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在漢字的世界中,無論是“王”還是“皇”,都與國家的權威、貴族的煊赫密不可分。
先看“王”字,它可以一直追溯到甲骨文。在《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道:“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王有三橫,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中間一豎貫通上下,指王者能夠貫通天地人之道。在古人看來,一個真正的王者,需要明天時,知地理,處理好自己和萬民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于“王”的理解帶有濃厚的道德氣息,能夠代表這種境界的,就是堯、舜、禹的先王之道?!墩f文解字》說“王,往也”,“王”有“歸往”的意思,也就是百姓都去投奔他,希望成為他的子民。所謂“王道”,指的是貫通天地人的王者,通過道德感化別人,使其自然歸附。至于“霸道”,則是通過武力來降服別人,二者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
《說文解字》對“王”的解釋帶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在早期古文字中,“王”的字義并沒有這樣文質彬彬。在金文中,“王”是一把大斧頭的象形!王者手中的斧頭稱為“鉞”,這是殺伐、權力的象征。鉞由青銅做成,剛剛鑄造出來時色澤金黃,故又稱“黃鉞”。古代王者手持黃鉞,征戰(zhàn)殺伐,“王道”一開始和“霸道”沒有太大區(qū)別,至于以德服人的王道,則是后世儒家不斷賦予的價值內涵。
說完了“王”,再看“皇”字。在甲骨文中,它是一個火炬的象形,光芒四射。熊熊燃燒的火焰帶來一種光明、浩大的感覺,這和王者的品德與氣象內在相通,因此,古人便用火炬的形象造出“皇”字。隨著漢字的發(fā)展,在金文中火炬下面多了一個“土”。在小篆中,“皇”的上面是“自”,下面是“王”。隨著漢字的發(fā)展,“自”慢慢演變成“白”,也就有了我們今天的寫法。
“自”指鼻子,鼻子是人體的開始,因此“自”有開端的意思;“王”表示的是王者。兩個字合起來,成為一個會意字——“皇”,表示的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君王。我們知道“三皇五帝”,什么是“三皇”呢?有人說是伏羲、神農和黃帝,有人說是伏羲、神農和女媧,還有人說是天皇、地皇和人皇。至于“皇”指皇帝,由此產(chǎn)生了皇位、皇權等用法,則是詞義引申之后的產(chǎn)物了。
(摘自《漢字就是這么來的》,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