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卷作文題評析"/>
王學華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2021年的浙江卷作文題繼續(xù)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整體材料簡潔而又厚重,精練而又大氣;既通俗易懂,又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很好地體現(xiàn)了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順應(yīng)了高考作文命題的潮流,也符合穩(wěn)中求變的命題要求。整個命題以直抵心靈的方式讓考生去思考自我,思考人生,思考個人與國家、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注學生熟悉的真實的成長生活,貼近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給了考生較大的寫作自由度,充分體現(xiàn)了命題者“立德樹人”的意圖,并以獨特、巧妙的方式呼應(yīng)社會熱點、時代精神、主流價值觀等。雖然題意簡明,形式平穩(wěn),但頗有哲學、思辨意味,具有豐富的哲理思辨性,凸顯了人文內(nèi)涵與理性思考,可以讓不同經(jīng)歷、不同修養(yǎng)、不同見識的人都談出自己的感悟來,為考生充分展示寫作才華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較好地體現(xiàn)了高考的選拔性功能。
所供材料列舉了三種對立的觀點,并以重復和矛盾的形式突出了寫作的幾個關(guān)鍵詞——“得”“失”“終點”“起點”“過程”。其中“得”“失”是核心,而“終點”“起點”“過程”是二級關(guān)鍵詞。所以,審題立意時,既要關(guān)注“得”“失”,也要顧及“終點”“起點”“過程”。如果只談“得與失”的關(guān)系,如“有舍有得”“禍福相依”“淡然、坦然面對得失”“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而不涉及另外三個關(guān)鍵詞,就沒有扣緊題意;如果拋開“得與失”,另起爐灶大論“人生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過程”“青春勵志”“不得意忘形,不灰心喪志”等,同樣是偏離題意;不對“得失”進行概念詮釋而直接或完全把“得失”偷換成“成敗”,則是離題。就本題而言,寫作者既要分析“得”與“失”的辯證關(guān)系,又要著重討論為什么是或不是“終點”“起點”“過程”,進而應(yīng)當持怎樣的態(tài)度。而后兩者才是寫作的主體或重心,也是審題立意的關(guān)鍵。
我們可以順著所供材料的方向去立意,如把得失看成終點,就是我們?nèi)粘Kf的做事只看結(jié)果,它是社會上功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從“終點”角度,可分析“功利主義”、“成功學”(以成敗論英雄)、“世俗性”(物質(zhì)性)等社會觀念的根源;也可分析“目標”的動能,進而導引出“人生的意義或價值,就在于有所作為”或“成功需要努力奮斗”的觀點。同樣的,把得失看成起點,就要從得和失中獲得經(jīng)驗、教訓或動力等,以期下一段路程的更好行走,因此,從“起點”角度,可分析“反思”“自省”“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轉(zhuǎn)換新思路”的意義,“成敗歸零,再啟程,再奮斗”“成功不是短跑,而是長跑,一直向前,功在不舍”的心態(tài)等。至于把得失看成過程,它就是提醒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的不重結(jié)果重過程,摒棄功利主義,注重生命過程的體驗。因此,從“過程”角度,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并非不在乎”“勝不驕,敗不餒”“要樂觀,不悲觀”“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奮斗始終是人生主旋律”等看法。當然,這個題目暗含著要對這三種態(tài)度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進行分析,最終要落實在“得失取舍”上來。因為無論是“終點”,還是“起點”,抑或是“過程”,最終都是要論及正確的得失觀。
憂喜塞翁馬,得失楚人弓
浙江一考生
“失之淡然,得之坦然”,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幸與不幸的區(qū)別在于我們的胸懷,患得患失只會讓我們變得狹隘。
君子懷本家,不計小得失。楚王身為一國之君,自然心系子民,這源自他君王的胸懷,也正是君子胸懷的第一層境界——本家之懷。本家之懷心念本分,心向小家。楚王失弓自是楚人得之,小小的失又如何?正如那田忌賽馬,沒有下等馬之失,何來以劣勝優(yōu)之得;又如塞翁失馬,無丟馬之不幸,何來收獲二馬之喜悅。君子心懷本家,所以不計小得小失。于他們而言,個人的得失如同微風,拂之即來,或去或留,無須計較。多少年來,無數(shù)將士奔赴邊關(guān),放棄了原本的安逸生活,以本家之懷,不顧個人得失,守護著祖國。徐志摩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小得小失之外,君子展露本家之懷。
君子懷仁愛,故眾人收獲??鬃由頌樗枷爰?、教育家,自然心懷眾人,這源于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君子胸懷的第二層境界——仁愛之懷。仁愛之懷,心念人民,心向大家。人失弓,人得之,于大家而言無根本意義上的改變,也就無謂得失。正如藥學家屠呦呦,沒有青春時的刻苦鉆研,怎能給全人類帶來福音的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又如維和部隊,沒有夜以繼日的冒險行動,何來全世界的和平安寧。君子心懷大家,所以不計較部分得失。疫情期間,中國通過不懈努力,成功控制住疫情,不計前嫌、不顧本國損失,主動將經(jīng)驗傳授給世界各國,有效控制了各國疫情蔓延態(tài)勢。于權(quán)衡得失之外,君子顯露仁愛之懷。
君子懷自然,容萬物而和。老子作為道教之始祖,自然心容萬物,無謂得失,這源自他容天地萬物的胸懷,也正是君子胸懷的第三層境界——自然之懷。自然之懷,心念天地,心向萬物天地,失弓又由天地得之,既由此,是無失亦無得。正如青藏鐵路,沒有那專門設(shè)計的野生動物通道,何來鐵路沿途的野性風光?又如華盛頓CITES公約,沒有這全稱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的協(xié)定和無數(shù)人不計成本的這份“失”,何來如今部分瀕危動植物數(shù)量的穩(wěn)步上升的這份“得”。君子心懷自然,所以容萬物而和。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盡顯君子本家之懷;“人失弓,人得之”盡顯君子仁愛之懷;“失之,得之”盡顯君子自然之懷。故此,得失,既是起點,亦是終點;既是過程,亦是結(jié)果。不計得失,胸襟寬廣,才能擁抱更大的世界。
【點評】
標題形象,揭示主旨?!皯n喜塞翁馬,得失楚人弓”,兩兩對稱,朗朗上口;同時,運用兩個典故,蘊含著深刻意蘊,揭示出了鮮明主旨,那就是人要有寬廣的胸襟,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而傷心痛楚,生動形象,概括力強。
材料豐富,內(nèi)容充實。本文材料十分豐富,既有楚王失弓、田忌賽馬、孔子、老子等經(jīng)典素材,也有屠呦呦潛心研究、維和部隊英雄守護、中國抗疫成功、華盛頓CITES公約等時鮮素材,這些材料的運用,強化了觀點表達,表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素材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