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 時平
200年過去了,在人們的印象中,鋼殼船似乎早已經(jīng)普及,沒人再用木船出海??蓪嶋H上,在遼寧、河北一帶的濱海區(qū),依然有90%的漁民,保持使用木船的習慣。
大遼河、遼河等水系攜帶著大量的泥沙,注入到富饒的遼東灣漁場,造就這里的海灘為泥灘而非沙灘,淺水薄灘。相比鐵船,木船有吃水淺、穩(wěn)性好、易操作、易維修的特點,非常適合近海捕撈,加上現(xiàn)在的禁漁制度,一年中,船有5個月時間泊在碼頭或停在船塢。一艘普通鐵船,光是一年的除銹費用就高達6萬元。而新排的木船頭3年幾乎沒有維修成本。真金白銀的差距,使得木船成了當?shù)卮蠖鄶?shù)漁民的選擇,這也使排船在二界溝得以留存。
船是漁民的海上之家,一條30米的木船造價百萬元,船主呈上巨額資金,信任不言而喻,造船當然要找最靠實的工匠。
今年56歲的張興華是二界溝數(shù)百年木船制作手藝的優(yōu)秀傳承人,有30多年的造木船手藝,經(jīng)歷了風帆向機船的轉(zhuǎn)變。如今的他是二界溝唯一精通木船制造全部工序的掌作師傅,漁民排船都樂意找他。
排船技法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完全靠匠人言傳身教,一代一代沿襲下來。有些會排船的人,生怕“喂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不愿意技藝外傳,造成了諸如“木匠不防鐵匠,鐵匠反會排船”“掌作多為外地人”的奇怪現(xiàn)象。
張興華過去從事過木匠、鐵匠、捻匠、油漆等多個工種,為了造好木船,他甚至做了十幾年漁民。親身體驗捕魚航行中木船會面臨什么樣的風險和難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要的是現(xiàn)場感,這比坐在家里天馬行空的想象更有操作性?!?/p>
因為經(jīng)常出海,漁民的需求張興華最了解,在二界溝,他是第一個往船上裝魚探儀的人,無論水質(zhì)清澈與渾濁,海底情況都了如指掌。
木船最怕寄生蟲,一旦被侵蝕出了孔洞,船的壽命會大大降低。在長時間隨船航行的過程中,張興華發(fā)現(xiàn)木船板有鐵銹的地方就沒有蛆眼兒,這個不起眼兒的細節(jié),讓他恍然大悟,原來海蛆怕鐵銹。他反復琢磨,手邊的煙盒、船上的紙盒,記滿了嘗試的數(shù)據(jù)。他在船板上按照相應(yīng)的密度釘上生鐵片,有效地根除了木船海蛆病,這個長期困擾漁民的難題迎刃而解。
給船安裝底板最見排船工匠的功力,一旦安裝不嚴密,船就可能沉沒。一艘木船要安裝80塊不同弧度的底板,讓它們嚴密地并列為一體最為較勁也最考驗功力。張興華的竅門是在上底板之前,先在船身上釘上2厘米厚的樣板,在上面測量好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這相當于一次模擬安裝。根據(jù)測量好的數(shù)據(jù),木匠將切割好的木板放入大鍋中熏蒸8個小時,軟化以后用螺栓固定。通過工匠不斷加力,一塊平整的木板漸漸地變成了不同弧度,貼合在船梁上的底板,這樣加工安裝的船底板,彌合誤差不會超過0.5毫米。而且能夠保證不會出現(xiàn)廢品。
張興華的女兒張莉畢業(yè)于大連海洋大學船舶制造專業(yè),現(xiàn)在一家船舶企業(yè)工作。張興華希望從她那里學到更多現(xiàn)代造船知識,諸如,CAD畫圖、三維建模、動畫效果,他全學。原來排船需要在現(xiàn)場繪制的1∶1大樣圖紙,現(xiàn)在在電腦上完成,誤差從10毫米,精確到只有一毫米,效率也提大大提高。
過去,二界溝排船完全靠耳濡目染,有“心眼兒”的人甚至會以“偷藝”的方式學習技術(shù),這是古老技藝隨著時代發(fā)展遭遇的困境。一些上年紀的老師傅總念叨著:“排完這條船,就不做了?!痹捳f得輕描淡寫,聽了卻讓人有幾分心酸。技工年齡斷層,技藝逐漸失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二界溝面臨著“無人排船”的窘境。
10年前,張興華把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張茂盛召回船廠,自己則在全國各地搞講座,出席學術(shù)研討活動。他還被聘為大連海洋大學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踐指導老師、遼寧省船舶檢驗局漁業(yè)船舶建造兼職培訓老師。2016年至今,他安全培訓400余人次,帶徒20人次,接待船舶專業(yè)學生社會實踐50人次。
雖然世事多變,但張興華一直不肯棄行。這些年,張興華已經(jīng)獨立排船800余艘,維修木船3000艘次。他從未想過停下:“每條木船排完之后,我都會認真地找一找木船上還有沒有什么小毛病。再小的毛病也要找出來,以便在下一次排船的時候修正、改進。我排的最好的船,永遠是下一條!”張興華一臉鄭重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