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波
冬天的北歐,把中國人和外界寒冷隔開的總是一件長羽絨。
北歐人穿羽絨服的少之又少,暮秋、初冬時薄羽絨服當輕便外套還行,但從氣溫降到零攝氏度開始,應(yīng)付低溫的祖?zhèn)鞅臼戮鸵贸鰜?,就像拿出圣誕節(jié)的燈飾或開始準備壁爐的柴火那樣。這個時節(jié)裹著長厚羽絨服外套的多半是外國人或移民,羽絨服的舶來品身份呼之欲出。
最早發(fā)現(xiàn)這一點是在大學(xué)工作時,同事們無論男女,幾乎沒有穿羽絨服的,掛在各人辦公室門背后的永遠是厚外套和圍巾。有些人騎自行車上下班,他們更不穿羽絨服,外套上加一件防水風雨衣抵擋霏霏雨雪,羽絨服就過于臃腫了。對羽絨服的拒絕里大概有種自我定位,這就和嘻嘻哈哈、鼓鼓囊囊而過的羽絨服學(xué)生劃開了分界線。青年教師們在中間地帶,逐漸從寬松波西米亞走向優(yōu)雅波西米亞,終點是白雪紛飛里穿一件挺拔或婀娜的長大衣走過校園的教授們。
挪威人少穿羽絨服倒不是一味要風度,而是對防寒這件事太過鄭重,已經(jīng)上升到系統(tǒng)工程的高度。
每年入冬時節(jié),幼兒園家長都會拿到一張清單,提醒冬天到了,要給孩子準備以下衣物:羊毛內(nèi)衣、羊毛秋褲、羊毛襪、抓絨衣、連體外套、脖套或連脖軟帽、手套。羊毛內(nèi)衣輕薄細軟像薄棉,保暖功能奇佳,更妙的是它的吸濕功能特別好,吸了很多水分后一樣保暖,即使孩子出了許多汗或者衣服被雪水打濕,也不會冷冰冰的。零下15 攝氏度,孩子們照樣在室外摸爬滾打。
青少年和成人去野外,講究就更多。最里層是羊毛,取其吸濕、隔溫性能;中間層要隔熱,用抓絨或者羊毛毛衣;外層風雪衣要擋風還要能透氣。
褲子和上衣一樣重要,也必須是同樣擋風、透氣的材質(zhì)。如果去雪地里,鞋子和褲腿之間還要有防水的褲腿套,避免雪落進鞋子里。頭上一定要戴風吹不進的羊毛帽,再兜上上衣自帶的風帽。手套也要兩層,里層厚羊毛無指手套,外層寬松的防風無指手套。無指手套比連指手套暖和得多,因為手指之間能互相溫暖。防風手套要長及手肘,能扣在外套上??梢援敳碧缀兔娼淼尼樋棁辈荒苌?,一層層、一道道嚴謹如建筑工程的隔絕封口后,最高限度地把體溫留給了自身。穿戴起來雖然麻煩,但是在野外大風飛雪中,有如隨身帶著房子,不說多么溫暖,是一種泰然安定的感覺。
經(jīng)歷了這些,再看羽絨服就覺得大而無當,甚至有些敷衍。一件厚一點的上衣也能叫御寒嗎?尤其索馬里和巴基斯坦裔們的長厚羽絨服下不時露出裙子和赤裸著穿涼鞋的腳,似乎憑借對寒冷的輕蔑就可以打敗它,這點和一些挪威中老年男性把口罩戴在鼻子以下異曲同工。但是他們?nèi)セr防護服般層層穿起來一定不厭其煩??梢姾浜筒《颈举|(zhì)上沒有不同,溫度只是一種習得的感受,如何應(yīng)付它們都植根于文化里的訓(xùn)練。
(摘自《新周刊》2020 年第24 期,桃& 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