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瀚
摘要:戲曲舞臺包羅萬象,瞬息萬變。三五步走南闖北,六七人百萬雄兵。方寸地頓成千里,轉(zhuǎn)瞬間過眼千秋。戲曲用它獨特的魅力和藝術(shù)風格演繹著古今中外大大小小感人至深的故事。為了向觀眾講好故事,帶去深沉的情感共鳴,舞臺藝術(shù)手法的展現(xiàn)便是首當其沖對觀眾觀感的直接刺激。
關(guān)鍵詞:戲曲;舞臺;川劇;第四面墻
川劇是西南地區(qū)(云貴川渝)流行的地方戲曲。它以豐富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音樂形式、行當獨特多變的表演程式和靈活勇于突破的舞臺藝術(shù)手法在戲曲乃至戲劇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戲曲作為舞臺即時性表演藝術(shù),以故事為內(nèi)核,演員為外核,通過演員唱念做打舞將故事立體化,舞臺化;使觀眾現(xiàn)場近距離觀看舞臺表演,形成一個大空間。法國戲劇家讓-柔璉首次使用了“第四堵墻”的概念,將舞臺與觀眾隔斷,仿佛在中豎了一堵無形的墻以保證演員不受影響專心表演。
一、川劇“打破第四堵墻”藝術(shù)形式
川劇雅俗共賞,古靈精怪,擅長吸收和創(chuàng)造各種技巧來增加戲劇效果或者塑造刻畫人物形象。川劇大幕戲《變臉》中,特立獨行地使用了延伸式舞臺,在樂池上架上了一條連接舞臺和觀眾席的路,并設有上下臺階(后會講到作用),樂隊人員分坐路兩邊,將往常的三分化模式(觀眾席、樂池、舞臺)一改成為一個整體,觀眾不再是局外人,更變成了局中人。 ——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是劇院的靈魂”到梅耶荷德“演員加觀眾,才是劇院的靈魂”的觀點轉(zhuǎn)變中,一度被忽視的觀眾與觀演關(guān)系,其實對整個戲劇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對戲曲也有著重大的影響,觀眾不再冷冰冰的側(cè)眼旁觀。
川劇《變臉》一開場,是熱鬧的碼頭集市,突然樂隊指揮一反常態(tài)站起來對著觀眾吆喝到:“大家快看噢!水上漂變臉咯”??此埔粋€小小的舞臺處理,卻有著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首先樂隊是不應該出現(xiàn)在戲中,這一吆喝先把舞臺的第四堵墻擴展到了樂隊,并不局限于舞臺了。其次對著觀眾吆喝,這一下,觀眾不僅是《變臉》這部戲的觀眾,更是川江碼頭集市看水上漂變臉的觀眾。“第四面墻”轟然倒塌,劇場不再是劇場,而是“貴龍碼頭”觀眾也不再是觀眾,而是水上漂等人的街坊鄰里。在這之后立馬又使用了一次,水上漂變完臉朝著觀眾席第一排說道:“哎,小娃兒不要調(diào)皮,還是要維持一下生意嘛。哎,要是我的福氣好,孫兒都有你這么大了。”拉近舞臺與觀眾的距離,再次強調(diào)“打破第四面墻”,使觀眾放送開戲前緊繃的神經(jīng);順帶塑造一下角色江湖氣的角色形象;還不露聲色地交代一下故事沖突點,一舉三得,堪稱神筆,令人雀躍。第三場戲院梁素蘭出演《舍身崖》,先后四隊人馬(師長隊伍、貴婦隊伍、人販子、水上漂狗娃)全是從觀眾席依次上舞臺,從觀眾席就已經(jīng)開始進入角色,開始表演,把整個劇場都變成了舞臺。到后面貴婦站在臺上,奶媽和丫頭站在觀眾席相互喊話。觀眾再一次從《變臉》觀眾,變成了戲院《舍身崖》觀眾。余秋雨《觀眾心理學》表示,觀眾的集體心理體驗會被如此的細節(jié)所影響,從而影響觀感體驗。
二、藝術(shù)價值
要探討“打破第四面墻”的藝術(shù)價值,就要先說說“第四面墻”的價值。按照柔璉的說法,建立第四面墻的定義,是為了讓演員屏蔽觀眾,不受觀眾影響,使得自己更好的帶入劇中人,更好的表演。戲曲藝術(shù)本身的模式是沖擊這個模式的,前面說的背躬,心理唱段,全是把觀眾當成傾訴的主體,向觀眾交代自己(劇中角色)的真實想法。阿契兒在《劇作法》中激烈批評了背躬獨白,稱這是在人為地刻意地揭露人物動機,是不真實的。這與“第四面墻”的原理一致。相反,戲曲刻意在向觀眾傾訴自己,有意拉近自己和觀眾的距離,使其感同身受,而非冷眼旁觀,卻產(chǎn)生了特有的戲劇效果。京劇《曹操與楊修》中,二人屢次向觀眾交代袒露自己的心扉,旦劇中的二人卻并不明白,就創(chuàng)造了如此強烈的悲劇效果,使觀眾唏噓不已,黯然神傷。旦川劇在這個基礎上,更出奇,更天馬行空,直接將觀眾拉入故事中做個當事人。當水上漂發(fā)現(xiàn)狗娃是女孩時,執(zhí)意要趕她走,這時幫腔站起唱道:“滿場觀眾皆悲哀,要求老漢留女孩”此一舉直接調(diào)動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心中定是默默念叨:“水上漂啊,你留下女孩吧”。我認為沒有這個橋段,觀眾的情感共鳴會大大減弱,以至于到后來高潮部分的力量減弱。這也證明了,川劇打破“第四面墻”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成功的,可行的。
三、結(jié)語
川劇海納百川,匯集多種藝術(shù)手法襯托舞臺戲劇性,徹底將三部分(觀眾席、樂池、舞臺)融為一體的甚是少見。“打破第四面墻”所帶來的舞臺效果有目共睹,只是需要注意使用的時機與技巧。如果利用好,那將是戲曲一股新的勁風,必然刮起社會熱潮
參考文獻:
[1]蔣曉明.川劇舞臺表現(xiàn)的拓展[J].四川戲劇,2017(1):3.
[2]徐亮.川劇舞臺美術(shù)設計的寫意性追求[J].四川戲劇,2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