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人文性的學科,語文課堂是傳達人文精神、提升人文意識的堅強載體。當下,各層面的語文課堂教學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有必要探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途徑。借鑒前輩經驗,結合教學實踐,重視語文課堂的提問環(huán)節(jié),遵循導向清晰、難易適度、新鮮有趣、小中見大等原則設置問題,能夠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人文;課堂;提問;原則
從小學到大學,語文課堂都是傳達人文精神、提升人文意識的重要載體。無論哪一個版本的教材,收錄的篇目內容都是體現了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人類美好情操的傳揚,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感悟,對自然美好風光的謳歌,對歷史文化的反思,對丑惡與黑暗的鞭撻,其中貫注的美好情愫,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以最有效的手段營造最佳的教學氛圍,使教學者能夠充分地將正確的思想觀點和美好的道德規(guī)范以切實可感的形象思維方式展示給學習者,并使之在學習者心中生根、開花、結果。但當下語文課程又實在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就大學語文而言,其學科歸屬尚未有明確的定位,盡管有諸多學者為之呼吁吶喊,也出版了很多著作教材,但其模糊性地位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語文雖然一直被視為與數學和外語相并列的所謂“主科”,但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盡管涌現出不少名師,但其教學方法也沒有大范圍的推廣。語文教學的尷尬如呂叔湘所指出的那樣:“效率差,教得不認真,學得不認真,教得不得法,學得不得法?!闭Z文教學效果的尷尬也如呂叔湘所指出的那樣:“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對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從切實處入手,積極探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途徑,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環(huán)節(ji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提問就像優(yōu)秀的向導,能夠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觸動學生的靈感。在語文課堂上,恰當的提問能夠有效鼓勵學生主動挑戰(zhàn)難點,使學生有勇氣帶著疑問開拓新思路。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傳授知識,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研究能力,實現其素質的提升。陳獻章《與張廷實主事·第十三則》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边@是對疑問之價值的極好注腳。
但是,當前語文課堂提問也存在一個明顯的誤區(qū),即把語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理解為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師提出膚淺的問題,學生回答毫不費力,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實際上對提升教學效果毫無意義。葉圣陶指出:“不足以看出學生學習成績的考問方法最好不要用。”提問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獲得學習者的反饋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師生在提問和解答中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為了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的提問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可以遵循以下原則來設置問題:
一、導向清晰
葉圣陶指出:“無淪閱讀何種書籍,要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把當體會的體會出來,總得認清幾個問題——也可以叫做題目?!闹写嬖谥@些問題或題目,閱讀就有了標的,辨識就有了頭緒?!边@段話雖然針對閱讀而言,但對于課堂提問同樣適用。語文課堂提問必須圍繞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呂叔湘也指出:“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苯處熢谡n堂上導向清晰地提出問題,在引導學生把握重點、挑戰(zhàn)難點的同時也給學生做出研讀學習內容的表率,學生自學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模仿教師給自己提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例如,講授魯迅的《祝?!窌r,教師可抓住短工講述祥林嫂死因的言語“窮死的”提出問題:“祥林嫂真是窮死的嗎?為什么?短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看法?短工也很窮,他會不會窮死?”這樣的問題涉及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情節(jié)的歸納和社會背景的分析,重點與難點兼顧。
二、難易適度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問題提得太難,學生回答不著邊際,容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問題過于簡單,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如,講授《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教師如果直接讓學主回答這句話有何深刻含意,會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找不到思路。如果先讓學生解釋‘窺”的意義,再讓學生辨析“窺”與“看”“瞧”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去感受秦孝公君臣的野心,這樣由解釋詞義入手,由淺入深,最后上升至賞鑒高度,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新鮮有趣
問題如果從新鮮有趣的角度提出,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由被動地接受變?yōu)橹鲃拥匮杏?,從而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例如,講授高爾基的《海燕》時,教師可直接問學生“全文分幾部分?每部分都寫了什么內容”,顯然有些平淡。如果換成這樣的問題:“這首散文詩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三幅畫卷,每幅都有海燕的形象,請你運用藝術家的眼光找出它們、評價它們吧”,這樣的問題更富于形象感和鼓動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勁頭十足地投入學習。講授《守財奴》的時候,教師可以針對最后一句“基督教應該是守財奴的宗教”向學生提問:“在巴爾扎克的心目中,基督教的作用是什么?”通過這個問題,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其推敲在“應該”“守財奴”和“基督教”三處不同重音所表達的不同情感,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其興趣,推動學生主動地去體味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主張。
四、小中見大
在教材中有一些細微處,看似淺顯易懂,學生們也往往認為沒啥重要的東西。這時候,如果教師能夠匠心獨具,從小處入手,提問時在一些細節(jié)處加以錘煉敲打,于無疑處設疑,引導學生深入鉆研,則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授魯迅的《藥》時,教師可以針對夏瑜說阿義“可憐”和結尾處夏四奶奶所言“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這兩處細節(jié)設疑:“阿義可憐處體現在哪里?夏瑜被冤枉了嗎?夏四奶奶為什么說兒子被冤枉了?”然后指導學生對這兩處進行比較研討,從小處著眼,結合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使學生更深刻把握醫(yī)治人的精神之“藥”的文化內涵。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提問,這是一門教學藝術,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語文課堂上,面對思維活躍的學生,善于提出發(fā)人深省的問題,這會使師生之間在教學中形成美好的和諧狀態(tài),能夠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C].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
[2]王偉.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專家研究[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趙旭(1975— ),男,沈陽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主研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語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