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珍 楊 靜
(貴州大學林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土壤科學與生態(tài)學、生物學、地球化學、農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大大加速了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和理念的更新[1],土壤學已不僅是農業(yè)科學的基礎學科[2],在綜合性大學相關專業(yè)中也已被列為重要核心課程,對過渡基礎課程到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由于土壤是水蝕、風蝕、重力、凍融等侵蝕作用力破壞的主要對象[3],而不同土壤類型又具有不同的抗蝕能力,土壤性質與水土流失的防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土壤學這門課程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學習密不可分。
筆者通過分析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土壤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結合該專業(yè)的特點和學生的適用性,對土壤學教學的理論、實踐、以及考核方案進行了探討,為課程進一步貼近專業(yè)要求提供教學思路。
土壤學是貴州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本科學生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共設3個學分,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16學時,同時開設9個課時的教學實習課程。目前采用的教材是《土壤學》第四版,徐建明主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土壤學教學內容十分廣泛,基本囊括土壤的物質組成、土壤性質與過程及土壤利用與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物質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生物、水、空氣和熱量等特性,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理論基礎;性質與過程包括土壤的形成與發(fā)育、結構與力學、水分運動與循環(huán)等內容,是專業(yè)科研的基本試驗過程;利用與管理包括土壤肥力和養(yǎng)分管理、污染與修復、退化與生態(tài)恢復、分類和調查技術、資源類型及合理利用等內容,是專業(yè)應用的主要支撐。由此可見,土壤學課程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學習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因此,針對性的教學也是十分必要的。
土壤學教材內容豐富且全面,但是將所有知識按部就班地輸出給學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影響重點章節(jié)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應梳理專業(yè)已修課程,撥冗去繁,縮減理論教學中重復內容,有目的地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強化。
在理論課程教學前,可以開展野外調研,使學生對土壤類型與性質有初步的了解,在理論教學中融合野外調研的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加強理論學習的趣味性。純粹的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深奧,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設置課堂專題討論,以案例的形式展開充分的討論,在學生的討論中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解。比如,在講解土壤侵蝕這部分內容時,以重慶朝天門為例,探討為什么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雨季會出現明顯的分界線,嘉陵江十分清澈而長江較混濁?讓學生充分地想象、討論,進一步引出土壤侵蝕的概念、發(fā)生的過程以及產生的危害,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理論與科研的結合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必不可少,讓本科生參與土壤學相關研究工作,也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方法[4]。土壤學教材的各個版本修訂周期相隔較長,導致學科相關研究最新的理論和方法不能在教材中體現[5],因此,授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章節(jié)的安排將國內外前沿研究融入課堂,比如,在講到“土壤污染與修復”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搜集各污染物以及治理的研究進展進行PPT展示,而不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可以依據《土壤學報》《Soil Tillage & Research》《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等國內外期刊文獻,為學生今后做畢業(yè)論文或攻讀碩博學位打下堅實的基礎。貴州大學每年設有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ject)項目,對本科生來說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科研內容與水和土壤都是分不開的,因此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程內容,選取與專業(yè)相關的部分自選研究課題進行SRT項目申請書的撰寫,并作為考核內容,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
實踐教學作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渠道,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學習與認知能力,特別在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加強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土壤學是一門服務于農業(yè)生產且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水土保持也是一項充分發(fā)揮水土資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因此,單純實驗室的試驗教學和參觀教學基地的實習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課程要求和專業(yè)需求。實驗教學中,很多學生參照實驗手冊做完實驗,并不能真正了解試驗的目的與意義,也無法認識到土壤學在專業(yè)體系中的重要性,更不能將實驗與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還有部分學生在后期接觸科研項目后重新再來學習相關實驗,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課程實習中,學生參觀基地也是走馬觀花,實習報告編寫不夠認真,不能明確課程實習與本專業(yè)之間的聯系,導致試驗和實踐課程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要求與目標,因此,實踐教學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筆者認為,在室內試驗教學之前,可以開展專題形式的野外土壤調查和采樣實習,學生分小組進行校內外不同區(qū)域土壤情況的調查,包括主要地質地貌、巖石礦物、土壤母質類型以及土壤和植被類型情況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現場挖掘土壤剖面,詳細講解層次劃分、顏色判斷、手摸質地標準、土壤結構區(qū)別、新生體和侵入體以及樣品采集等內容。隨后在野外進行土壤采集后,將樣品帶回進行室內實驗分析。在室內試驗分析階段,可以將實際遇到的科研問題融合至教學中,從而引出實驗內容。例如,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某村莊以種植煙草為主要經濟產業(yè),煙農想要改良土壤以使煙草具有更好的品質,那么需要測定哪些土壤性質?如何測定?實際問題的引入既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今后在工作中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
考試考核是檢驗教學成果的基本方式,除了期末理論知識的考核,實踐考核更是不可或缺的內容。筆者認為,本專業(yè)土壤學課程考核應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內容:課本理論知識的熟悉程度、野外土壤剖面的識別、土壤質地的判定、試驗技能的操作、科研項目申請書的撰寫、課堂PPT的制作與講解等。除此以外,課程考核應多注重與本專業(yè)知識的結合,可以采用文獻考查的方式,通過熟讀和分析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研究論文,以論文為基礎進行土壤學知識的考查。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
土壤學課程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科研基礎,其教學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針對當前本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破解,加強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思考、探索和發(fā)現,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才能為今后的專業(yè)課學習、科學研究及崗位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