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洪漫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阜新市婦產醫(yī)院) (遼寧 阜新 1230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析對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展開超聲檢查,對其診斷價值臨床展開研究。方法:選擇2018年9月~2019年9月的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49例患者為分析組,同時選擇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者48例為比較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斑塊和斑塊分型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經過超聲檢測之后,其中分析組中患者的IMT、斑塊積分等臨床數據明顯低于比較組的數據,組間數據對比后顯示P<0.05,有臨床可比較的價值;分析組中患者的軟斑、硬斑、混合斑的檢出率顯著高出比較組的數據,P<0.05,有臨床比較的意義;分析組中患者的Ⅲ、Ⅳ、Ⅴ型檢出率明顯比比較組的數據高,數據差異達到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標準,P<0.05,有臨床可比性。結論:在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展開超聲檢測之后,能夠顯著提升冠心病的檢出率,具有較高的確診率,為臨床后續(xù)治療提供有效的理論圖像依據。
臨床上冠心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從而使得血管腔狹窄或者阻塞現象,導致其發(fā)生心肌缺血、缺氧而導致心臟病發(fā)生,而冠心病中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群體則是在中老年人之中[1]。且動脈粥樣硬化屬于一種慢性、進行性、多因素系統(tǒng)性疾病,其相對的發(fā)生機制比較復雜,一旦機體內皮損傷,則會誘導生長因子分泌,且因為脂質在內皮下浸潤,單核細胞、少數淋巴細胞則會附于內皮表面、遷移至內皮下間隙,對脂質進行吞噬,從而形成泡沫細胞,而大量的泡沫細胞聚集則會形成脂紋,發(fā)生的位置則是在血管壁最內層(內膜層),屬于最早能夠辨認病理改變[2]。在疾病病程的逐漸進展下,脂紋會逐漸發(fā)展成為中間病變,組成則是吞噬脂質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由于血小板聚集在無內皮覆蓋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則極其可能與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具有相關性,導致最后發(fā)展成為嚴重、突出管腔粥樣斑塊;同時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晚期病損均有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的參與,長時間發(fā)展下也極易引發(fā)病理損傷,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脂、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會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而對冠心病的檢測以超聲檢測與造影檢測為主,但是由于造影對人體具有較大的損傷,不能作為常規(guī)的檢測,使得超聲檢測成為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具有較高的檢出率[3]。本研究選擇2018年9月~2019年9月的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和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者為對象,探析超聲對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價值的療效,詳細的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選擇2018年9月~2019年9月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49例患者為分析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階段在41~80歲,平均(60.3±4.18)歲。同時選則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者48例為比較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階段在43~82歲,平均(62.5±4.47)歲。兩組患者均取得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且患者自愿參與研究,患者在性別、均年齡等方面比較沒有任何意義,P>0.05,有可比性。
參與研究的97例研究對象均借助美國GE-E8彩色超聲波診斷裝置實施檢查。首先需要對患者的頭部側位或者是頭部伸側位方向實施檢查,即沿著動脈從近心段向頭部方向實施移動檢查,并且對患者的動脈分叉部、顱外段、橫斷面等依次展開掃描工作。其次需要選擇距離頸動脈分別10mm、20mm和30mm處,測定患者的IMT(膜厚度)值,同時詳細的記錄下來;再取其距頸內動脈1cm的位置,在前后側位測定IMT值。最后觀察上述位置膜上是否存在斑塊,若有,將斑塊數量、位置等詳細記錄下來,以便于展開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此研究中的所有數據資料均以SPSS29.0軟件進行總結、統(tǒng)計分析,在數據獲取后需及時錄入系統(tǒng),并借助系統(tǒng)當中的計數、對比功能實現數據處理,計量數據應用±s代表,以t顯示,計數資料則是應用百分比代表,以χ2表示,P<0.05時代表數據差異有意義。
兩組患者經過超聲檢測之后,其中分析組中患者的IMT、斑塊積分等臨床數據明顯低于比較組的數據,組間數據對比后顯示P<0.05,有臨床可比較的價值,見表1。
表1. 探析患者的臨床數據變化情況(±s,分)
表1. 探析患者的臨床數據變化情況(±s,分)
組別 例數 IMT 斑塊積分分析組 49 0.69±0.08 0.99±0.06比較組 48 2.34±0.27 2.28±0.75 t 4.9128 5.9125 P 0.0017 0.0012
分析組中患者的軟斑、硬斑、混合斑的檢出率顯著高出比較組的數據,P<0.05,有臨床比較的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的分型檢出率對比[n(%)]
根據患者的超聲表現分型結果可知:分析組中患者的Ⅲ、Ⅳ、Ⅴ型檢出率明顯比比較組的數據高,數據差異達到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標準,P<0.05,有臨床可比性,見表3。
表3. 患者超聲分型結果比較[n(%)]
伴隨國內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臨床上出現越來越多冠心病患者,且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一旦患者發(fā)病后得不到及時治療,會促使患者發(fā)展成頸動脈粥樣斑塊,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不斷降低,嚴重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而早期展開準確診斷以成為冠心病患者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其中大部分醫(yī)學者認為采用超聲檢測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以及頸動脈斑塊等,能夠有效預測冠心病的病情發(fā)展,但是斑塊的預測價值相對較大,應該需要對全部的勁段依次展開CIMI測量,進而有效預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低谷,而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和范圍,以及大小均與冠心病有著關聯,如果發(fā)現有不穩(wěn)定的斑塊,會誘發(fā)患者出現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例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其中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的因素有很多,分別包括斑塊內脂質成分、新生血管的形成、血栓形成及纖維帽破裂等,由此得知,斑塊的具體數量和冠心病是否存在相關聯系,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而近幾年臨床上有關左、右頸動脈斑塊的對比研究少之又少,主要以研究小樣本為主,并且沒有統(tǒng)一的達成共識,為此,要加強研究大樣本和多中心等,由于斑塊在頸動脈血管壁部位的分布情況,上述雖然有研究,但是并未涉及到,進而形成了一定的局相性。對于頸動脈粥樣斑塊而言,其屬于全身性疾病也逐漸成為了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及早的發(fā)現和干預能夠大大減少冠心病的發(fā)生與治療,應該進一步提升臨床的重視度[4,5];而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屬于患者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其中部分之一,由于頸動脈斑塊患者的病程周期比較長,且冠脈血管動脈硬化的程度比較嚴重,進而增加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同時與CIMT增厚進行相對比,頸動脈斑塊對冠心病發(fā)生率的影響,則遠遠要高出CIMT增厚,其中大部分醫(yī)學者研究得知,頸動脈斑塊和心血管死亡,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有很大關聯,而CIMT根本無法進行預測心血管事件,但是頸動脈斑塊可以精確反映出損傷的冠狀動脈病變情況,經研究得知,CIMT與頸動脈均是造成患者死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頸動脈斑塊具有較高的心臟病風險,伴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其發(fā)生心臟病較高,且死亡率和狹窄率及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較高,經過在關于CIMT增厚與頸動脈斑塊對冠心病患者發(fā)生事件調查中得知,伴有CIMT的患者與無CIMT患者進行對比,發(fā)生冠心病的事件較高,而伴有頸動脈斑塊患者和無頸動脈斑塊患者對比,發(fā)生冠心病的事件同樣較高,由此證實,伴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對發(fā)生冠心病的意義巨大。同時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多是因為患者身體內神經血管功能失調,以及脂質代謝紊亂造成的,患者的動脈內膜中則會出現較多的脂肪類物質和含膽固醇類的物質,通常情況下,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位置則是在人體各大動脈主干分叉處、拐彎處,在頸部總動脈的發(fā)生率則最多,造成高發(fā)生率的因素為:機體血液流至血管主干分叉處、拐彎處的時候,其方向改變突然性較大,導致血管內膜發(fā)生渦流性損傷,從而使得血管壁變得僵硬,內膜下脂質沉積較快,有斑塊形成等,患病后需及時給予患者檢查、診斷,并展開臨床針對性治療,以減少對患者預后的影響[6]。
現階段臨床診斷方法較多,常見的包含以下幾種:其一,常規(guī)超聲檢查:對于此檢查方法,在臨床中顯示患者的接受度更高,且并未非侵入性檢查操作,價格低廉,是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方法之一;二維超聲的應用能夠直接觀察患者的頸動脈管腔、管壁,知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位置、大小、回聲情況,同時進一步患者是否出現動脈狹窄情況;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則能夠觀察血流,即通過觀察頸動脈腔之內的血流、狹窄處血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應用頻譜多普勒超聲檢查則能夠對狹窄處血液流速加以測量,并通過分析頻譜進而判斷狹窄的程度,但是對斑塊、斑塊潰瘍等能夠有效發(fā)現、知曉動脈狹窄程度精確測定,同時對臨界狹窄、完全閉塞情況進行有效鑒別。其二,MRI檢查,此方法可以應用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新生血管外膜滋養(yǎng)血管檢查,因為此檢查方法的價格相對比較昂貴,并不適宜反復應用。其三,血管造影檢查,其應用后能夠觀察并評價斑塊形態(tài)、位置,但卻不能識別斑塊內新生、動脈滋養(yǎng)血管情況,且因為血管造影因存在放射性,所以也不適合反復應用的[7,8]。其四,超聲造影檢查,此方法為一種血池顯像,經過造影檢查之后,其檢查微泡在血循環(huán)中流動,同時通過毛細血管網,也能夠經由靶器官毛細血管,知曉患者的臟器血供情況,進而增強顯示管腔,明確斑塊、管腔內的情況,顯著彌補了常規(guī)超聲中存在的不足,其具體優(yōu)勢則體現在:提高頸動脈管腔、斑塊形態(tài)學的顯示;此方法能夠改善頸動脈近側壁、遠側壁內中膜分辨力;能夠對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斑塊內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新生血管改變進行識別。因此在臨床中,對頸動脈狹窄疾病進行診斷需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目前,臨床上在治療該疾病期間,主要根據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狀況,及時展開對應的檢查工作,且根據檢查的結果制定對應的治療方案,便于為探討該疾病患者血管粥樣硬化的發(fā)生,以及病情發(fā)展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從而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在臨床中造影檢查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不但能夠對病變部位、范圍和嚴重程度等進行詳細、準確的評價,但是因為其是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具有較為高昂的價格成本,同時也存在較高風險,因此在臨床中應用較少,而超聲檢查則相對成本較低,且不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損傷,操作簡單也能夠實現對斑塊厚度、位置的檢查,具有一定的便利和安全性[9]。經研究得知:兩組患者經過超聲檢測之后,其中分析組中患者的IMT、斑塊積分等臨床數據明顯低于比較組的數據,組間數據對比后顯示P<0.05,有臨床可比較的價值;分析組中患者的軟斑、硬斑、混合斑的檢出率顯著高出比較組的數據。即P<0.05,有臨床比較的意義;分析組中患者的Ⅲ、Ⅳ、Ⅴ型檢出率明顯比比較組的數據高,數據差異達到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標準,P<0.05,有臨床可比性。即本研究能夠明確超聲在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中的診斷價值較高,且超聲檢查操作相對比較簡單、方便、快捷;借助超聲檢查不但可以直接顯示受檢者血流速度、血管充盈情況,也能夠對頸動脈粥樣斑塊進行顯示,讓醫(yī)生可以根據檢查報告將對動脈硬化程度加以分類,從而顯著提升臨床診斷率;同時采取超聲檢查之后,能檢測出患者斑塊的具體情況,為冠心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的診斷結果,在臨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且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有效數據支持,對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性[10]。
綜上所述,在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展開超聲檢測之后,能夠顯著提升冠心病的檢出率,具有較高的確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