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冰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現(xiàn)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蔽锢韺W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不僅科學研究需要想象力,文學創(chuàng)作更需要想象力。
我們的很多古典詩文就充滿了想象力。許多偉大的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過程中,逸興橫飛,天馬行空,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富有想象力的詩篇。下面就以詩仙李白的幾首詩為例,看看他是如何在詩歌中發(fā)揮想象力,讓詩歌變得更迷人的。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里的“危”不是危險的意思,而是“高”,這也正是取了“?!钡谋玖x:站在高處而感到恐懼。因為是山寺,樓建在山頂,再加上樓本身的高度,更凸顯樓之高。李白用“高百尺”來形容,我們不必糾結(jié)是否真的高百尺,只是極言其高而已。但“百尺”畢竟是相對抽象的概念,李白緊接著又用“手可摘星辰”來形容樓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天上的星星也觸手可及,甚至一伸手就可以摘下來,這下就更生動夸張了。
李白又由天上的星星想到天上有仙人居住,因此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這些想象實在妙極了!不愧是“謫仙人”,想象奇特超拔。而這種奇特想象非但不讓人覺得離奇古怪,反而令讀者有水到渠成、酣暢淋漓之感。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因愁而生白發(fā),很常見。但這司空見慣的生理現(xiàn)象,在李白的如椽大筆下,顯示出不同凡響的氣象。開篇就是石破天驚的“白發(fā)三千丈”,讓讀者大惑不解:何以白發(fā)?又何以“三千丈”?接下來一句“緣愁似個長”回答了這個問題。兩句聯(lián)系在一起,自然看出愁之深、愁之長。正因“三千丈”這一夸張的想象,使憂愁苦悶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
白發(fā)為鏡中所見,李白卻不平鋪直敘,而是說“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一個“不知”,寫出了驚訝之情;一個“秋霜”,又讓人情緒低落,心生愁苦。這一自然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次強化愁之深。比李白稍早些的唐代詩人張九齡有詩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發(fā)年。誰知明鏡里,形影自相憐?!彪m然都是寫因愁而生白發(fā),但這首《照鏡見白發(fā)》遠不及李白的《秋浦歌》那樣出名,原因之一或許是李白的詩充滿想象力,而張九齡的這首詩更偏于寫實吧。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是日常生活實景,這類實景又令人產(chǎn)生諸多聯(lián)想。漂泊的楊花,“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都讓人心生飄零感。這一情緒,與“聞道龍標過五溪”的離別之恨形成完美的照應(yīng)。
用明月表達相思懷人之情,在李白之前就不乏其人。比如:“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魏晉時期無名氏《子夜四時歌》)“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保ú苤病峨s詩》)“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保◤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畎滓蕴觳诺南胂罅?,又在這個傳統(tǒng)上多出一層新意。李白的前輩們大多運用共享一輪明月來描寫男女相思之情,明月本身卻無意義。而李白則通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把明月想象成一位知心朋友,讓這位知心朋友幫忙把自己的思念傳遞給被貶謫的友人。
那么,在寫作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方面,想象要不受任何束縛,要有自由穿越時空的能力。這樣才能心騖八極,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另一方面,想象不是胡思亂想,而應(yīng)該有邏輯,有現(xiàn)實依據(jù),讓人覺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現(xiàn)代詩人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jīng)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象?!逼鋵嵅恢皇窃?,一切文學作品都應(yīng)該如此,豐富的想象力會讓文學作品更豐滿,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