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琳
摘要: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是振興民族的根本,因此國家重視教育工作,從幼兒時期抓起,引進高效教學策略,提升幼兒學前教學效率。在傳統(tǒng)學前教育中,多采取單一授課方式,課堂過于枯燥,幼兒學習興趣低,隨著新課改政策不斷實施,將科學游戲教學模式引入幼兒學前教育中,可充分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提升幼兒課堂參與率,幫助幼兒理解難懂知識,加深知識點記憶。
關鍵詞:科學領域游戲;學前教育;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48-403
引言
在學前教育中,游戲與教學往往是相輔相成、結合密切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與游戲是相同的。游戲是教學的展開方式之一,是科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活潑好動、自主行為相較其他階段的學生而言更具有變化性,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展開的教學活動更易引起其注意,相較于說教而言更有利于幼兒學習。游戲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重點在于既要使幼兒能夠從游戲中獲得快樂,收獲知識,亦可提升其自主性,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一、科學游戲在幼兒學前教育中的設定原則
幼兒學前教育中,教師設計游戲時,需要考慮游戲的科學性,即設計包含幼兒授課知識且難度適中的游戲,要符合新課改中幼兒教育目標。此外,還可以與幼兒共同設計游戲規(guī)則,引導幼兒動腦思考,使幼兒在愉悅的環(huán)境內(nèi)學習科學知識;幼兒教師設計游戲時,還需要考慮游戲的靈活性,由于幼兒年紀較小,僅通過感知認識外界,因此靈活設計游戲有利于提升幼兒的學習效率,同時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要主動接觸幼兒,鼓勵其參與游戲;除科學性及靈活性外,設計教學游戲時,趣味性極為重要,通過趣味性游戲可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幼兒學習效果。
二、科學游戲運用在幼兒學前教育中的具體策略
2.1引導幼兒成為游戲活動的“主人”
一般情況下的游戲行為中,幼兒通常呈現(xiàn)出較為愉悅、輕松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的出現(xiàn)與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有關,亦與其行為特點具有一定關聯(lián)。幼兒的游戲行為與其想法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亦不具有較強的規(guī)律性。但在游戲,尤其是一些科學游戲中,具有較強的規(guī)則,此時若不及時加以引導,不僅教學無法有效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幼兒原本在游戲中所擁有的輕松、愉悅心態(tài)亦會被擾亂,導致幼兒在不喜歡游戲的前提下應教師要求展開游戲,學習效果事倍功半。作為教師,此時因逐漸引導幼兒接納這些游戲中包含的“規(guī)則”,并通過大多數(shù)幼兒的遵循規(guī)則來引導那些較為“固執(zhí)”的幼兒,隨后給予其更多的游戲材料、游戲自主權利,使幼兒明白,遵循規(guī)則能夠獲得更多玩具、更為自由,以犧牲一部分“自由”的前提來交換更大的自主權利、更為豐富的游戲材料,實現(xiàn)教師引導下的科學學習,科學游戲。
2.2親近自然
幼兒科學游戲的設計,應該貼近日常生活、親近自然。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戶外實踐活動,讓幼兒親近自然,觀察花草、樹木、昆蟲,感受季節(jié)、氣象變化。通過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鼓勵幼兒探索其中存在的科學原理。觀察冬季冰雪的變化情況,探究水結冰、冰融化成水的原因,講解凝固、融化的原理,讓幼兒對季節(jié)、氣候變化有正確的認識。當出現(xiàn)雷雨天氣時,讓幼兒在室內(nèi)觀察閃電與雷聲的特點,思考和探究“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的原理,引導其正確認識光傳播和聲傳播,了解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
2.3投放適宜材料,創(chuàng)設區(qū)角環(huán)境
教師在科學游戲區(qū)中投放材料時首先要把握適宜性,保證材料的投放符合幼兒所處年齡段的能力基礎。例如,在小班可以投放易拉罐,將每個易拉罐都包裝成不同的小動物形象。教師在其中裝上豆子、沙子、水、石頭、鈴鐺等,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玩“搖一搖,聽一聽”的游戲。這個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認識不同材質(zhì)物品的特點,提升幼兒運用聽覺觀察現(xiàn)象的能力。在中班,教師可以利用箱子、塑料管和羽毛,讓幼兒玩“扇扇樂”游戲。箱子的底部開孔,幼兒可以通過用力扇風,帶動箱子里的羽毛飛進塑料管。這個游戲,可以讓幼兒感知空氣的流動。在大班,教師可以利用吸管將多個礦泉水瓶連接起來,讓幼兒嘗試往第一個瓶子中打氣,使水通過吸管流到其他瓶子中。這個游戲可以讓幼兒認識水的流動,并提升思維的精細度。將這些材料投放到科學游戲區(qū)中,會引起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前來一探究竟。
2.4關注學習和生活中相互關聯(lián)的科學現(xiàn)象
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非常多,而且關聯(lián)性較強,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例如,在“有趣的電池”的活動中,我們首先帶領幼兒討論:“你見過的電池有哪些?”有的孩子說他見過玩具汽車里的電池,有的小朋友說他見過二號電池和七號電池,有的小朋友說他見過照相機里能充電的電池,有的孩子說手機里的電池也是能充電的,有的孩子說他還見過手表里就像小扣子一樣的電池。依據(jù)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我們可以組織給電池分類的科學游戲。孩子們把電池分別按照大小和能不能充電來分類;在老師專業(yè)知識的引領下,孩子們還將電池分成干電池、蓄電池和電子電池等。本活動原是關于電池的活動,我們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手電筒,引出了新的游戲活動:“手電筒為什么不亮了?”通過猜想,孩子們想到了手電筒不亮了的很多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組裝手電筒”的游戲和“讓小燈泡亮起來”的電路游戲,在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游戲過程中又延伸出來新的探索絕緣體和導體的游戲,即“使用不同材料的墊片小燈泡還會亮嗎?”這個游戲也是幼兒最有探索興趣和操作興趣的,孩子們非常喜歡。這一系列探索活動關聯(lián)性非常強,非常便于組織和延伸,孩子們在持續(xù)的探究活動中,始終保持探究的興味和熱情,并對現(xiàn)象的認知更加深入。
結束語
總之,幼兒學前教育中,科學游戲教學模式深受幼兒喜愛,是當前學前教育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科學游戲教育可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提升幼兒身心素質(zhì),在科學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幼兒自身狀況選擇游戲,將游戲滲透在學前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以保障幼兒在游戲進程中提升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陳瀟.科學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實踐探討[J].家長,2021(08):139-140.
[2]黃菊.科學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的有效應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1(03):100-101.
[3]郭徽.淺談在學前教育中運用科學游戲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