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小英 楊海軍
(寶雞市康復醫(yī)院,陜西 寶雞,721004)
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是大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出現(xiàn)了多元化發(fā)展,社會對離婚事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觀,由反對轉變?yōu)榻蛹{,目前人們更加注重婚姻的質量以及對幸福的追求,這也是推動我國離婚率上漲的主要原因[1]-[2]。持續(xù)上漲的離婚率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父母離異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摧毀之手。離異家庭的孩子基本都經(jīng)歷了父母由恩愛到爭吵到離婚的過程,身心健康會收到嚴重傷害,心理問題隨之產(chǎn)生[3]。本文主要對不同離異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以及相應對策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與方法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本市3 所中學高一、高二在校生(市中心、郊縣和城鄉(xiāng)結合部各一所,由于高三生學業(yè)比較緊張,為避免干擾其學習,所以此次研究排除高三生),每個學校高一、高二年級分別隨機抽取5 個班的全體學生參與此次研究。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250 份,由班主任統(tǒng)一發(fā)放和收集。篩選出全卷答案一樣或部分空白卷的調查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120 份,離異家庭的有效問卷為250 份,完整家庭學生有效問卷為870 份。所有調查問卷均經(jīng)測謊表測試,具有有效信效度。
1.2 評價指標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焦慮與完整家庭高中生相比較;離異家庭高中女生心理焦慮水平與男生相比較;離異家庭中非獨生子女高中生的心理焦慮水平與獨生子女高中生比較;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心理焦慮水平與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比較。
1.3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焦慮與完整家庭高中生相比較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焦慮總體水平顯著高于完整家庭高中生(P<0.05),且離異家庭高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以及恐怖傾向等各方面的均值都顯著高于完整家庭高中生(P<0.05)。這表明完整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較好,優(yōu)于離異家庭高中生。如下表1。
表1 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焦慮與完整家庭高中生相比較
2.2 離異家庭高中女生心理焦慮水平與男生相比較離異家庭高中女生的心理焦慮總體水平顯著高于離異家庭高中男生(P<0.05),這與因為男女生不同的性別特點有關,具體到細節(jié),離異家庭女生在沖動傾向、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三個方面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離異家庭高中男生,但在自責傾向離異家庭男高中生均值高于離異家庭女生,但差異較?。≒>0.05)。女生心思較細膩,面對家庭的變故會更容易情緒化,男生在此時會表現(xiàn)出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如下表2。
表2 離異家庭高中女生心理焦慮水平與男生相比較
2.3 離異家庭中非獨生子女高中生的心理焦慮水平與獨生子女高中生比較非獨生子女離異家庭的心理焦慮總體水平顯著高于獨生子女離異家庭高中生,尤其是在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這三個方面(P<0.05)。此外,夫生子女離異家庭高中生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和恐怖傾向的均值均高于獨生子女離異家庭高中生,但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非常重要,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與其競爭父母的關注度和關愛,所以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獨生子女。如下表3。
表3 離異家庭中非獨生子女高中生的心理焦慮水平與獨生子女高中生比較
2.4 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心理焦慮水平與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比較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心理焦慮總體水平顯著低于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尤其是在自責傾向和孤獨傾向兩個方面(P<0.05)。此外,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這幾個方面,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的均值優(yōu)于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在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的均值高于離異重組家庭,但差異均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4。
表4 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心理焦慮水平與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比較
3.1 離異家庭與完整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結果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焦慮總體水平顯著高于完整家庭高中生(P<0.05)。這可能是因為離異家庭高中生經(jīng)歷了太多生活瑣事和父母爭吵,而且頻率較高,缺乏家庭關愛和社會支持,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瑣事消極面對,通常表現(xiàn)為脾氣暴躁、自制力差、性格懦弱、不擅長交際,且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是為莫名的恐懼,害怕失去[4]。
3.2 不同性別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結果離異家庭高中女生的心理焦慮總體水平明顯高于離異家庭高中男生(P<0.05)。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此時女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度要遠遠低于男性,男性此時表現(xiàn)出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和適應力,而且女生容易受到暗示,這導致女生對家庭變故的負面情緒較多,持續(xù)時間也較長,而且還伴隨沖動行為。
3.3 是否獨生離異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結果離異家庭非獨生子女高中生的心理焦慮總體水平顯著高于離異家庭獨生子女高中生(P<0.05)。大眾普遍認為,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在生活中其實獨生子女有著較強的自尊和適應性。中國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兄弟姐妹可以給孩子帶來益處,例如互相支持、友誼以及安全感,但是同樣也會伴隨沖突,如果父母偏愛其中一個,會加劇這種競爭[5]。當然可能父母并沒有偏愛,但孩子自我意識會認定為偏心,這會嚴重傷害子女的自尊心。
3.4 離異單親和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離異重組家庭高中生心理焦慮水平顯著高于離異單親家庭高中生(P<0.05)。離異重組家庭的高中生與單親家庭高中生相比,家庭結構更為復雜,情感更為敏感,而且可能在學校會受到同學的譏諷,部分學生會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會把這些不和諧、不正常的原因歸咎于自身,從而加重心理問題。而且利益重組家庭還需要與另一個家庭的孩子接觸交流,如果關系處理不好可能產(chǎn)生嚴重的孤獨感和抑郁情緒。
4.1 心理干預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離異家庭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和過敏傾向。(1)學習焦慮。首先對學生的焦慮程度進行全面評估,依照不同的焦慮等級給予有針對性的緩解;依照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孩子自己與自己競爭,不要過分與他人競爭,只要超過上次考試的自己,便是很大的進步;家長和老師要給予孩子正常的期望,不要對孩子過分苛求,理性看待孩子學習上的進退。(2)身體癥狀[6]-[7]。通過運動來放松機體,緩解身體的不適,還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化解煩惱;還可以采用心理調適方式,例如深度松弛,深呼吸、閉目養(yǎng)神等。(3)過敏傾向。對周圍事物過度緊張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嘗試降低對目標的期望值,適當休息,勞逸結合;當學生出現(xiàn)消極情緒時,學會自我疏散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或者適當運動;提高學生的專注度,例如在學習時,可設置某一時間段需要完成的任務;學生也要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
4.2 家庭教育(1)關愛離異家庭的父母,幫助其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父母的情緒會關系到孩子,如果要關心離異家庭的子女,首先要關心離異家庭父母??梢越㈦x異家庭支持小組,定期對父母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對離婚正確認識,并且鼓勵離異人士之間多多交流,更好的適應社會[8]-[9]。(2)修復親子關系。離異父母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離異只是因為父母不適合生活在一起,但是對孩子的愛并不會減少,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3)父母與孩子建立平等關系。父母可以像對待朋友一般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孩子可以對某些事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當然也可以與父母商量決定[10]。
4.3 學校管理(1)學校開展心理輔導。離異家庭高中生大多性格內向、情感細膩。教師針對其性格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方案;建立心理咨詢師,聘請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并為每位學生建立檔案;班主任也要對這部分學生給予關愛[11]。(2)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的正向引導作用。班主任與其他老師要對這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更和藹、愉快的態(tài)度,積極表揚,引導學生正確審視自己的不足,為班級學生做好模范示范。(3)幫助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告知同學們,要接納別人、學會傾聽、積極幫助別人,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加強同伴間的交流[12]-[13]。
4.4 社會機制(1)大力推廣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2)逐漸推廣開展婚前培訓,建立全新的擇偶觀,提高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性;(3)加強社會輿論的引領,對離婚家庭給予正常的對待;(4)制定相關法律制度,保障婚姻,降低離婚率[14]-[15]。
創(chuàng)新:此次研究由學生、家長、學校三個方面擴展到社會層面,擴大了范圍,豐富了研究。不足:此次研究樣本數(shù)量有限,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chǎn)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