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想中文藝工作者的模樣?也許,由于領(lǐng)域有別,風格迥異,我們無法畫出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畫像。但是,從這些文藝工作者精益求精、淡泊名利、記錄時代、扎根生活的面貌中,我們不難窺見理想的面貌。
良叔
有記者曾采訪陳道明,問他當下演員和他們那個時代的,有什么區(qū)別?陳道明直言不諱:“現(xiàn)在有些演員,對演戲這檔子事兒,失去了最起碼的敬畏。”
演戲還要敬畏?是的。1988年,陳道明出演溥儀,將其一生的痛苦懦弱、奮力掙扎,展現(xiàn)得惟妙惟肖。
其實,最早《末代皇帝》的主角,定的是姜文。后來制片人覺得年輕俊朗的陳道明,更符合溥儀的氣質(zhì),才換了角。陳道明也沒辜負自己的運氣。為了演好溥儀,4年時間,他日復一日地翻閱相關(guān)文獻,推敲溥儀的內(nèi)心世界。終將溥儀一生的起伏跌宕,精準演繹。讓《末代皇帝》叫好又叫座。陳道明也憑此劇,獲得“金鷹獎”和“飛天獎”兩項大獎。
人紅是非多,很多業(yè)內(nèi)人開始質(zhì)疑陳道明的演技,說他的形象就只適合溥儀,戲路太窄,沒什么前途。導演黃蜀芹也是這么覺得。彼時的她,正準備開拍《圍城》,誰來演方鴻漸是個大難題。不能找太陽剛的,也不能找太奶油的,這演員得“恰到好處”。有人推薦陳道明,她直接否掉了。
直到一次會議,陳道明也來參加。黃蜀芹瞄了他幾眼,看到陳道明半張著嘴發(fā)呆,似笑非笑。一個聲音浮現(xiàn)出來:“這不就是方鴻漸嗎?”她很快聯(lián)系到陳道明。本以為一拍即合,可陳道明卻慫了,不敢接這部戲。因為他讀過《圍城》,認為這是一部深刻的戲,方鴻漸更是一個復雜的人物。而他,目前還駕馭不了。
黃蜀芹也很軸,直接放話:“目前不行?那我就等你,你什么時候行,我們就什么時候拍!”就這樣,陳道明被趕上了架,成為了方鴻漸。陳道明壓力很大,短短10集的《圍城》,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拍了8個月。在演技上更是下了死功夫。為了展現(xiàn)方鴻漸酸腐的氣質(zhì),他日日夜夜找人陪他,尖聲尖氣地練“上海普通話”。為了體會“時代氣息”,他大夏天穿著民國長衫,戴著圓眼鏡,在家里踱來踱去。
據(jù)說,某日陳道明在家里叨叨地念著臺詞,后背都被汗浸透。太太怕他中暑,想幫他脫長衫,誰知陳道明脫口而出:“你要做什么,蘇小姐?(圍城中的女主角)”此后,電視劇《圍城》獲獎無數(shù)。就連《圍城》的原書作者時年80歲的錢鍾書老先生,都特意給陳道明寫了一封信,說:“你讓我看見了一個活著的方鴻漸。”
然而,陳道明并沒止步于此。他不斷塑造各種人物,不斷推翻“戲路窄”的說法。飾演《康熙王朝》的康熙,霸氣威嚴,堪稱經(jīng)典;飾演《一地雞毛》中的小林時,心有不甘的小市民形象,呼之欲出;飾演《我的1919》中的顧維鈞,氣節(jié)鏗鏘、睿智縝密;飾演《一九四二》里的蔣介石,陰暗城府、滿懷權(quán)術(shù)……
陳道明曾說:“演員不能只帶臉進現(xiàn)場,一定要帶著腦袋進現(xiàn)場,因為演員不是演臉的,而是演心的?!?/p>
“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對于演戲,陳道明始終敬畏而虔誠,這也許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麥坦
上小學時,金承志的一位家教老師給他讀了《孟子》,并在他生日那天送給他一套《說岳全傳》??赐曛螅謶阎d致看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一天母親回家,看見他放聲大哭,問他怎么了,他說:“劉備死了!”母親啞然失笑,說:“劉備早就死了?!?/p>
金承志把年少時古典中國曾經(jīng)帶給他的感動和回憶,都寫到了第三部套曲《白馬村游記》的歌詞里。在套曲之二《竹馬》中,“三英戰(zhàn)呂布,飛龍斗蛤蟆”一句,來自《三國演義》中劉備、關(guān)云長、張飛三兄弟大戰(zhàn)猛將呂布的第五回;之四《渡口》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的詞則是來自曹操名作《短歌行》,而開頭的女高音領(lǐng)唱扮演“女鬼”這一設計,靈感來自南方民俗中的“水鬼抓替身”的故事。
金承志在詞作方面除了引用中國古典詩詞,還進行了各種各樣的互文、化用和改寫。在《澤雅集》之六《湖上》一曲中,“兩三點,蓑衣不用/四五陣,小案還平”一句,化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山道中》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湖上》最后一句中,“擊槳而歌,卻聞故人阮咸音”則是一次用典,以竹林七賢阮咸寧可一人喝酒彈琴,也不愿與庸人來往的典故追古抒懷,表達彼時類似的心境。
三部套曲中,唯一一個穩(wěn)定出現(xiàn)的元素是“山”。山的意象,是聯(lián)結(jié)古代和現(xiàn)代、詩人和作曲家的交匯點?!吧健钡囊庀髲奶拼穑统蔀槲娜吮磉_宇宙觀和世界觀的載體,在音樂中,金承志與古人似乎走到了一起,以山為起點看世界。
《澤雅集》的山,是故鄉(xiāng)的小山,作曲家的視角是站在山上看山,視角向內(nèi);到了《落霞集》,山變成了一座“海中之山”的孤島,站在島上看陌生的世界,視角更孤獨,卻更開闊;到了《白馬村游記》,視角由靜止變成了移動的,主角由水中登山,從山上看天空,發(fā)現(xiàn)宇宙之大,世界之小。
除了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加入了故事情節(jié)、典故和方言,金承志在作曲方式上也有新嘗試。《白馬村游記》之六《西山雨》是他最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其旋律在一個八度后連續(xù)下行之中,加入了風聲、雨聲、鳥鳴、貓叫、羊吠和人聲的音效,再加上舞臺演繹的現(xiàn)場,形成了夢境、囈語般的交感。
金承志說:“我想要觀眾打破一個邊界。音樂廳不是一個只能夠唱歌的地方,它可以用一切去表達,無論是形體、語言、對白,甚至是走路,都是音樂的一部分。沒有人能說音樂只是固定的音符,音樂可以是一句對白,一聲咳嗽或嘆息,是臺上和臺下共同制造出來的環(huán)境?!?/p>
金承志讓合唱變得如此快樂,這種快樂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欣賞層面,讓表演者和聽眾在短短兩個小時里放空自己,忘記一切,沉溺在音樂創(chuàng)造出的“烏托邦”中。
啞河
1988年,攝影師肖風和導演張軍釗在新疆天山拍電影,肖風從鏡頭里發(fā)現(xiàn),數(shù)公里外的雪山上一個小小人影的走動破壞了畫面構(gòu)圖。雪山上空氣稀薄,積雪深厚,那個人走得很慢。肖風等不及,就用長焦鏡頭推上去,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似乎是多年未見的老同學鄧偉。他大惑不解,用大喇叭高聲地喊:“鄧偉!”一個多小時后,鄧偉艱難地走了下來?!澳阋粋€人在雪山上走什么呢?不是有病吧?”兩人隨即就問。
“我在磨煉我的意志,因為我要開始干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了?!编噦O其認真的回答引起了同學們一陣善意的哄笑。
老同學張藝謀也跟著大家一起笑,但他的心里忽然多了份深深的感動,他知道鄧偉說的是實話,并且知道鄧偉為何成為聚會中唯一落淚的人?!霸谒?jīng)歷了長久的孤獨和艱難之后,在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與坎坷之后,只有童心、癡迷、真誠不變。”
鄧偉出名,在于拍出了許多時代名人的經(jīng)典一面。大二那年,鄧偉來到錢鍾書家門口,前兩次敲門請求拍照都被楊絳女士拒絕,第三次敲門,錢鍾書親自拒絕了他。鄧偉在門口一站就是一上午,錢鍾書說:“我們商量一下吧,你已經(jīng)在這里呆了一上午了??礃幼?,我是說服不了你,你倒是要說服我了?!逼评饝伺臄z請求。
這是錢鍾書生前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在他的許多著作里,讀者經(jīng)常會看到這張流露著淡淡微笑的臉龐。當時,鄧偉把照片拿給他,他沉默地看了很久,最后說了一句話:“這就是我?!?/p>
除了拍攝名人,他也通過拍普通人來記錄時代。2009年,“城市記憶北京人”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展出了鄧偉的85幅作品,既有航天員楊利偉、勞模李素麗等精英,也有在這個城市里勞作、生活的普通人。
在希臘,有記者問:“你拍過那么多的名人,你對普通人是否是粗糙地對待的?”“我對拍攝普通人也很認真。并且,我從不愿把名人形容成高山,我們不要仰視他們,因為他們只是些為人類做出了貢獻的普通人?!编噦ト绱嘶貞?。2004年,鄧偉在中國美術(shù)館布展時,有意把畫框掛得比較低,接近于眼睛平視的位置。他說,這樣可以讓普通老百姓以平視的方式和平常的心態(tài)來看這些名人,感受體驗人類共有的情感與精神。
他曾拍了一個修自行車的人,最初人家不愿意,說:“我就是一個‘趴馬路’的人,處于社會最底層,我知道你是拍名人的,拍我有什么用呢?”鄧偉平和地站在旁邊,觀察,交談。發(fā)覺要修車的人過來,他就拿起凳子讓他們坐。后來他對鄧偉說:“你在大學當老師,我有一個女兒要考大學,想你幫忙指點一下?!庇辛斯餐掝},拍攝就順理成章了。“拍攝原來如此不容易!”這是修理工最后留給鄧偉的話。
鄧偉曾說:“我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我是一個講究完整、細致、認真的人。首先進入我鏡頭的人是感動我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是美和值得信賴的,他們都很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命。我在攝影中收獲了感動和美好,我希望繼續(xù)用攝影感動世界?;蛟S,并不是每個瞬間都有記錄的價值,但打動過我的每一張面孔都值得永遠珍藏?!?/p>
賈姍姍
1912年,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jié)束。1919年爆發(fā)了一系列學生游行,呼吁用民主和科學拯救中國。同年徐悲鴻赴法國巴黎學習美術(shù),探索變革的理念。
一幅畫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透過這幅畫,他仿佛看到了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祖國。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開始在國內(nèi)投身于美術(shù)教育工作,并發(fā)展自己的藝術(shù)事業(yè)。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了取材于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
回國后的他,繪制了中國美術(shù)史上第一幅敘事性油畫《田橫五百士》。畫中所描繪的是500名戰(zhàn)士為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田橫送行的情景,不肯向漢稱臣的田橫守義不辱,最終決定自殺。此時,正值中國政局動蕩,日寇開始在中國橫行。徐悲鴻意在通過田橫故事,來鼓舞當時處在貧困落后的國家和受列強欺辱的民族。
畫面中充滿悲涼的意味,同時又充滿了徐悲鴻的個人色彩。此畫的畫風深受法國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不僅從構(gòu)圖、色彩、造型上繼續(xù)沿用了歐洲古典油畫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更可貴的是,還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了大膽的實驗。不僅沒有拘泥于古典的傳統(tǒng)作法,還突破了歐洲古典油畫傳統(tǒng)的束縛,塑造了大量不同于他以前的,特別是留法期間就已成熟的作品人物形象。使畫面有了新的視覺感受,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在油畫的民族化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
畫面中人物的形象都取材于親戚、朋友和學生;主要人物則使用了他自己的形象、女兒的形象、看門老人的形象,表現(xiàn)各種不同階層且有不同性格的人。這幅畫以歷史為題,借古喻今。他認為不能僅局限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思想的簡單表述;其更多的意義是希望鞏固社會地位,發(fā)揚自家學術(shù)主張,用藝術(shù)團結(jié)起整個民族。
徐悲鴻選取了寫實主義,這完全超脫了傳統(tǒng),為中國美術(shù)開辟了新的方向。徐悲鴻寄托政治訴求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引發(fā)了整個民族的共鳴,影響深遠。
1941年的秋天,國內(nèi)的抗戰(zhàn)正處于與日寇戰(zhàn)略相持的關(guān)鍵時期。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占領(lǐng)了長沙。消息傳至檳城,徐悲鴻心急如焚,徹夜難眠,于是趁著月色,飽蘸濃墨。一幅縱長326厘米,橫寬112厘米的《奔馬圖》一氣呵成。他曾經(jīng)說自己雖不能像一個戰(zhàn)士一樣,手拿步槍到戰(zhàn)場上殺敵,但是作為國家的一分子,他要盡自己的責任。
他的馬完全是用中國的墨畫出來的,墨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和藝術(shù)家表達的重要媒介,徐悲鴻借此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同胞傳達了這樣一條信息:我們古老的中華文明將延續(xù)下去并重獲新生。所以他在這些奔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情感,用它來象征忠實和勇敢,一往無前奔向勝利的信念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