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輝
在北京西城區(qū)有一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信許多人去北京旅游時都去過這個地方,這就是承載了整整“半部清代史”的恭王府。而這座恭王府最后的主人——末代恭親王溥偉,相信如今就沒有多少人會記得他,更不會知道他曾經(jīng)也是一個工詩善書,頗有文才的一個人。在此,給大家介紹一件溥偉所作的詩柬。
這件詩柬作品,水墨紙本,合共一通兩頁,書寫在兩張藝蘭堂所制的人物畫箋上。鈐?。哄a晉齋(朱文方?。a屛闹斾浫缦拢?/p>
《擬古》
北風滌場圃,草木何離披。青青原上松,夭矯多奇姿。行行陟高嶺,褰裳歷嵚巇。游觀殊未倦,白日忽西馳。叢樹礙流光,寒煙蔽崦嵫。孤鶴翔云表,飛鳴將安之。
我聞洪厓公,乃在蓬萊住??团c不記年,?知朝與暮。招我從之游,相將即煙霧。海水拍天高,翹思卻東步。飛鳥愛墳枝,儃徊不能去。
中天懸明月,流光照高樓。樓上秦川女,素手彈箜篌。音節(jié)何纏綿,余韻清且幽。良人之宛謝,冠蓋相追游。出扐睢陽韁,坐擁千金裘。富貴莫相忘,翻然背前謀。世情厭恩舊,蹇之復誰尤??蓱z朱絲繩,寫我心中憂。
圣人制書契,黼黻垂文章。燦之三百篇,皎若初日光。世遠渺難繼,雅樂日以荒。人情好新奇,滔滔夫誰劻。遂令靡靡音,坐登君子堂。茅口競繁藻,蘭茞無芬芳。雅頌久不作,太息情內(nèi)傷。
鳳石、巡卿兩先生教正,溥偉呈稿。
從詩柬內(nèi)容可知,題目雖為《擬古》,但合共寫了四首詩,均為五言律詩。詩柬乃是溥偉寫寄鳳石、巡卿兩位先生的。文中所鈐印章“錫晉齋”,實為溥偉在恭王府中之居住處。恭王府原為和珅的府邸,“錫晉齋”所處位置,原為和珅的“嘉樂堂”,在慶郡王永璘和恭親王奕居住時期稱為“慶宜堂”。直到小恭王溥偉入住時,因齋內(nèi)存有晉代大文人陸機手書的《平復帖》珍品,方改稱為“錫晉齋”。另外,信札中所提到的鳳石先生,實為歷任體仁閣大學士、弼德院院長的陸潤癢;巡卿先生則為歷任云貴總督、協(xié)理資政院事兼弼德院顧問大臣的丁振鐸。
宣統(tǒng)元年(1909),陸潤庠入閣為協(xié)辦大學士,進為體仁閣大學士,后轉(zhuǎn)為東閣大學士。宣統(tǒng)三年(1911)5月清廷設(shè)弼德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顧問大臣32人,參議10人,秘書廳秘書長一人。陸潤庠出任弼德院首任院長,還充任毓慶宮授讀,教宣統(tǒng)皇帝讀書。1904年,京都大臣攻擊時任云貴總督的丁振鐸“怠于新政”,丁以“才不勝任”為由請求引退。光緒帝召之入京,任命為協(xié)理資政院事并委以禁煙大臣。后任弼德院顧問大臣。此詩柬未具詳細年款,僅書寫了兩位上款人之名款。根據(jù)文末同時具注的兩位上款人為陸潤癢和丁振鐸,筆者判斷此詩柬寄呈的時間,當為此兩人份屬同僚之時。由于兩人均同時在宣統(tǒng)三年(1911)5月設(shè)立的弼德院擔任要職,而弼德院在設(shè)立一年后即隨著清廷的滅亡而自行解散了。另外,丁振鐸在弼德院設(shè)立不久也于1911年告病還鄉(xiāng),離開了北京。綜合以上諸要素,可以判定此詩柬乃溥偉于1911年寫呈陸潤癢和丁振鐸的,為其30歲左右的書法作品。
溥偉在晚清的朝廷當中,屬文人官吏,由于自幼舞文弄墨,其書法技藝在宮內(nèi)諸親王和大臣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其詩作多為仿學唐宋名家名篇,如恭王府所藏《朱邸賡酬冊》第一冊收錄的《山居雜詩》六首,即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有相近之處;部分則為與遺老們之間依韻而作的唱和之辭,如丁未(1907)秋在山中作呈花農(nóng)先生(即徐琪)的《酬花農(nóng)先生即用原韻》二首。1922 年秋天,溥偉從青島移居大連,在黑石礁筑室“星浦山莊”(今為大連星海賓館),閑居中廣交大連文人,賦詩作畫,以打發(fā)其惆悵無聊的日子。品讀此件詩柬,神韻清雅灑脫,用筆隨意自如、疏朗清潤,實覺詩文芬芳。
溥偉一生存世書跡不多,大致均為中堂、書札、詩冊,在藝術(shù)流通市場中更是難得一見。透過此件詩柬作品,可以說很好地反映了溥偉的詩文功底和早期書法特點,實為對溥偉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
(編輯/余彩霞)
溥偉(1880-1936),滿族,愛新覺羅氏。號錫晉齋主。光緒六年(1880)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第一代恭親王奕昕嫡孫。光緒二十四年(1898)承襲王爵。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tǒng)、禁煙事務(wù)大臣等要職。在辛亥革命時期,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妄圖復辟清室,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主張整兵一戰(zhàn),是清皇族中的復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