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驟冷,冬季隨著寒潮正式宣布了它的到來。此刻,江南人家對抗它的方式,除了當代的暖氣與空調,還有一件厚厚的冬衣和一套松軟的床上用品。
在老蘇州的記憶里,最能代表著溫暖的被子,不是如今流行的蠶絲被、“空調被”,而是一床踏實厚重的,包裹著棉花胎的棉被。對于蘇州的家庭來說,它是冬夜里一方幸福的小天地。而對于江南這片土地而言,這床棉花胎的背后則是關于勞動智慧與地方文化的,最為珍貴的遺產與技藝。
彈棉花,江南記憶中的非遺手藝
棉被之所以能成為江南冬季的保暖“利器”,是因為棉花纖維多孔性和高彈性的特質能隔斷大部分空氣與人身體的接觸,從而減少身體與外界冷空氣的熱交換。直白點說,正是因為棉花胎非常松軟。
但棉花胎作為相當耐用的生活用品,往往隨著時間的積累,變緊變“垮”。這個時候,就要請彈棉花的師傅,把棉花彈彈松,讓棉花“恢復生機”。
彈棉花,真正是如今在蘇州不可多見,但充滿著老蘇州回憶的一門獨特技藝?!皬椕藁?,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這首名叫《彈棉花》的童謠,印證了這門手藝曾經在姑蘇城內與生活有多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彈棉花這件事似乎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只要蘇州人的情懷在,棉被、棉毯的實用性在,它就不會真正消失。
冬天第一波寒潮剛來,在姑蘇區(qū)平江街道東環(huán)社區(qū)的菜場邊,“姑蘇區(qū)葉伯強棉胎店”的老板葉師傅和妻子就開始忙得不可開交。來找他彈棉花的客人絡繹不絕,而店鋪門口堆放的一垛垛等待翻新的棉花,在陽光的照射下,正在等待著“大變身”。
葉師傅是永嘉人,來蘇州彈棉花已經整整25年。浙江永嘉是彈棉花之鄉(xiāng),葉師傅還來自彈棉花世家,他所傳承的是最為正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彈棉花技藝的歷史悠久,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纊絮門》里就有記載,當時彈棉花用的是竹子制成的木棉彈弓,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來彈皮棉。葉師傅也保存了最傳統(tǒng)的彈棉花工具。彈弓、木錘、木盤、線桿,竟與古書記載的沒有太大區(qū)別。
綁“彈弓”,古城里復原的傳統(tǒng)場景
盡管如今店里早就用上了大型機器,但葉師傅的老手藝也沒有丟。攤平舊棉花胎,綁上彈弓,他就開始熟練地演示起了如何彈棉花。
只見以牛筋為弦的彈弓被他用帶子綁在腰間。彈的時候,葉師傅彎下腰,用弦將拆了網紗的棉花一點點地彈松,一邊彈,一邊用木錘敲打,以此借力。這是一個頗費時間的過程,因此舊時一位彈棉花師傅,一天也只能彈好一床棉花胎。
棉花彈松后,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之后再用十斤重的木盤將網紗壓實。一般來說,棉花所覆的網線都是紅綠兩色,以示吉利,在雪白的棉花映襯下也更鮮艷好看。
“現在有機器還算輕松,以前一天彈下來,腰是真的受不了?!比~師傅說,“以前我們都是挨家挨戶去彈棉花,彈上一整天。主人家管午飯,外加15塊錢工錢,現在這個收入肯定是不夠了。”
有情懷,離不開棉花胎的姑蘇人家
曾經彈一天棉花收15元工錢,現在則是按照分量來稱。來找葉師傅“翻新”棉花胎,要先把舊棉花胎稱一稱,舊棉胎每斤2.5元,網紗錢另算,一般兩米的大床,價格在每條棉花胎35元左右。當然也可以直接在葉師傅這里買新棉花,3元一斤?!耙话銇碚f,一條棉被的棉花在6斤左右就可以了,不能超過10斤,不然反而不暖和了?!比~師傅提供了專業(yè)建議。稱好棉花,買好網紗,就可以回去等拿貨了,如今店里用的是第五代大型彈棉花機器,一天可以彈10條被子。
不過最近天冷,彈棉花的速度似乎還是趕不上顧客增加的速度。雖說彈棉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只要蘇州人對棉花胎的情懷還在,這門手藝就不會消失。
一旁,兩位頭發(fā)花白的蘇州阿姨正在排隊等稱棉花?!氨蛔犹p我反而睡不踏實,有點重量壓著我,才覺得暖和。還好家門口有彈棉花的師傅。”在冬季睡覺需要厚實感這件事上,兩姐妹有著一致的觀念。
連90后的姑娘,都會抱著一床棉花胎,騎著電瓶車,跨過半座城市慕名而來?!斑@床棉花胎是媽媽給我的嫁妝,用的是家里自己種的棉花,質量非常好?!彼f,“現在舊了,不舍得扔,想彈新。我也是托人打聽才知道這邊有位彈棉花師傅,今天特地請假過來的?!?/p>
“師傅,這條棉花胎啊能幫我翻一翻?!薄班雴?,生意好的啦,要等多久啊。”“老板,我來拿棉花胎哉,還幫倷帶了一個新生意……”寒潮過后的姑蘇城內,空氣中都有著一種透徹的凌冽,但彈棉花店鋪門口卻顯得溫暖而熱鬧。這份溫暖,來自于老手藝與老鋪子特有的人情味,也因為這里所創(chuàng)造出的,正是寒冬夜晚里被窩中最傳統(tǒng)最踏實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