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強強
杭州靈隱寺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相傳印度僧人慧理至此,他認為飛來峰是“仙靈所隱”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建成比唐僧西天取經(jīng)還早300多年,是我國東南地區(qū)最古老的寺廟。
最初的靈隱寺非常簡陋,不過“剪茅結庵,構室修行”,這與當時佛法未盛、儀制不全有關。梁武帝天監(jiān)三年(504年),蕭衍下詔“舍道歸佛”,將佛教奉為國教,隨即大興土木,建寺立塔。靈隱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睞,賜田擴建,規(guī)模初具,香火漸盛。
北齊武成帝年間(561-578年),一度宣布廢佛,并下令僧徒還俗,焚燒法器佛典,將寺廟充作公產(chǎn)。此次法難稱為北齊武成帝滅佛,對北方寺院打擊很大,南方寺院稍好。有些膽小的僧人,風聞法難之聲,便悄悄溜走,還俗的還俗,隱居的隱居,致使靈隱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五代時,吳越四代王大力扶持佛教,靈隱寺也隨之興盛起來。
北宋建隆元年,吳越王錢忠懿主持重建靈隱寺,大興土木,殿舍客房達1 300余間,全寺有9樓18閣72殿堂,住寺和掛單僧徒有3 000余人,其中還有不少來自海外的信徒。
一座寺廟能香火鼎盛千年不絕當然是好事,但我國的古寺廟基本上都是磚木結構或木結構的,大多數(shù)建在山中。
這些寺廟容易發(fā)生火災,施救也困難,因此絕大多數(shù)歷經(jīng)火災損毀。至今幸存的寺廟大都是明清后重建的,并且是屢毀屢建,靈隱寺也不例外。
據(jù)史料記載,靈隱寺從1343年至1937年就遭受10次大火災。
例如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毀于兵火,損失慘重。盡管住持輔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僅建了方丈室與伽藍堂,靈隱寺的盛況已不再。
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靈隱寺全寺均毀于雷火,僅剩直指堂。
崇禎十三年(1640年),靈隱寺遭災禍,全寺失慎于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難外,其余悉付祝融。
清朝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秋,靈隱寺毀于火災。這次的修復工程,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七日始,至道光八年(1828年)四月十六日止,共計用銀十三萬七千余兩,使得靈隱“還靈鷲之壯觀,復名山之勝景”。
民國廿五年(1936年)冬,羅漢堂失火被毀,前代所遺之物,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韋馱像。
民國廿六年(1937年)十一月,日本侵略軍進入杭州,靈隱寺內(nèi)的客堂、伽藍殿、梵香閣及東山門,因夜半不戒于火而被毀。
1949年,解放軍打過長江向浙江進軍時,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直接命令解放浙江的部隊要確保寧波范氏天一閣和杭州靈隱寺等一批古建筑的安全。
1951年,周恩來總理到杭州視察,得知靈隱寺年久失修,當即提出要著手重修,并作了重要指示。靈隱寺修復工作于1952年6月正式開工,于1955年4月竣工。
1994年,靈隱寺接入了自來水,從消防的角度看,此事的意義非同尋常。
2009年9月24日,浙江省寺院志愿消防隊在杭州靈隱寺成立,是靈隱寺建寺1 700年來第一支消防隊。當日寺內(nèi)舉行了消防演習。新成立的靈隱寺消防隊共30余人,包括僧人和保安。參照正規(guī)消防員素質(zhì)要求,他們已經(jīng)在西湖景區(qū)消防大隊進行了15天的“魔鬼訓練”。志愿消防隊經(jīng)常組織訓練、演習,并參加當?shù)亟M織的宗教界志愿消防隊大比武。
在志愿消防隊、僧人和保安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靈隱寺未再發(fā)生火災,靈隱寺屢燒屢建的魔咒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