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
摘要: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韌性量表與自殺意念量表,對812名中學生進行調查,以探討心理韌性在生活事件與中學生自殺意念之間的作用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生活事件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有53.44%通過心理韌性實現(xiàn),心理韌性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對不同韌性水平的中學生來說,生活事件對其自殺意念的影響程度不同,低韌性水平的個體更容易出現(xiàn)自殺意念。因此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影響中學生的自殺意念,又能通過心理韌性的橋梁作用間接影響自殺意念,心理韌性是中學生重要的心理保護資源,它可以緩沖生活事件對自殺意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活事件;心理韌性;自殺意念;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35-0010-05
一、引言
在我國,近年來每年自殺率平均為6.75/10萬,自殺是我國中學生的第四大死因[1-2]。自殺可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自殺死亡,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是個體自殺行為的預測變量,自殺意念者中有18%會實施自殺,因此中學生出現(xiàn)自殺意念可能是自殺的危險信號[3-5]。自殺意念是指個體在思想或意識上出現(xiàn)死亡、結束自己的生命和自我傷害的想法,包括個體對實施自殺計劃以及自殺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的想法[3]。有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中學生自殺意念的檢出率約在8.8%~20.2%之間。因此,盡早識別自殺意念,并對其進行積極的干預,對中學生的自殺防御工作具有重大意義[6-9]。
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中學生產(chǎn)生自殺意念的因素有孤獨、抑郁、欺辱,以及應對方式、家庭因素、負性生活事件等[10-13]。近期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是造成中學生自殺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14]。大量研究證明,人際關系差、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差等生活事件的出現(xiàn),是中學生產(chǎn)生自殺意念的重要危險信號[8-9,15]。因此,本研究從生活事件入手,探討中學生在面對這些生活事件時產(chǎn)生自殺意念的可能性。
在Bleuler等提出的素質—壓力模型理論中,個體可區(qū)分為易受個體和韌性個體,易受個體在多種負面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或行為問題,而韌性個體則適應較好[16]。心理韌性是指保護個體以最好的狀態(tài)適應生活中壓力事件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個體克服挫折,回到最初狀態(tài),并能有所成長[17]。有研究證明,心理韌性是一種積極的心理保護資源,能夠保護個體免受感知到的壓力的影響,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是減少自殺意念產(chǎn)生的保護性因素[18-19]。
應激理論認為,作為應激源的負性生活事件會對個體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甚至會出現(xiàn)自殺行為[20]。經(jīng)歷較多的負性生活事件會降低個體的心理韌性水平,而心理韌性水平是中學生自殺意念的重要預測變量,即中學生經(jīng)歷的壓力性生活事件越多,心理韌性越差,個體出現(xiàn)自殺意念的可能性就越高[19,21]。由此提出假設1:心理韌性在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間起到中介的作用。如圖1。
心理韌性理論的保護模型指出,個體的保護因素能夠減少危險因素對消極結果的累積效應,對消極結果起緩沖作用[22]。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可以削弱負性生活事件對抑郁的消極影響,在其中起調節(jié)作用[23]。由此提出假設2:心理韌性在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起到調節(jié)作用。如圖2。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的兩所初中與兩所高中,以及河南省洛陽市的兩所高中,共發(fā)放900份問卷,回收并剔除空白與規(guī)律作答的問卷后,有效問卷為812份,具體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該量表由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24]編制,本研究采用辛秀紅和姚樹橋[25]重新驗證后的生活事件量表的計分方法,包含5個因子,共26個條目,各條目均無反向計分情況??偡衷礁弑砻髦袑W生受負性事件的影響越大。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數(shù)為0.901。
2.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
該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26]編制,共包含5個維度, 27個題目。將需要反向計分的題目轉換后算出量表總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心理韌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數(shù)為0.840。
3.積極與消極自殺意念量表
該量表由Osman于1988年編制,包括積極意念與消極意念兩個維度,本研究選取PANSI中文版,由梁瑛楠[27]于2011年修訂,根據(jù)中國國情改變了部分問題的表達方式,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王學志、宮火良和康曉然等[28]進一步分析,證實PANSI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數(shù)為0.842。
4.數(shù)據(jù)處理
使用SPSS 20.0與Mplus 8.3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本研究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是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所得,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的可信度,依據(jù)周浩與龍立榮[29]的建議,采用單因素法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最后共有15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個公因子的解釋率為16.85%,低于40%。由此表明,本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真實可信。
(二)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對生活事件、心理韌性和自殺意念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與生活事件、自殺意念的負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正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如表2。也就是說,中學生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其心理韌性就越差;心理韌性越差,自殺意念就越強。
(三)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jù)中介效應檢驗程序,使用Mplus8.3做路徑分析對假設1進行驗證,即檢驗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30]。在此次的路徑分析中,本研究采用的是Bootstrap法。結果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顯著,且為部分中介:其中中介效應估計值為0.202,95%的CI區(qū)間為[0.170,0.238],直接效應估計值為0.176,95%的CI區(qū)間為[0.113,0.250],中介效應占比為0.202/(0.202+0.176)=0.5344,即在生活事件作用于自殺意念的效應中有53.44%是通過心理韌性起作用的。路徑分析圖見圖3。
(四)心理韌性的調節(jié)效應檢驗
使用Mplus軟件做路徑分析對假設2進行驗證,即檢驗心理韌性的調節(jié)效應。結果發(fā)現(xiàn),自變量與調節(jié)變量的乘積項對自殺意念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β=-0.108,p<0.001),心理韌性的調節(jié)效應顯著。為了探討心理韌性是如何調節(jié)生活事件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的,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結果如圖4,當中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較低時,生活事件對自殺意念的預測作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βsimple=0.249,p<0.001);當心理韌性水平較高時,生活事件對自殺意念的預測作用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βsimple=0.029,p=0.558)。也就是說,當中學生心理韌性水平較低時,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自殺意念越強;當心理韌性水平較高時,負性生活事件對中學生的自殺意念幾乎沒有影響。
四、討論
本研究證實了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這與徐明津[31]的研究結果一致,生活事件通過心理韌性的間接作用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產(chǎn)生影響。這也印證了應激—易感理論,中學生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擊垮學生的防御系統(tǒng),降低他們的心理韌性水平,使其產(chǎn)生敏化效應,進而使個體適應不良,產(chǎn)生自殺意念[23]。由此可見,中學生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個體的心理韌性水平越低,進而促使個體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
本研究證明了心理韌性的調節(jié)作用。負性生活事件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在不同韌性個體中是不同的,高韌性個體受到的影響要比低韌性個體小得多,這與吳慧婷、葉婷和林枝等[32]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也證實了韌性理論的反應性保護模型,保護因素可以減緩消極結果的出現(xiàn),減輕消極后果的嚴重程度,但不能阻礙消極結果的出現(xiàn)[22]。神經(jīng)影像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韌性個體在壓力情境下能夠調動前額葉皮質等相關大腦結構與神經(jīng)回路,對壓力反應進行適應性調節(jié)與抑制,從而保護相應的神經(jīng)功能及時恢復,避免個體功能受損[33]。由此可見,心理韌性是個體重要的心理保護資源,高心理韌性水平的個體擁有較好的認知—情緒調節(jié)功能,能夠抑制負性事件對個體的影響,而低心理韌性水平的個體由于內心保護性資源有限,更容易受到負性事件的負面影響。因此,面對一定的負性生活事件,低心理韌性的個體更容易出現(xiàn)自殺意念。
本研究證明了心理韌性在中學生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的中介與調節(jié)作用,這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一致,心理韌性的中介與調節(jié)作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的[23]。中介效應表明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存在間接的關系,有53.44%可以通過心理韌性這一橋梁實現(xiàn);調節(jié)效應說明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的關系隨中學生韌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說明,一方面,中學生經(jīng)歷的生活事件越多,其心理韌性水平越差,越容易產(chǎn)生自殺意念;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低韌性水平的中學生更容易受到負性事件的影響,更容易產(chǎn)生自殺意念??偠灾?,提高個體的心理韌性水平,是減少中學生自殺意念的重要途徑。
五、結論
通過對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心理韌性在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起到中介與調節(jié)作用,生活事件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有53.44%通過心理韌性起作用;對不同韌性水平的中學生來說,生活事件對其自殺意念的影響程度不同,相比高韌性個體而言,低韌性個體對生活事件更敏感,更容易受負性事件影響而產(chǎn)生自殺意念。
六、教育建議與研究不足
自殺意念是中學生自殺的重要危險信號,教育工作者要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響應國家衛(wèi)健委的號召,給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注重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評估與篩查[34]。通過本研究的分析與探討可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在防范中學生產(chǎn)生自殺意念中的重要保護作用,因此在日后的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對中學生心理韌性水平的培養(yǎng)和提高,以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殺意念的發(fā)生率。心理韌性是一種在逆境中復原的能力,可以通過干預得到提高[35]。學??梢酝ㄟ^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整體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對于心理韌性受損嚴重的個體,要重點關注與干預,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如可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通過重塑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負性應激情境,并有所成長。此外,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靜觀訓練與正念訓練可提高個體的韌性水平,學校心理教師可以通過以上訓練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韌性進行干預[36-37]。
盡管本研究對心理韌性在負性生活事件與中學生自殺意念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充分探討,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須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改進。首先,本研究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為橫斷數(shù)據(jù),難以確定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本研究均采用學生自己報告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未來研究可考慮采用多主題報告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以保證數(shù)據(jù)的客觀性。最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的作用機制為部分中介,說明在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可能還存在其他變量的作用。未來的研究可在此基礎上,納入其他的變量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機制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為相關部門開展自殺意念的預防工作提供理論上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劉肇瑞,黃悅勤,馬超,等.2002-2015年我國自殺率變化趨勢[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7,31(10):756-767.
[2]徐榮彬,溫勃,宋逸,等.1990-2016年中國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因變化[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8,52(8):802-808.
[3]趙慧杰.生命意義、自殺意念的測量及其關系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5.
[4]董佳妮,周蝶,付旭,等.自殺未遂者自殺危險因素間的路徑分析[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20,30(5):316-320.
[5]申俊賢,王煜.2009-2018年中國大陸中學生自殺意念者自殺嘗試發(fā)生率的Meta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0,47(12):2206-2210.
[6]常利濤,戴璟,閔杰青,等.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中小學生自殺意念流行現(xiàn)況及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8,22(3):244-248,253.
[7]徐慧瓊,萬宇輝,許韶君,等.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與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關聯(lián)[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9,33(10):774-778.
[8]楊婷婷,盧次勇,陳鋼,等.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自殺意念及嘗試自殺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9,40(7):1017-1020.
[9]黎亞軍.河南省中小學生自殺心理行為及其與學業(yè)負擔的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0,41(4):539-542.
[10]夏瑩,楊子云,戢漢斌.影響中國中學生自殺意念危險因素Meta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2):178-181.
[11]宮火良,王學志.自殺意念高中生的社會信息編碼特征[J].心理學報,2012,44(3):304-313.
[12]游雅媛,葉寶娟,唐日新,等.家庭功能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6):1101-1103,1068.
[13]沈曉霜,鐘慧,莫大明,等.初中生自殺意念、自傷行為與生活事件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12):1859-1862.
[14]高鑫,萬宇輝,謝陽,等.中學生童年期虐待經(jīng)歷和近期負性生活事件與自殺心理行為的關聯(lián)[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1,42(3):392-395,398.
[15]鄒廣順,呂軍城,喬曉偉.中國中學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21,35(8):643-650.
[16]王美萍.基因—環(huán)境交互作用理論模型及其檢驗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10):1852-1858.
[17]崔月,尚亞飛.心理韌性的研究綜述[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0,38(16):157-159.
[18]葉寶娟,朱黎君,方小婷,等.壓力知覺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8,34(4):497-503.
[19]王桂珍,宏偉.醫(yī)學生的絕望感與自殺意念:心理韌性的作用機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0):1487-1490.
[20]韓黎,袁紀瑋,龍艷.苔花盛開如牡丹?農村留守兒童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21,37(2):266-274.
[21]張玉青,郭成,劉曉紅,等.初中生生活事件與心理韌性的關系:執(zhí)行功能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0(12):140-145.
[22]馬曉明,侯玉波.韌性理論在青少年問題行為研究中的應用[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4):9-13.
[23]朱清,范方,鄭裕鴻,等.心理彈性在負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癥狀之間的中介和調節(jié):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為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14-517.
[24]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1):39-41.
[25]辛秀紅,姚樹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效度與信度的再評價及常模更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29(5):355-360.
[26]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8):902-912.
[27]梁瑛楠.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與干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8]王學志,宮火良,康曉然,等.青少年自殺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應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964-966.
[29]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6):942-950.
[30]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31]徐明津.少數(shù)民族中學生負性生活事件、心理韌性與自殺意念的關系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4):90-95.
[32]吳慧婷,葉婷,林枝,等.壓力性生活事件與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關系:心理韌性的調節(jié)效應[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7):37-40.
[33]楊婧,王詠,宋莉莉.心理韌性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進展[J].神經(jīng)解剖學雜志,2019,35(1):88-92.
[34]疾病預防控制局.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探索開展抑郁癥、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nhc.gov.cn/jkj/s7914/202009/a63d8f82eb53451f97217bef0962b98f.shtml.2020-09-11.
[35]陳雙藝,仇劍崟.心理韌性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1,41(10):1397-1400.
[36]唐威,肖如蘭,黃海帆,等.靜觀心育緩解中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6[2021-1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11022.1224.012.html.
[37]許樹艷,明秀峰,黃昊,等.正念培育改善學警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對照研究[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11[2021-1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10920.0356.022.html.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