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淑云
(平原縣恩城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山東平原 253103)
農業(yè)是我國的支柱產業(yè)。因此,必須不斷促進栽培技術更新和完善,這樣才能促進農業(yè)經濟不斷發(fā)展,為國家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奠定基礎。我國地廣物博,具有較為充足的土地資源。但我國的國土面積十分廣博,各地的土壤情況和氣候情況都有所不同,必須加強對農作物整體生長環(huán)境的綜合考量,才能有效促進栽培技術的完善,為提升農作物產量奠定扎實基礎。
現(xiàn)在農業(yè)的栽培技術主要有合理灌溉技術、測土施肥技術、合理種植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都需要加強對土壤情況的研究,并分析相關土壤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品種,這樣才能從根源解決一些土地低產的問題。同時,農作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施肥環(huán)節(jié)的重視,只有在適當時期選擇適當肥料,在適當的天氣進行施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肥料會為農作物提供營養(yǎng),是影響高產的主要因素。因此,施肥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綜合因素的全方位考量,這樣才能達到高產的目的。目前測土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應用的比較廣泛,確定適合土壤的相關農作物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相關農作物的分析。例如相關農作物的種植時間、栽培密度等等都需要綜合考量,必須按照農作物的習性進行合理栽培,才能使農作物獲得足夠營養(yǎng),并得到充足的日照,從而為增加產量奠定基礎。并且,我國也會采用修筑梯田、間隙性灌水、輕簡栽培等等技術進行農作物種植。這些種植技術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高產,也能加強對農作物栽培全過程的綜合分析。通過分析選用合理技術,加強農業(yè)生產水平,可以使我國的農業(yè)經濟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提升。
不同農作物有不同的生長習性和規(guī)律。因此,在播種相關農作物過程中,要加強對播種最佳時間的研究,爭取在最佳時間種植,這樣才能保證農作物在適宜的溫度和環(huán)境下發(fā)芽和生長。首先,播種時間不久對生長溫度和生長環(huán)境產生影響,也能有效緩解病蟲害威脅。例如播種較早,土地的濕度及溫度可能無法達到農作物要求,這不僅會影響發(fā)芽率,也會影響植物生長質量。其次,確定最佳播種時間后,也要加強對天氣預報的關注,需要在適宜天氣進行播種。同時,也要不斷更新播種方法,播種方法也會對種子出芽率產生影響。最后,必須考慮到農作物的種植客觀條件,不僅要保證在最佳天氣、最佳時間、最佳環(huán)境中進行種植,也要根據天氣預報,決定相關種植方法。例如天氣干旱,種植時需要增加灌水步驟,若天氣較為濕潤,可以在較為晴朗的天氣進行播種。這些綜合因素不僅可以保證種子處于最佳狀態(tài),也能使農作物在最初生長時期的健康率,農作物保持健康,不僅可以加強對病蟲害的抵抗,也是影響最終產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同時,決定播種時間前,必須對土壤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確定最佳的播種品種。例如棉花和花生適合沙質土壤,而北方天氣較冷,適合生長周期短,對溫度要求不高的農作物,南方溫度較高,而且每年不僅播種一次,因此,必須加強施肥,這樣才能確保土地有充足營養(yǎng),可以供農作物進行吸收。
不同農作物對種植密度的要求不同。種植密度會影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也會影響營養(yǎng)及水分吸收。因此,再對土壤進行綜合考慮的同時,也要加強對農作物的綜合考量,這樣才能制定最適宜的種植密度,加強農作物產量。首先,合理密度可以保持最佳的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吸收,也能使農作物在最佳的通風條件下成長。例如高粱的種植密度過大,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現(xiàn)象,但種植密度過大,會造成資源浪費現(xiàn)象,這些都會影響作物的產量。因此,必須對農作物的適宜密度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確保農作物高產。而小麥的種植密度過大,會使單株無法得到充足的日光照射,而密度過小,雖然可以提升單株產量,但由于種植數量過少,整體產量仍較低。其次,不同土地的水源情況有所不同,濕潤度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考慮種植物的最佳種植密度時,也必須綜合考量土地情況,這樣才能確保農作物可以有充分的水分、營養(yǎng)、日照,并促進農作物產量的有效提升。
加強田間管理,可以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所謂田間管理,包括土壤管理、農作物苗株管理、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等。在農作物種植之后,必須不斷加強田間管理,才能使農作物保持最佳的生產環(huán)境。首先,要根據農作物的習性確定土地的疏松度,必須保證農作物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生長。同時,也要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進行觀察,并及時施肥。例如可以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決定肥料質量、施肥數量等等。其次,在噴灑農藥防治相關病蟲害時,也要考慮到水源污染問題,水源污染可能會對后續(xù)的種植產量造成影響,因此,必須選擇達標的農藥進行噴灑,噴灑的數量和時間以及頻率都必須進行科學控制。例如施肥過量和施肥不足都會影響產量,而農藥噴灑較少無法達到防治病蟲害效果,但農藥噴灑數量過多,不僅會造成土地及水源污染,甚至會使相關農作物受到影響,出現(xiàn)枯死、黃葉等等現(xiàn)象。同時,噴灑農藥十也要加強對天氣預報的關注,如若噴灑農藥之后,馬上降雨,將會稀釋農藥效果,無法達到防治病蟲害的預期效果。最后,種植之后也要加強對土壤和天氣的觀察。如若發(fā)生干旱情況,要及時進行田間灌溉。目前的田間灌溉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只有掌握合適的灌溉時間,才能減少投入成本,確保農作物達到最佳收益效果。
農民在種植相關農作物過程中,一般會保持傳統(tǒng)的種植觀念。這種種植觀念也會對相關農作物產量造成影響。首先,傳統(tǒng)種植理念比較重視病蟲害防治,同時對施肥也十分重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田間管理,這不利于為農作物營造最佳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雖然目前的種植技術已經十分先進,但很多農民為節(jié)省種植成本很少使用現(xiàn)代化的種植設備,這也使得栽培技術和土壤分析技術比較落后,不利于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其次,雖然政府會不斷宣傳先進的種植理念,但勇于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不多,這也導致先進的栽培理念遲遲無法徹底落實,農民也無法意識到落戶栽培理念,對農作物的影響。政府必須不斷加強宣傳,提升農民的栽培理念,才能促進先進技術在田間管理的應用,并有效促進農作物產量的提升。例如政府和高??梢约訌娕囵B(yǎng)先進的技術傳播人才,技術傳播人才不僅要宣傳先進的栽培理念,也要有較強的實踐知識,深入田間和地頭,與農民進行溝通和交流。只有具有較強的實踐經驗,才能獲得農民的認可,使先進的栽培理念和栽培技術有效推廣到農民中。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可以利用基因技術,不斷加強對農作物的概念,期望通過基因改良,提升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發(fā)芽率、整體產量等等。同時,在進行基因改良過程中,必須進行大量實驗,這樣才能確定相關的適宜溫度、濕潤度等等,并保證在科學的時間內進行合理收割。并且,運用先進技術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影響農作物產量因素的綜合考慮。首先,利用先進技術前,必須加強對農作物生長習性,播種溫度的綜合考量,這樣才能保證最佳的播種時間。同時,可以利用人工技術,增加光照時間,以提升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并且,也要不斷加強對栽培技術的更新和完善。例如要根據土壤的透氣度、酸堿度,選擇最適宜的種植作物及栽培技術。其次,必須根據整體空間和植物習性,規(guī)劃種植密度,不僅要保證相關農作物有充足日照和營養(yǎng),也要確保密度合理。最后,要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加強對田間的管理。例如當雨水過大時,可以利用中耕技術加強水分揮發(fā),從而減少因雨水過多造成的根部浸泡現(xiàn)象。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對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這樣才能在實現(xiàn)種植現(xiàn)代化的同時,確保種子質量優(yōu)良。
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較多。因此,必須不斷促進傳統(tǒng)栽培理念的更新,加強對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才能使農作物保值最佳的生長狀態(tài),提升農作物產量。同時,科學的栽培技術需要先進技術人員進行傳播。因此,高校和政府都要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也要對現(xiàn)有的技術傳播人才進行再教育,這樣才能提升人才質量和人才綜合素養(yǎng),為先進理念技術傳播和施行奠定人才基礎。并且,農民也要不斷加強學習,增加學習意識,才能科學合理地進行田間管理,促進農作物產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