯店禮堂演出了貴州梆子,劇目是何成明主演的《孝儒草詔》;武建民、夏萍扮演的《打硐》;省黔劇團演出的《三家店》。尚先生觀后極為贊賞,提議貴州梆子應挖掘扶植搬回舞臺。繼而有關部門將何成明等請到省藝校,讓黔劇班(即文琴)學員改學梆子,排練的劇目有《打硐》《七星廟》《打鸞駕》《秦瓊起解》《拷紅》等。1964年春節(jié),該班赴羅甸、開陽、長順、青巖、惠水等地巡回實驗演出,獲得廣大群眾歡迎。但剛剛復蘇的貴州本地梆子難逃“文化大革命”的厄運。
1978年,徐紹琨、徐達雙、夏萍等五位同志呼吁恢復梆子戲。1980年市藝術館組成“貴州梆子業(yè)馀劇社”,招收并培訓學員。同年8月貴州省戲劇家協(xié)會組織編寫《貴州地方戲曲簡志》,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有謝振東、柳逢春撰寫的“本地梆子”部分,并將九板十三腔的典譜刊印出來。198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收入貴州梆子戲條目,在全國劇種中作了介紹。1982年貴州梆子戲劇隊排練出《華山下棋》《三擊掌》《拷紅》等劇,省劇協(xié)邀請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木鐸、肖晴、潘仲甫等研究員觀看座談,雖獲好評但難以改變梆子隊被解散的命運。
以上梳理,按近年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guī)則,算是一個項目概況,而真正影響貴州梆子這個“項目”興衰的,無疑是演員也即傳承人群體。我們常常通過傳承人譜系來呈現(xiàn)他們的關系。無獨有偶的是,在《貴州戲曲大觀·劇種卷》中,編者即以出生于1878年的桂百鑄先生幼時親見的老泰洪班班主王祿壽為第一代演員,梳理了貴州梆子十代演員的譜系。整理不易,難以割舍,故將這段內容簡錄如下:
老泰洪班第一代貴州梆子名生王祿壽,擅唱《劉備哭靈》《草船借箭》《華山下棋》《打硐送妹》《高關借頭》等。他曾因貧寒穿草鞋演《劉備哭靈》中劉皇叔,打動巡撫當場脫靴相贈獲“草鞋皇帝”美名。名旦張官保常與王祿壽配戲,擅長《打硐送妹》《烤火下山》《坐樓殺媳》《王英探山》等?;樣腥~三三,二路老生王六,丑角王七等,他們擅長《打瓜園》《逼妃立帝》《龍虎斗》《下南唐》《下河東》《五臺山》等戲。
洪太班第二代演員生角楊二(假王祿壽),花臉肖大炮,旦角許二(喜喜),以及王貴發(fā)、雷老霍、胡少琴、蔡新龍、楊潤亭等。他們擅長《打硐送妹》《獨困曹府》《金橋算命》《大鬧勾欄》《三打王英》《王英探山》等戲。
新泰洪班第三代演員生角王心坦,擅演《打硐送妹》《華山下棋》《斬黃袍》《秦瓊哭頭》《王英探山》《烤火下山》等戲。二路老生鐘義發(fā),旦角丁丁、劉幺妹,凈角何花臉,武生魏文才等,常與王心坦配戲,他們擅長《打刀試刀》《上關折書》《洛陽斬單》《秦瓊哭頭》《草船借箭》《佘塘關》《拷紅》《樊江關》等戲。何花臉后到云南入滇班,擅唱《札高跑灘》。
高升班第四代演員郭玉堂(外號牤子),擅長《馬方困城》《彥章跑灘》《上關折書》《古城會》等戲。其妻旦角楊冬妹與之配戲,郭玉堂與月月紅配過《打硐送妹》,由票友彭玉清操琴。
洪泰(川)班第五代演員周明先為郭玉堂的徒弟,后改唱川戲,教“天曲社”科生。
梆子班垮后,周明先教“天曲社”學員叫天紅等,是為第六代演員。梆子戲曾影響過天曲社老師、川凈吳曉雷。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1920—1930),梆子戲保存在玩友集會、茶館說唱及壇門道士中,仍有人學習演唱,如鐘云仙、賈銀仙、盧祐銘、張光富、包凈六、李樹義、武建民、司季云、李光乾、何相臣、何成明、謝耀燊、吳少洲、呂慶富、趙耀新、劉玉林、朱德玉等。這批人屬梆子戲的第七代人業(yè)馀演員,他們也是在1950年代對貴州梆子進行發(fā)掘時復出的中堅力量。
1956年成立由桂百鑄擔任社長的貴州地方戲曲業(yè)馀研究社,有文史名宿李俶元、鄒質夫、包凈六、龍仲衡、曾俊福、劉芥塵、劉伯初、葉樹青、曾紀烈、李樹藝、彭云清、金郁文等人參加。研究社招了一批業(yè)余青年演員學習文琴和梆子,他們是劉玉珍、包珊、崔燕鵬、李劍青、楊淑懿、胡曼霞、王玉琳、蘇文才、吳嘉林、徐達雙、白志強、趙子強、鄒秀忠、楊榮錦等人,他們應是梆子第八代傳人,排演了《華山下棋》《烤火下山》《打硐送妹》《太白醉寫》等劇。此后此班科生學習文琴為主放棄了梆子。
1962年后由羅少梅、武建民發(fā)起組建文藝茶社繼續(xù)坐唱梆子,適逢尚小云先生來黔講學觀看了梆子戲并給與贊賞。后省藝校的黔劇班增加了梆子隊,由何成明、張光復、盧祐銘、伍建民、司季云、徐少坤任教師和琴師,教授前茶社業(yè)馀青年演員和藝校專業(yè)學生,有夏萍、歐陽匡美、聶淑芳、蘭瑞秀、劉正才、魏益全、魏世華、丁美玲、余開云、吳英碧、張麗玲、宋順英、李玉萍、周慧琴、邱蘭芳、李生錫、林筑英、孟東豪、謝世廉、陳小鵬、劉貴生、馬渝生等人。學習演出了《打硐送妹》《魯達除霸》《醉寫嚇蠻》等劇目,這是第九代傳人。
1979年后經何成明、徐達雙、徐紹昆等人籌辦,辦起貴州梆子業(yè)馀演出隊,八十年代又招生排演了《拷紅》《三擊掌》《華山下棋》等戲。學員代表人物有花旦孫建英、徐俊英、周澤芬、杜芳玲、陳紅艷;須生周俊、袁輔;花臉徐小榮、張申發(fā);小生蔡啟貴;丑行曾長江,這是貴州梆子第十代(業(yè)馀)科班,也是二十世紀最后一批貴州梆子演員。1
有了上面貴州梆子事件和人物的背景,面對抄本內容就有了較為清晰的參照系。這批抄本共有二十三部,其中包括六個重復的劇目,它們是《拜端陽》《立帝斬袍》《武家坡》《王英探山》《秋胡試妻》和《李密投唐》;而同樣是兩個本子的《杜十娘》情況不同,它由《歸舟》和《投江》構成,是劇情連貫的兩折戲。對于重復的文本,我們分別情況做了以下幾種處理:第一是來源相同但其中一個是殘本,如《拜端陽》兩個本子均為彭鈺清口述,其中一個不全故去掉只收一個;《秋胡戲妻》也是這種情況,故只收了完本。第二是來源相同內容差異不大,如《王英探山》均是彭鈺清口述,所述內容差不多,收了內容較全的一個。第三種則是兩個本子都收入的,這種情況有《武家坡》和《李密投唐》?!段浼移隆穬蓚€本子的口述人一位是宋炳青,另一位是安順的王天成。宋本有十四頁多,王本只有九頁,但都是完整本。王本后半部分省略較多,開始部分也沒有宋本周全,然而兩本的差別不僅在內容的繁簡上,還有表現(xiàn)風格的差異。宋本無疑更完整更豐富,王本因流傳在安順,似乎更接地氣。例如一開場眾旦內白喊話,宋本的表述是“三姑娘武家坡前有人找你有話”;王本則加了調笑“三姑娘有人請你‘逗靶’”。薛平貴不給王寶釧書信時,宋本的王寶釧化用經典文謅謅地說,“奴將你好有一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別人帶封家書,帶不到,你傳不習乎?”王本的王寶釧卻痛快淋漓地開罵,“常言道得好來,家書抵萬金,你擅拆人家的家書,要挖目剁手?!碧岬窖ζ劫F八月十五修書,宋本說“薛大哥修書之時是指月為題”;王本卻加了一句話,“我們薛大哥這幾年在冒酸氣,他是指月為題?!蓖瑯訂栄ζ劫F的情況,宋本薛寶釵的問題是“奴問他好來可還好?奴問他從容可從容?”王本薛寶釵關心的卻是“三餐茶飯何人煮,衣服爛了誰補縫?”從中可以看到民間藝人因地制宜的發(fā)揮和改編?!独蠲芡短啤穬蓚€本子,一個是陳潮海據(jù)武建民藏本記錄的,另外一個是安順李云成口述關太平記錄的。這兩個本子也都是完整的,基本內容差不多,和前一個例子相似,流行于安順地區(qū)的劇本要簡短一些。這兩個本子還有一個差別是角色的設定,這折戲共三個人物,武本里面李密是凈,李世民為小生,王勇為生;李本里面李世民還是小生,但王勇(字伯當,故稱王伯當)為紅凈,李密為丑。因為這種角色設定,在人物臺詞上就有了細微的差別,李本中“丑角”李密的詞白有了一些調侃意味。民間戲曲是藝人口耳相傳的,本來就有很多內容的增減和差異性,重復劇目的對照閱讀,增加了比較的樂趣。經過甄別篩選合并,我們在二十三個手稿中選定收錄了十八個本子。
然而在我們這批手稿中,非常痛惜的是《送妹》是個殘本,這個劇本一打開就寫著“上接第一場《打硐》”,抄本是從“第二場追趕”開始的。該劇講趙匡胤護送一位被強盜擄掠的女子回家,為旅途方便二人結為兄妹,劇情來源于《三言二拍》中《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吨袊鴳蚯尽べF州卷》在《打硐》的“內容提要”中介紹說:“該劇曾由貴州地方戲曲業(yè)馀研究社、貴陽市黔劇團排演。武建民飾趙匡胤,任素華飾京娘。此劇被列為貴州省藝術學校教學劇目。”1而《送妹》這個劇目抄錄者就是“貴州省戲曲學校劇目組”,封面還有一段說明“行路一場,伍建民本加入了碑廳遇雨一節(jié),為其他劇種的,有特點,故納之。僅去其荒野兼更之需,戲詞亦略作簡節(jié),求其緊湊。本劇目組指定周秦整理,因我組貴州梆子還是初試,不妥之需頗多,請大家指正?!边@部劇無疑就是當年貴州省戲曲學校的教學演出抄本,我們從說明上還可以看到作為主演和教師的武建民,積極吸納其他劇種內容豐富貴州梆子的努力。這部最重要的貴州梆子劇目的殘缺,讓我們非常遺憾。
幸而梳理過貴州梆子歷史,使我憶起上世紀五十年代貴州省文化局戲曲工作室曾編印過一集《貴州省戲劇資料匯編》,收錄了《打硐》《洛陽斬單》《秦瓊哭頭》《王英探山》《三打王英》五個劇目。因為不是正式出版物非常難找,各大圖書館詢查未果,想到文化系統(tǒng)內部有可能保存,果然從省藝術研究院資料室找到了這本不足六十頁薄薄的內部出版物。讓我們驚喜萬分的是,打開書發(fā)現(xiàn)《打硐》正是《送妹》缺失的第一場,《貴州省戲劇資料匯編》收且只收了這一場。至此,著名的貴州梆子代表劇目《打硐送妹》,終于在我們的努力下完璧。
除了將《打硐》補入,我們去掉重復的《王英探山》,將其他三個本子悉數(shù)收入?!度蛲跤ⅰ放c《王英探山》內容上有延續(xù)性,但不是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也一直作為兩個折子戲演出,故作為兩個獨立本子收入;《洛陽斬單》和《秦瓊哭頭》內容緊密銜接,但一直作為單獨折子戲,故也如此收入。這樣,這本貴州梆子集一共有二十一個劇目。這些劇目絕大多數(shù)是一場的折子戲,《放葵生》上場人物不多,是一個老生和一個小生的對角戲;《蘆花蕩》《空城計》《尚香辭朝》是關于周瑜、諸葛亮、孫尚香的三國戲;《文王訪賢》講姜太公的故事;《九華宮》表現(xiàn)唐太宗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悲劇?!恫浪榍佟肥莾H有三十八句唱腔的獨角戲,卻換用了四個調式,表達伯牙痛失知音的哀傷;《陽河堂》一劇類型有些不同,這部有四個男角登場的戲有很多對白,卻只有很少的唱腔,不知是否由于這個原因,抄本未給人物注明角色行當?!锻跤⑻缴健泛汀度蛲跤ⅰ肥蔷哂邢矂∩实膭∧?,給演員較大表現(xiàn)空間,想必也是原因之一,這兩部折子戲一直廣受歡迎?!肚锖鷳蚱蕖泛汀抖攀铩肥莻鹘y(tǒng)戲曲中非常有名的劇目,貴州梆子的這兩個本子也成熟完整,文學色彩濃厚,人物形象生動,唱腔豐富,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情節(jié)連續(xù)的《洛陽斬單》和《秦瓊哭頭》雖然上場人物均有六個,但兩折戲分別只有單雄信和秦瓊開唱。面對兄弟的背叛殺戮二人痛心疾首,大段唱腔慷慨悲涼,單雄信最長的唱段有五十八行,秦瓊的唱腔則達到八十四行,屬于非常吃功夫的劇目。
這批本子中有四場戲的劇目是《打硐送妹》《立帝斬袍》和《拜端陽》,其中《拜端陽》一劇讓人印象深刻。這個劇又名《白玉簪》和《尚書問婿》,講尚書女兒李月英端莊賢惠,卻受人陷害為夫君不容,老尚書通過端陽節(jié)接女兒回家機會,澄清事實使小夫妻和好如初的故事。此劇情節(jié)復雜人物繁多,是這批劇本中分量最重的。它上場人物多達十數(shù)人,而且男女老少各種人物齊全,生旦凈丑各種角色基本齊備(缺凈行)。劇中有李尚書(老生)、女婿王玉林(小生)、小舅子李月光(二小生);李母(老旦)、李月英(小旦)、婆母(正旦)、丫鬟秋香(花旦)、媒婆孫婆(彩旦);誣陷者杜文有(丑)和門官、家院等配角,幾乎每個人都有唱腔,連家丁甲、乙、丙、丁和門官也不例外。而其中主要角色的唱腔非常豐富飽滿,李月英有一唱段長達六十二句,調式是西皮倒板轉二字再轉二板,將大家閨秀的委曲求全溫良賢淑表達得哀婉動人。最令人贊嘆的是老尚書端陽節(jié)深夜的一段華彩唱腔,調式采用屬于散板的“倒板”演唱,整段唱腔長達二百一十行,百轉千回、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老尚書要講禮法、要顧面子又要護女兒周全的復雜心理與慈父心腸??吹绞鼙M委屈的女兒,貴為尚書的老父親先夸親家再贊女婿,然后將皇家對自己的恩寵一一細述,無非是要為女兒張目替女兒求情。老尚書的一片愛女之心,在這段唱腔中表現(xiàn)得深沉厚重懇切動人。尤為感慨的是,貴州梆子藝人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如何銘記駕馭如此復雜的唱段?而體量這么龐大人物這么繁多的劇目,居然是由彭玉清老先生一人口述,需要怎樣的藝術積淀才能達到這樣的功夫!對身懷絕技的貴州梆子藝人由衷地心生敬仰。
《打硐送妹》和《立帝斬袍》都是趙匡胤的劇目。貴州梆子里趙匡胤的戲特別多,《貴州戲曲大觀·劇種卷》列舉的就有《陳橋驛》《華山下棋》《董家?guī)X》《下河南》《下南唐》《打瓜園》《龍虎斗》《高關借頭》《困曹府》《金橋算命》《打韓通》《打竇瑤》《打龍棚》《斬紅袍》《斬黃袍》《打刀試刀》《鬧勾欄》《全德記》等1。據(jù)說是因為孫可望進貴州時落腳貴陽,他是陜西人,軍中有秦腔團,就命人專唱趙匡胤的戲,向人們預示他將來就是宋太祖。后來貴州梆子戲中流傳很多趙匡胤的戲,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打硐送妹》。《打硐》這折戲在保存貴州梆子曲牌唱腔上很有代表性和貢獻,它幾乎把梆子所謂的“九板十三腔”2全都應用了。對于貴州梆子戲的唱腔,我們毫無實感不敢置喙,畢竟親耳聽過的前輩都已不在人世。所幸《中國戲曲志·貴州卷》中在“貴州梆子音樂”詞條下收錄了一些唱段,我們將其全部附錄于此書中,使讀者對貴州梆子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有些直觀感受,也供有心深入研究者參考。而在這不多的唱腔中,《打硐》一折戲就收錄了七段,可見這折戲用了梆子“九板十三腔”的說法不虛。我們也將《中國戲曲志·貴州卷》中僅有的貴州梆子臉譜收入,這里面就有趙匡胤的面具。宋太祖趙匡胤妝容奇特,紅臉,兩眉高懸入鬢,眉毛上黑下白,白中左有太陽右藏金龍;黑眉交結處有雙倒鉤成圈,圈中繪左右二白眉旋轉相交。想必這些圖案皆有象征含義,只是我們已不能解讀了。趙匡胤角色定為紅生,黑眼眶較一般生角為大,鼻若懸膽,唇上掛三綹黑髯,扮相雄偉玄妙。借助這些面具,也許我們對貴州梆子的舞臺演出想象,能更生動直觀。
這篇序寫得很慢,資料查詢整理、手稿勘校對照等等固然費時,也因為工作進展過程中多有滯重感。一個曾經在貴州大地上非常活躍,寄托了本地演員和觀眾許多喜怒哀樂且相對成熟的劇種,在不長的時段就完全銷聲匿跡,難免讓人有惋惜和沉痛感。我們今天看到的本子,是上世紀中葉一批熱愛本地梆子的有心人搶救性記錄的成果,就如同我們現(xiàn)在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所做的工作一樣。這些都是記錄歷史和留給歷史的工作,無論現(xiàn)在的我們和當時的他們多么痛心疾首勉力以行,許多變化和消逝還是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著。
如同在自然界有許多物種都已消失,我們今天只能看到化石;我們現(xiàn)在做的,是保存復原文化化石的工作。所以不厭其煩地梳理貴州梆子的劇目、事件和人物,是想盡可能地讓人們了解認知那已不在當下時空存在的事物,留存些許那舞臺上的光亮。
惟其如此,貴州教育出版社刊印的《貴州梆子劇目集》在2021這個特殊年份問世,實在是意義重大的喜事,它像一枚新化石被發(fā)現(xiàn)一樣令人興奮。它的付梓首先得益于當下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藝術推崇尊重的大環(huán)境,使人們有了激活民間文化資源的動力;得益于省文化館領導的重視和經辦人員的敬業(yè),使這批手稿沒有湮滅于歷史塵埃之中;當然最得益于和最該致謝的是上世紀那批身懷絕技的傳統(tǒng)藝人、有遠見的工作主持者、認真負責的記錄員、嚴謹細致的整理保存者們。因為這么多人的努力,使我們在一個世紀之后,還能看到這批搬演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之前的傳統(tǒng)劇目之原貌,還能重溫本地梆子活躍于舞臺的高光時刻。這無疑是一項填補空白的工程,它讓“貴州梆子”這個消亡于歷史長河中的地方劇種因此變得可知可感,使我們可以一窺這個劇種當年的豐采。有幸見證參與這個過程,在我是不無欣喜且與有榮焉的。
責任編輯:王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