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茹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48-118
升旗儀式時校長開大會,講安全,說學校旁邊的宣惠河……班里馬上有孩子小聲接話:“被污染了?!蔽蚁仁且汇?,接著滿心感動。欣慰他們在二年級就能說出“污染”,時刻記住環(huán)保。我喜歡大自然,喜歡生活,于是常在孩子們耳邊念叨。
語文,無疑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發(fā)展完善于生活的。并且,語文還應該是生活的反映和拔高,是生活內(nèi)涵與精神的總結(jié)與體現(xiàn)。因此,在語文教學上,一方面,我們應該激發(fā)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語文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學好語文,無異于擁有了一把打開知識與生活大門的鑰匙?!碧招兄壬J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
有人說語文很難,難理解,難表達。在我看來兩者都有,我立足于兩者之間。語文既是易事,也是難事。你難道不知道你現(xiàn)在就在學習和運用語文嗎?如果知道那你還覺得難嗎?但是,你所學習的只不過是語文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想更加滲透它,那就得從學習中入手,那就非易事,非得用功不可了。上識字課時,有些生字剛要學,有的孩子就舉手說認識,原來他們識字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大街上,各種各樣的廣告語,隨處可見的宣傳單,不都充滿語文的魅力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食堂里常有的告示牌,呼吁大家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商店五花八門的招牌吸引著學生的目光。墻上醒目的標語,也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另外,校園里也有許多資源。走廊里的名言,校園中的告示牌,櫥窗里的標語等等,都是識字的素材。生活中不但認識了很多字,而且增強了孩子們的生活能力。
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一再強調(diào):“要使學習語文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把學習搞得生動活潑”,“語言脫離了生活,就變成了毫無生氣的空殼?!鄙险n時有學生看著窗外愣神,我壓住怒氣,先看了一眼窗外——,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種類繁多,形狀各異,那綠茵茵的草地、參天的大樹、美麗的花卉,實在令人賞心悅目,這樣的美景連老師都想扔下課本,何況是我那靈巧的孩子們?我立刻帶著孩子們出門上課,找了一片濃蔭,席地而坐。微風中傳來孩子們的讀書聲,我想他們此刻的體會定不止于那幾個文字。
之前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里。直到暑假里跟爸爸媽媽去廬山旅游,才真正體會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所蘊含的哲理。每到春天來臨,帶著孩子們游走在綠樹成蔭的垂柳下。他們自然會吟誦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當某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于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作文是一種綜合的語文能力的體現(xiàn),而目前小學生的作文幾乎是胡編濫造,空話、假話、套話連篇,缺乏個性,缺少真情流露,很少有感染力,原因在于缺乏生活。 例如學生習作《放風箏》。在習作前,我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野外去放風箏。出發(fā)前,提出幾點要求:1.活動準備2.活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時記錄下來。只有引導學生立足于身邊的生活,立足于身邊的一切,才能寫得真切、寫得實在、寫得富有生氣、寫得親切感人。所以,我們應該懷著真切的情感去觀察體味生活。這樣的文章才會真實,筆下的人物才是活生生的,筆下的風格才會是別具一格的。
在教學語文的時候,我經(jīng)常搞一些課外活動,使枯燥的語文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jié)合,擴大了語文的外延:我組織學生根據(jù)教材中的課文內(nèi)容編課本劇,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讓學生改編成課本劇,深刻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zhì)。學習寓言、童話之類的課文后,要求學生閱讀童話、寓言等,并且自己編寫童話故事。開展“講故事”比賽;通過這個活動,讓孩子們更深刻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每年春節(jié)放寒假的時候,我給同學們留的作業(yè)就是讀一讀家家戶戶門前的對聯(lián),把自己覺得很好的對聯(lián)寫在筆記本上?!耙环L順好運來,萬事如意發(fā)大財”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前程似錦,減負恤民,浩浩東風常送暖。扶貧解困,瀟瀟春雨總關情”;此聯(lián)橫批用“前程似錦”,則是與對聯(lián)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對黨中央“常送暖”和“總關情”的無比感激之情,也贊頌了我們的黨前程遠大,輝煌燦爛?!案H鐤|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表達了對老人的真誠祝福。這些對聯(lián)的知識是多么的豐富,讓人從中領悟到語文的魅力所在。
生活處處都有語文,處處都有知識和樂趣,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平凡的事物都會因為你們而變得美麗。 讓生活“鏈接”課堂,讓學生感受多彩的生活氣息,獲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識,學生所學的知識也能在課堂上得到運用,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