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研讀課堂構(gòu)建,需要教師找準研讀著力點,發(fā)掘教材內(nèi)容,篩選情境方式,優(yōu)化鑒賞指導,推介讀寫方法,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和探索,給學生閱讀學習提供更多啟迪,讓學生自然進入到閱讀核心,并在多重互動交流中夯實學科認知基礎。閱讀是學生個性學習行為,教師設定研讀著力點,可以給學生閱讀帶來更多支撐,學生有了明晰的學習方向,學習效果會更為顯著。
關鍵詞:語文教學;研讀;著力點;構(gòu)建策略;發(fā)掘;篩選;優(yōu)化;推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3-0076-03
所謂研讀,應該區(qū)別認識:教師研讀,是指對教材、教法、學法的研究;學生研讀,是指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深度閱讀,在參與學習活動中自然進入文本核心,在反復思考和討論中形成閱讀認知。不管是教師研讀,還是學生研讀,都涉及著力點篩選的問題,作為學科教學主導者的教師,需要發(fā)揮關鍵作用。教師有更廣闊的閱讀視野,對教材展開深度發(fā)掘,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多信息,對教學情境設計、教學鑒賞指導、教學訓練等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都可以找到研讀著力點,為學生順利進入到研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條件。
一、發(fā)掘文本內(nèi)容,探尋研讀思維著力點
語文教材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教師需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深度閱讀,找到思維切入點,進行多點對接,形成創(chuàng)意教學設計方案,為學生順利進行研讀創(chuàng)造條件。
1.發(fā)掘文本內(nèi)容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大多會關注一些表象信息,如故事情節(jié)、人物命運、語言表達等,閱讀學習還比較膚淺。教師需要有深度引導意識,先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發(fā)掘,找到研讀思維的著力點,以便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能夠?qū)ξ谋菊归_個性研讀,逐漸進入到文本核心。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做示范誦讀,然后讓學生練習誦讀,以形成濃厚的閱讀氣氛。為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意識,教師可組織誦讀比賽活動。學生聽說要舉行誦讀比賽,熱情高漲,積極開展誦讀練習。誦讀比賽能激發(fā)學生研讀熱情,這是比較有價值的設計。學生對比賽之類的學習活動有特殊興趣,教師切準學生的心理進行組織,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創(chuàng)意預習設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閱讀教學亦如此。教師適時設定一些預習任務,可以為學生規(guī)劃出清晰的操作路線。學生課前對文本進行閱讀,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相關素材,對多種語文要素展開先期研究,勢必會形成感知體驗,為課堂學習做鋪墊。在預習任務設計中,教師要制定具體目標和要求,以調(diào)動學生研讀思維,有效開展閱讀教學。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可設計如下預習任務:其一,選擇最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其二,收集關于描寫秋天的詩句和文本,向同學進行推介;其三,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準備進行誦讀展示。教師對任務進行詳細設計,能給學生設定清晰的操作路線,讓學生清楚如何預習。這樣的預習設計更具針對性,學生參與度高,預習效果好。
二、篩選情境方式,確定研讀思維發(fā)力點
閱讀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很多,教師需要從研讀思維啟動角度展開思考和設計,以激發(fā)學生閱讀思維,確保閱讀研讀學習活動順利展開。學生研讀思維發(fā)力點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知。
1.精選媒體情境
研讀屬于深度學習范疇,教師在引導策略設計中,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會借助多媒體展開情境設計,而如何作出篩選處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多媒體好用,但不可濫用,如果教學環(huán)節(jié)處處都用多媒體調(diào)度,讓多媒體代替教師執(zhí)教,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對多媒體情境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讓學生自然進入到研讀學習之中。
例如,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并告知學生:這組圖片非常特別,都是其他班級的同學為這篇課文配置的插圖,大家仔細看看,能否找到一些亮點。學生聽說圖片是其他班級同學設計的,自然有濃厚的觀看興趣。在討論時,教師可參與其中,對一些有特點的插圖進行點評,給學生提出一些觀察提示。學生閱讀思維開始活躍起來,對一些插圖進行評價。教師抓住學生心理運用多媒體,學生積極響應回饋,教學效果顯著。
2.創(chuàng)新演繹情境
演繹活動是學生比較歡迎的,教師在情境設計中適時引入演繹內(nèi)容,能夠給學生多感官帶來沖擊。角色誦讀、小品演繹、演講比賽、知識競答等,都帶有表演色彩,能為學生順利展開研讀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要作出篩選處理,針對教學內(nèi)容以及學生參與興趣,對演繹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童話故事,情節(jié)曲折有趣味,學生有很高的閱讀興趣。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演繹展示。有兩個同學早早做好了準備,分角色朗讀進行展示。教師還特意為其設置了背景音樂,其場景感很強。在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夠主動發(fā)言,對演繹情況進行點評。有學生說,角色演繹不能完全按照課本上的臺詞進行,否則會受到局限。如果能夠有一定改編,演繹效果就會更好一些。也有學生說過于呆板,缺乏動作和表情,表演效果不好。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進行回應,并要求同桌合作學習,創(chuàng)編課本劇,準備演繹這個故事。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展開研究,開始積極排練。
三、優(yōu)化鑒賞指導,設置研讀思維矯正點
語言鑒賞是重要的研讀學習,教師要在鑒賞角度選擇、鑒賞程序規(guī)劃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為學生提供更多幫助,矯正學生一些不正確的鑒賞做法,針對學生短板進行彌補。
1.篩選鑒賞角度
學生語言鑒賞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教師在鑒賞角度選擇指導中,要進行必要的學情調(diào)查,以便給學生提供更多服務。學生面對鑒賞文本時,常常找不到思維切入點,教師要從更多角度進行引導。典詞應用、句式特點、巧妙構(gòu)思、豐沛情感、主旨點撥、色彩辨析等,都可以形成鑒賞角度,教師需要進行具體引導,讓學生自然掌握鑒賞方法。
例如,在教學《海濱小城》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梳理性閱讀,找到一些經(jīng)典的描寫句子,并自行展開閱讀鑒賞操作。學生習慣找?guī)в行揶o方法的句子,教師給出提醒: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這篇課文句式有什么特點,還可以考慮色彩和情感等因素,看誰能夠找到更多角度。學生接受任務后,對文本精彩描寫片段進行重點解析。如“早晨,機帆船、軍艦、海鷗、云朵,都被朝陽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學生的答案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描繪朝陽的色彩。有學生從短句的角度展開分析:短句的應用,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表現(xiàn)力更強。如“除了瀝青的大路,都是用細沙鋪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好像踩在沙灘上一樣”,學生從象聲詞運用角度進行鑒賞:“咯吱咯吱”這個詞太形象了,讓讀者身臨其境。
2.規(guī)劃鑒賞程序
語言鑒賞沒有固定格式,但在具體操作中需要講究一些思維構(gòu)建形式,先找出應用方法,然后結(jié)合語境分析表達效果,最后是聯(lián)系整篇文段進行深度思考,或聯(lián)系作者情感進行升華。學生有了比較明確的鑒賞思路,其研讀操作會更為順暢。鑒賞路線眾多,教師要多點推介,讓學生研讀思維有更多選擇。
語言鑒賞屬于個性化學習,學生根據(jù)閱讀感覺展開解讀和分析,自然會存在一些邏輯問題。為此,教師應適時作出一些設計和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操作提醒和輔助?!胺椒ɑ蚪嵌取饔没蛘Z境分析—關聯(lián)主旨或情感—升華分析”就是一種最為簡單的鑒賞邏輯格式。學生運用這種程序進行鑒賞分析,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邏輯構(gòu)建路線。如“這座海濱小城真是又美麗又整潔”,學生這樣鑒賞:這個句子是文本最后一段,有總結(jié)點題的意味,“美麗整潔”是小城的最重要特點,作者對這座小城的感情是真摯而熱烈的,自然也讓讀者產(chǎn)生更多情感上的共鳴。從學生鑒賞情況能夠看出,其構(gòu)建意識比較明確,先點出方法和表現(xiàn)效果,然后結(jié)合語境做具體分析,最后是升華處理,其構(gòu)建體系屬自然形成。
四、推介讀寫方法,培養(yǎng)研讀思維成長點
讀寫是重要研讀學習手段,也是閱讀內(nèi)化的基本途徑,教師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需要觀照學生研讀思維的落實,傳授仿寫方法,引入電子作業(yè),促進學生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
1.傳授仿寫方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弊x寫關系緊密,教師利用讀寫訓練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學習,這是最為常見的學法應用。仿寫是借助文本寫法,在閱讀文本基礎上展開延伸思考,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等多點探索,自然形成的習作學習行為,這也是最為貼近教材的訓練方式,其難度相對較低,適合更多學生應用。教師要做好觀察,適時傳授一些仿寫操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仿寫《大自然的聲音》一文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布置仿寫任務:觀察生活,選擇自然界的某種現(xiàn)象作為描寫對象,然后對文本寫法進行梳理,規(guī)劃描寫思路。為給學生提供更清晰的操作路線,教師要從觀察角度、觀察信息處理、觀察描寫方法運用等角度進行指導,確保學生順利展開讀寫操作。學生利用分類描寫手法展開具體操作,仿寫訓練順利展開。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夠?qū)ψ约旱姆聦戇M行展示。有學生選擇夏天的雨展開描寫,有學生選擇冬天的冰雪進行描寫,有學生選擇秋天的云進行描寫,仿寫作品各具特色,研讀學習取得良好效果。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寫法特點,目的是非常明顯的,就是要對學生仿寫進行指導,讓學生產(chǎn)生學法應用意識。
2.引入電子作業(yè)
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學科教學提供更多選擇,在文本研讀訓練設計中,教師適時引入電子作業(yè),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輔助。教師適時布置信息搜集任務、視頻音頻制作任務、網(wǎng)絡交互任務,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推進文本研讀進程。
例如,《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專門對自然聲音做介紹,學生通過閱讀留下深刻印象。為此,教師可針對學生自然認知基礎布置訓練任務:利用節(jié)假日,借家長手機一用,走進大自然,對花草樹木進行拍攝,并適當配上一些解讀文字,每人準備10幅照片,上傳到網(wǎng)絡交互平臺,供大家欣賞,看誰的作品能夠做到圖文并茂。學生聽說要自行制作自然景色圖片,都躍躍欲試,紛紛說出自己的打算。教師抓住學生學習關注點展開布設,對學生形成強烈觸動。大自然是學生所向往的,用手機拍照,這是學生的最愛。學生有如此高的參與熱情,這樣的電子作業(yè)會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總之,語文研讀課堂構(gòu)建,需要教師找準研讀著力點,發(fā)掘教材內(nèi)容,篩選情境方式,優(yōu)化鑒賞指導,推介讀寫方法,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和探索,給學生閱讀學習提供更多啟迪。因此,教師需要有調(diào)度和指導意識,針對學生研讀基礎展開對應設計,向?qū)W生傳授研讀方法,確定研讀教學著力點,讓研讀教學順利展開。研讀文本、研讀生本、研讀師本,教師需要有觀照融合意識,從不同方向進行探索,打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展開深度閱讀需要有學法支持,教師對學法展開對應研究很有必要,能讓學生自然進入到研讀環(huán)節(jié),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莉.探尋研讀著力點,建構(gòu)活力語文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20(16).
[2]倪如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探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0(18).
[3]林英.研究性閱讀——打開閱讀之門的金鑰匙[J].天津教育,2020(07).
[4]韋自才.從課標四個“強調(diào)”,談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06).
[5]畢美玲.小學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6).
[6]劉斌.談核心素養(yǎng)下文本研讀的著眼點[J].小學教學參考,2019(22).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Focus of Dynamic Chinese Classroom Research
Pan Dihui
(Minzhu Primary School, Pucheng County,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Pucheng 3534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tudy class requires teachers to find the focus of study, explore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screen situational methods, optimize appreciation guidance, promote reading and writing methods, think and explo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provide more enlightenment for students' reading learning, let students naturally enter the reading core, and tamp the basis of subject cognition in multiple interactive exchanges. Reading is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 behavior, teachers set the focus of study, which can bring more support to students' reading, the students have a clear learning direction, the learning effect will be more significant.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study; focus; construction strategy; explore; screening; optimization; recommend
作者簡介:潘迪輝(1979-),男,福建浦城人,一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