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璇 李月紅
自1980年以來,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技術越來越成熟,是治愈多種血液病的重要手段,延長了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但術后腎損傷可累及腎小球、腎小管間質及腎小血管,其危險因素逐漸被認知。急性腎損傷(AKI)是HSCT常見的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約為33%[1-3],大多數(shù)AKI患者不需要透析治療,但需要透析治療的AKI患者死亡率接近80%[4-5],病因包括急性腎小管壞死、肝竇阻塞綜合征(HSOS)、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NIs)腎毒性、腫瘤溶解綜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和骨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6-7]。慢性腎臟病(CKD)的發(fā)病率為27.8%,嚴重者可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ESRD),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率,其危險因素包括AKI、GVHD、移植類型、性別、年齡、放療、基礎腎功能、CNIs毒性、移植后使用腎毒性藥物(氨基糖苷類藥物、兩性霉素B、萬古霉素)[8-9],2%~5%的HSCT患者出現(xiàn)腎功能損害,需要透析治療,預后極差。本文總結HSCT后腎臟疾病的流行病學、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臨床類型、治療及預后,以期有利于早期預防,改善腎臟預后。
1.移植類型
HSCT目前主要包括3種類型——自體HSCT、清髓性HSCT和非清髓性HSCT。大多數(shù)AKI發(fā)生在移植后100天內,與非清髓治療方案(22~60天)比較,清髓治療(7~40天)的患者發(fā)病較早[10]。Ellis等[11]發(fā)現(xiàn)清髓性方案發(fā)生AKI的機率為69%,非清髓性為40%,自體移植為21%。異基因HSCT后CKD的發(fā)病率為27.8%,術前平均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為105.7 ml·min-1·(1.73 m2)-1,第12個月為78.7 ml·min-1·(1.73 m2)-1,第24個月為77.4 ml·min-1·(1.73 m2)-1。自體HSCT后CKD發(fā)病率為25.2%,術后eGFR下降幅度較小,移植前平均eGFR為107.4 ml·min-1·(1.73 m2)-1,12個月時平均為90.5 ml·min-1·(1.73 m2)-1,24個月時平均為88.8 ml·min-1·(1.73 m2)-1。1 000天內清髓性異基因移植、非清髓性異基因移植及自體移植與AKI相關的死亡率分別為54%、48%和11%[12]。
2.放療
電離輻射可損傷患者的腎實質及血管,腎單位呈時間和劑量依賴性改變[13],可引起腎小球硬化和腎間質纖維化,包括不同程度的毛細血管袢增厚、上皮細胞腫脹和基底膜雙軌征,臨床可表現(xiàn)為急慢性放射性腎病及TMA。研究表明,低于17 Gy的輻射量不會引起CKD,大多數(shù)CKD患者都接受超過20 Gy的輻射劑量。60例接受放療的HSCT患者2年隨訪時發(fā)現(xiàn),接受全身照射(TBI)的34例(57%)患者GFR下降20%以上。
3.HSOS
通常在移植后前30天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類似肝腎綜合征,幾乎僅見于清髓性HSCT后,發(fā)病率高達31%[12]。HSOS的病因主要為炎癥因子釋放、谷胱甘肽耗竭等因素導致肝細胞壞死、纖維化,進而引起肝小靜脈/肝竇的纖維化及狹窄。血漿膽紅素>120 μmol/L提示血液透析的風險高,腎功能可預測HSOS的預后。研究發(fā)現(xiàn)腎功能正常的患者死亡率為17%,血清肌酐(SCr)中度升高的患者死亡率為37%,需要透析的患者死亡率高達84%。
4.感染
HSCT患者需長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化療及放療均可增加細菌、病毒、真菌感染機會,細胞因子釋放和膿毒血癥可導致腎臟微血管收縮、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腎臟有效灌注不足引起腎臟損害。感染是TMA啟動或促進性因素,一項回顧性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35例存在HSCT相關TMA患者的尸檢結果表明,感染為54%HSCT患者的死亡原因,導致感染最常見的微生物是曲霉菌及巨細胞病毒。
5.CNIs毒性
由于氧化應激[13]、內皮細胞損傷、擴血管物質(如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減少及縮血管物質(如內皮素和血栓素)增加等因素,CNIs可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引起腎小球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血管收縮,腎臟血流量和GFR下降,臨床表現(xiàn)為高血壓及SCr升高。慢性CNIs毒性會引起腎小管間質、血管特征性改變(條紋纖維化)[4,14],腎臟組織活檢病理表現(xiàn)為腎小球缺血、局灶節(jié)段性硬化、腎小管萎縮空泡變性、腎間質纖維化和小動脈閉塞等,高劑量CNIs短時間內即可導致腎臟病變[15]。
6.腎毒性藥物
抗真菌藥物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常見的腎毒性藥物[16]。兩性霉素B對遠端腎小管上皮細胞有直接毒性,可引起腎血管收縮,降低腎血流量及GFR,應盡量減少兩性霉素B的使用[17]。氨基糖苷類藥物的腎毒性與其在細胞內聚集有關,可導致膜通透性破壞,抑制近端腎小管細胞內磷脂酶,引起腎臟損害[18]。
7.ABO血型不相合的HSCT
接受主要ABO血型不合HSCT后,患者存在溶血和血紅蛋白尿所致AKI風險[19]。
1.急性腎小管壞死
常見于全血細胞減少的膿毒癥患者,與應用腎毒性藥物有關,其機制包括直接腎損傷及藥物過敏反應引起的急性間質性腎炎,如兩性霉素B、氨基糖苷類、阿昔洛韋等藥物。供體與受體ABO血型不合引起溶血、血紅蛋白尿也可引起腎小管壞死[1]。充分分離移植物紅細胞,加強水化、利尿等可預防AKI的發(fā)生。
2.TMA
通常在HSCT后6~12個月出現(xiàn)[20-21],其病理學特征是內皮細胞腫脹、毛細血管袢和小動脈內纖維蛋白血栓形成、紅細胞破碎及腎小球和小動脈脈管壁增厚[22]。補體替代途徑異常可能使患者易于發(fā)生HSCT相關TMA。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6例HSCT后發(fā)生TMA的HSCT受者中,5例存在補體因子H相關基因的雜合性缺失,但在18例未發(fā)生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移植受者中無此現(xiàn)象[23]。TMA的危險因素包括TBI、CNIs、急性GVHD和感染等[24]。TMA的臨床表現(xiàn)為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腎功能不全。TMA患者的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與HSCT后臨床表現(xiàn)有較多重疊,如貧血、血小板減少和AKI等,因此診斷較難[23,25]。血漿置換對HSCT后TMA的療效欠佳[26],此類TMA多與藥物或輻射有關,而經典TMA是ADAMTS-13蛋白酶缺乏所致。TMA往往與CNIs的毒性有關,應停止使用,使用賽尼哌和依庫珠單抗[27]對TMA患者有一定療效。通過屏蔽腎臟、分次TBI、替換CNIs、預處理方案中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如鉑類)、強力水化等可減少TMA發(fā)生。
3.GVHD
腎臟是急、慢性GVHD的靶器官之一,主要機制是T細胞介導對腎小管、腎小動脈的免疫損傷。急性GVHD是AKI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8],急性GVHD時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尿素氮水平明顯升高,可預測急性GVHD腎損害。慢性GVHD常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與免疫抑制降低有關,通常認為與T細胞和B細胞的異常調節(jié)、細胞因子及自身抗體的高表達相關。慢性GVHD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膜性腎病和微小病變[29],少數(shù)為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癥[30]。有文獻報道42例患者在HSCT后8~14個月發(fā)生腎病綜合征,腎臟病理檢查結果顯示,60%為膜性腎病,22%為微小病變。糖皮質激素或抗B細胞治療(如利妥昔單抗)對GVHD有效[31],但也有部分患者進展為ESRD。
4.病毒相關性腎病
BK病毒、多瘤病毒和腺病毒可導致出血性膀胱炎[32],臨床表現(xiàn)為血尿、排尿困難及腹痛,可引起腎功能損害。病毒相關性腎病的組織學特征包括細胞核內發(fā)現(xiàn)病毒包涵體、腎小管基底膜剝落和間質水腫,嚴重者可導致不可逆的腎小管萎縮及間質纖維化[33]。一線治療方案為減少免疫抑制劑劑量及使用西多福韋或來氟米特[31-35]。
綜上所述,HSCT后腎臟疾病發(fā)病率高,分析其病因、臨床表現(xiàn)等尤為重要,有利于早期預防,減少腎臟不良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