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娟
(永煤集團總醫(yī)院眼科,河南 永城 476600)
弱視具體是指視覺發(fā)育期因為形覺剝奪、高度屈光不正、未矯正的屈光參差、單眼斜視導致的雙眼或單眼最佳矯正視力比相應年齡視力低的視力,或者雙眼視力相差≥2行,而視力較低眼則為弱視[1]。弱視按照發(fā)病原因可分為屈光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形覺剝奪性弱視以及斜視性弱視[2]。弱視是導致兒童低視力眼病的主要因素,可對兒童視力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會引起各種視功能受損,如輪廓整合功能、整體運動知覺、立體視覺、視敏度、對比敏感度等[3]。弱視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視力低下、雙眼單視功能障礙、缺乏完善的立體視覺等[4]。如何對患兒的視力進行有效、快速提升,并促進雙眼立體視覺恢復,一直是弱視領域的研究重點?,F(xiàn)階段臨床中在治療弱視兒童時,常用方法包括遮蓋治療、屈光矯正、視功能訓練等[5]。近年來,在成功研制出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系統(tǒng)后,也為弱視治療開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徑。本研究主要比較分析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與傳統(tǒng)訓練法治療3~6歲輕度屈光性弱視患兒的效果,希望能為屈光性弱視的臨床治療提供指導,報道如下。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治療前全部患兒均接受詳細、科學的眼科檢查;選擇國際標準視力表對BCVA及裸眼視力(UCVA)進行檢查;并選擇Titmus立體視圖對立體視銳度進行檢查。
全部患者均采用10 g·L-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膠進行散瞳處理,每日3次,持續(xù)5 d后進行檢影檢光,3周后則根據(jù)患兒的視功能、眼位、弱勢程度、屈光狀態(tài)、年齡等科學配鏡。結合患兒雙眼視力相差、年齡等情況,確定合理的遮蓋方式;如果患兒BCVA相差≥2行,則選擇健眼嚴格遮蓋法,根據(jù)患兒年齡確定遮蓋與放松比例:3歲患兒的比例為3∶1,4~5歲患兒的比例為5∶1,6歲患兒的比例為6∶1。
對照組選擇傳統(tǒng)訓練法治療:同視機視功能訓練,描圖、穿小珠子、穿針等精細目力訓練,CAM視覺刺激訓練,紅光閃爍訓練。結合患兒具體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觀察組選擇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治療:選擇鄭州誠優(yōu)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童視達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系統(tǒng),開展醫(yī)院在線動態(tài)治療。每次為患兒播放一個弱視治療影像,由各個立體動畫內容組成每個影像,綜合訓練主要為:立體視覺訓練、融合功能訓練、同時視訓練、精細目訓練、視覺追蹤訓練?;純涸诮邮苤委煏r應將耳機和矯正眼鏡佩戴好,結合患兒的具體病情確定具體的訓練項目:如果患兒的雙眼BCVA相差≥2行,應將健眼遮蓋進行訓練;斜視患兒則應增加分開或輻輳專項訓練。每次進行30 min訓練,每周訓練3次,進行為期3個月時間的治療。
治療后2組患兒均每個月接受一次BCVA檢查,治療后3個月接受立體視覺檢查。
1.2.2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3個月,對臨床療效進行判斷[7]?;局斡阂暳謴汀?.9;進步:視力提升≥2行;無效:視力不變或提升<2行;基本治愈眼數(shù)與進步眼數(shù)之和則為總有效眼數(shù);總有效率=總有效眼數(shù)/眼數(shù)×100%。②治療后3個月,對2組患兒的立體視≤100”比率、雙眼融合功能比率、正相對調節(jié)(PRA)、負相對調節(jié)(NRA)、調節(jié)幅度(AMP)進行記錄比較。
表1 2組療效比較[n(%)]
2.2 2組治療后的視功能情況比較 觀察組立體視≤100”比率、雙眼融合功能比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的視功能情況比較[n(%)]
2.3 2組治療后的視調節(jié)功能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RA明顯減小,NRA、AMP均明顯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治療后的視調節(jié)功能情況比較
弱視是一種對兒童視覺發(fā)育造成影響的常見疾病,也是兒童低視力眼病的主要因素,會對兒童視力健康造成嚴重威脅[8]。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9]顯示,6歲以下兒童、7~12歲兒童發(fā)生弱視的概率分別為1.81%、2.30%,而形覺剝奪、屈光參差、斜視、屈光不正則是導致弱視的主要原因。現(xiàn)階段相關臨床研究[10]結果顯示,視覺發(fā)育過程中大腦視皮質接收到兩眼所傳入的不對等信息而引起視覺中樞發(fā)育障礙,在雙眼競爭期間其中一眼處在不利地位,抑制該眼傳入到視皮質的視覺信號,最終發(fā)生弱視。以往臨床研究[11]結果顯示,在視覺敏感期內將異常的視覺環(huán)境去除后,視覺系統(tǒng)能恢復正常發(fā)育,而視覺系統(tǒng)的可塑性在可塑敏感期之后則會基本終止。在科學技術逐漸更新的過程中,有臨床研究[12]結果顯示,視覺敏感期之后能重新激發(fā)已終止的視覺可塑性,成人接受弱視治療也能取得一定效果。這也使弱視治療進入了新階段,也就是在進行屈光矯正的前提下開展遮蓋療法,同時進行藥物療法和視功能訓練。
對弱視治療時,屈光矯正非常重要。相關臨床研究[13]結果顯示,部分未接受治療的斜視性弱視患者以及1/3的3~7歲未接受治療的中度屈光性弱視患者,僅接受一段時間的屈光矯正即可治愈,不需要接受下一步治療。國內現(xiàn)階段主要是選擇框架眼鏡來進行屈光矯正,嚴格遵循輕度散光不予理會,中度遠視予以欠矯,高度遠視、高度散光、近視予以全矯的原則。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角膜接觸鏡、屈光手術來開展屈光矯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兒童應謹慎選擇角膜接觸鏡;屈光手術雖然可行、有效和安全,但是在屈光度、術式、手術時機的選擇方面則存在一定爭議,現(xiàn)階段還未達成共識[14]。視力如果通過屈光矯正并未能恢復到標準視力,則可以選擇壓抑療法或遮蓋療法,通過讓大腦皮層中優(yōu)勢眼減輕弱視眼的視覺傳導抑制對弱視進行治療。遮蓋療法是治療弱視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遮蓋量的選擇方面還存在不同的觀點。相關臨床研究[15]結果顯示,輕中度弱視的初始遮蓋量建議為每天2 h,重度弱視的初始遮蓋量建議為每天6 h,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初始遮蓋量治療后視力不能進一步提高,則應結合具體情況將遮蓋量加大繼續(xù)治療,在對遮蓋量進行強化之后,如果視力不能繼續(xù)提升,則應加用阿托品使療效再次增強。遮蓋療法一般選擇傳統(tǒng)眼罩,而壓抑療法則選擇阿托品,除此之外還包括LED液晶眼鏡、角膜接觸眼鏡、Bangerter壓抑膜、眼貼等。
弱視會對視功能造成嚴重損害,會引起輪廓整合功能、整體運動知覺、立體視覺、視敏度、對比敏感度受損,同時還出現(xiàn)擁擠現(xiàn)象、空間分辨率缺失和減弱、交互抑制作用,然而遮蓋治療、屈光矯正不能恢復視功能,所以積極開展視功能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視功能訓練是利用各種方法對雙眼進行刺激,使對比敏感度顯著提升,對雙眼單視進行訓練,建立立體視覺,同時對其進行鞏固,進一步提升視力,避免弱視復發(fā)[16]。然而傳統(tǒng)訓練法耗時較長、過程單調、依從性不理想,而且不能顯著改善立體視覺,對治療效果造成較大限制。近幾年,虛擬現(xiàn)實技術得到快速進步和完善,進而也為弱視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思路,虛擬現(xiàn)實技術通過大腦神經系統(tǒng)可塑性,根據(jù)雙眼視覺理論、心理物理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理論,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將弱視訓練設計成立體電影或者是動畫游戲,開展在線動態(tài)治療,過程智趣化、內容豐富,與兒童的心理特點相符,能讓兒童更容易接受,使其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選擇雙眼視覺訓練,對雙眼輸入信息進行動態(tài)調整,讓弱視眼的畫面對比度比健眼高,健眼抑制明顯減少,同時改變視覺神經興奮性,讓雙眼實現(xiàn)平衡,和傳統(tǒng)訓練方法比較,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更加關注恢復雙眼視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在對兒童弱視進行治療時,和傳統(tǒng)訓練法相比,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的總體療效更好。另外,觀察組的立體視≤100”比率、雙眼融合功能比率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PRA明顯減小NRA、AMP均明顯增大。表明在對兒童弱視進行治療時,和傳統(tǒng)訓練法相比,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能改善調節(jié)功能、雙視功能。采用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有效調節(jié)弱視眼睛,并對屈光不正進行矯正,對視網(wǎng)膜清晰度進行調節(jié),開展雙眼融合能力訓練,讓雙眼保持平衡協(xié)調狀態(tài),同時讓注視穩(wěn)定性明顯提升,通過反復訓練促進恢復立體視,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之,與傳統(tǒng)訓練法治療相比較,采用視覺虛擬現(xiàn)實訓練治療3~6歲輕度屈光性弱視患兒可使臨床治療效果有一定提高,對其調節(jié)功能、雙視功能有一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