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劉敬一
(沈河區(qū)文藝路第二小學教育集團)
近年來,幼小銜接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兒童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園生活轉換到以學科學習為主要目標的小學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活動方式的轉化、目標任務的不同,都可能會引發(fā)其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方面的不適應。順利有效地實現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銜接,搭設幼小科學銜接的橋梁,對兒童在小學始業(yè)階段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激發(fā)學習興趣、個性品質養(yǎng)成、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為小學和幼兒園如何科學地做好“雙向銜接”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翱茖W做好雙向銜接”意在引導幼兒園、小學遵循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杜絕“反科學”的銜接行為,打造良好教育生態(tài),推動幼兒園到小學科學銜接、有效銜接。
實現有效的幼小雙向銜接要以嚴謹的態(tài)度、專業(yè)的引領,為社會輿論提供科學的觀點和權威的聲音。
審視當下的學前教育,很多商業(yè)化教育機構的宣傳標語讓家長走入了學前準備就是要學會識字、學會拼音、學會算術、能背古詩的誤區(qū),使被裹挾著走向了“打拼知識”的早教之路;不少幼兒園也因此被“綁架”,以學前班替代了幼兒大班的教育??茖W做好入學準備,就是靶向準確、界線清晰,教育者要守住專業(yè),堅決杜絕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引領幼兒充實感性經驗,提升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習慣,調整情緒情感,為小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大量從幼兒到成人期的追蹤實證研究表明,堅持、自控、計劃性、好奇心等非知識技能會對孩子的后續(xù)學習產生重要影響,而非單純的學科知識。所以,每個參與“雙向銜接”的教師都應明確什么是真正的銜接。真正的銜接,其本質應是指向適應小學階段發(fā)展任務的準備,主要包括角色轉變的準備和習慣能力的準備,而絕不僅僅是知識的準備。
入學準備不僅僅是兒童自身的問題,也涉及家庭、幼兒園、小學和社會等背景支持的準備。要使兒童為入學做好準備,成為“有準備的兒童”,首先學校、教師和家庭要成為“有準備的學?!薄坝袦蕚涞慕處煛薄坝袦蕚涞募彝ァ?。因此,幼兒園、小學和家長要正確認識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理解并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做好各角色的準備工作,共同營造有利于幼兒適應小學生活的氛圍,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幼小銜接”。
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各具特點,“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途徑,兒童通過游戲獲得感性經驗及內心體驗。而小學是系統(tǒng)化學校教育的起點,以靜態(tài)的課堂學習為主,兒童的發(fā)展任務變得更加系統(tǒng)和有目的性,更加追求規(guī)則與秩序。在科學有效的“雙向銜接”中,幼兒園和小學就如橋梁的兩端,幼兒園教師努力的“再送一程”,小學老師則努力向前“再接一站”,這也是一個從“更新教育觀念”到“觀念如何向實踐轉化”的探索過程。
如何幫助兒童自然融入小學生活,是兒童成長路上的關鍵一步。因此,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減少中間的坡度,保護兒童成長的生態(tài),關注兒童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培養(yǎng)有益于兒童終身發(fā)展的習慣與能力。
關注順利過渡,首先要從適應學校生活開始,促進兒童獲得安全感、建立新秩序。我校從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發(fā),基于兒童立場,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周,打破學科壁壘,以《美好的童年從這里啟航——新生入學指導手冊》為教材藍本,為學生打造了5個主題式的活動體驗課程,集中對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適應性學習。圍繞每個主題和每天的活動,輔以主題微課、小視頻;朗朗上口的小兒歌;生活技能、學習習慣的小競賽和有趣的體驗式小游戲,引導學生在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中慢慢適應學校生活,慢慢喜歡上學校。
為了鞏固始業(yè)課程第一階段的成果,從新生入學的第二周起,我校將作息時間調整為長短課的形式,利用每天的10分鐘短課開設了三種專題式的潤澤課?!拔倚臀倚恪辈潘囌梗龑和谀吧募w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幫助他們認識新伙伴,融入新集體;“贊美開花”表揚會,通過生生間、師生間不同形式的肯定和鼓勵,促使兒童每天都能感受到成功和進步帶給自己的快樂,鞏固好習慣;“拼玩識字我最棒”活動,通過學校自編的校本識字小教材,引導零起點的孩子也能跟上學科節(jié)奏,學會自己閱讀課本。
在幫助學生不斷適應學校生活、適應課堂學習的同時,我校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長課定為35分鐘,并在學科課程原有的三維目標基礎上加入了始業(yè)目標,形成了學科課程與始業(yè)課程的融合課。教師在一年的時間內帶領學生開展基于游戲的學習,基于活動的學習,基于生活的學習。
學校的順通幼兒園與一年部恰好同處一個校園空間,從區(qū)域研究幼小銜接項目開始,幼兒園與小學部就從管理與教師層面抽派骨干,共同成立了幼小雙向銜接課題組。通過深入調研,課題組了解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指導兒童做好入學準備與入學適應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集中研討,分層跟進,將幼、小兩個主體中教師的銜接重心引領到“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上來。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課題組組織相關教師進行定期教研,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從銜接的育人模式、課程內容、年段進階等實踐路徑,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同時探索雙向銜接的路徑。
我校將學習習慣和毅力的培養(yǎng)、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任務意識的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和與人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課題組研討的5個中心主題,引導幼、小教師分別針對同一主題展開教研,做到智慧共享、資源共享。這樣既實現了幼、小課程的聯動,也加強了園校的協作,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兒童不同階段身心特征的了解。這些與日常工作聯系密切而有深度的研修模式讓教師有題可研、有惑可解,促進兩個學段的課程生態(tài)真正互聯互通,讓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需要通過科學系統(tǒng)的學習才能習得的。如果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是錯誤的,學校始業(yè)課程的訓練成果也將付之東流。為此,我校為新生家長搭建了三個平臺,和他們共同探討家有新生的那些事。
1.個人層面,構建家庭自學平臺
通過《新生入學知道手冊》中“對家長朋友說的話”向家長普及為孩子入學要做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準備,并對“孩子不適應學校生活怎么辦”等家長關心的問題做了專題解答,向新生家長傳遞正確的家教信息,幫助家長完成從撫養(yǎng)者向學生學習支持者的角色進行轉變。
2.班級層面,創(chuàng)建互動交流平臺
教師利用微信群這個互動交流平臺,組織家長開展積極有意義的主題交流活動,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互動學習中推進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
3.學校層面,搭建專家引領平臺
我校每年會聘請專家為家長解讀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和人才需求的趨勢,引領家長找到家庭教育的方向。
兒童是充滿情感、富有個性、具有潛力的個體,在小學的始業(yè)階段如果表現得不盡人意,成人需要積極引導。我校提供一份幼小科學銜接清單,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入學該有哪些準備(見表1)。
通過讓家長自測清單,有針對性地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入學準備的教育。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影響,幼升小是兒童在開啟學習生涯時遇到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教師、家長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提供可持續(xù)的成長服務,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引導兒童自然過渡、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