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和
漲潮洶涌、退潮平靜的白馬河是福州境內(nèi)閩江的一條支流。早年白馬河兩岸,特別是臺江區(qū)義洲、幫洲的市民都在河中汲水、洗涮,這條河堪稱當?shù)氐摹澳赣H河”。
近代以來,福州白馬河一帶曾與漢口、安東(今丹東)并稱中國三大木材集散地。不知從哪個朝代起,閩北山區(qū)的木材,從閩江漂流而下進入白馬河,在這里集散。
每當白馬河漲潮時,浦城、建甌的大米、筍干;古田的水蜜桃、奈李、白木耳、香菇;閩北的木排、毛竹,還有磚、瓦、黃土、白灰、水泥等建材也趁潮被運進白馬河的各個碼頭。
閩江上游的生意人來福州經(jīng)營需要歇腳住宿,便催生了各類會館,在白馬河畔就有古田會館、汀州會館、閩清會館、南平會館。
當年交通不發(fā)達,水運便成了主要的運載工具,因為它的成本低。一艘民船兩個船民,一個船尾搖櫓、一個船頭撐篙,便可以運輸兩三噸貨物。排工們把上游砍伐的木頭,連綴成排,順流而下,停放在白馬河這條江面寬闊的內(nèi)河上,而成“排塢”。
儲木場“扛搭鉤”這個職業(yè)就產(chǎn)生了,他們把一根根的圓木排梢釘上竹釘或鐵釘,用竹纜或直條樹枝連綴起來,讓木材在水中“吐脂”。一段時間后再運上河岸,這樣晾干后木材的穩(wěn)定性就提高了。
林業(yè)中有“水浸萬年杉”之說。明清建筑主構架采用杉木,福州的早期平民的建筑多是木構為主,因而在城市形成多達幾十片的木屋毗連區(qū)。風火高墻雖是富人與達官的專屬,但內(nèi)結構仍需木材。
暢旺的木材需求讓“伙販”這個行業(yè)應運而生?!盎镓溎編汀眰儼逊排殴拈}北漂流而下的木材,接手轉賣到閩中各地乃至外省的客戶手中,從中牟利。我爺爺有個木工工場,1910年便選擇在材料充沛的伙販街落腳,家也安在這里,我們一家人自此從長樂首占鄉(xiāng)的農(nóng)民變成了福州市民。
上世紀60年代在白馬河邊生活,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炎熱酷暑的夏季,游泳成了我們少年時代一項既是體育又是納涼的活動。盡管白馬河每年夏季都有人溺亡,但青少年們依然趨之若鶩。
暑假期間父母親上班,無人管束,我們五個兄弟便仿效鄰居伙伴們在河水較淺的紙道頭浸泡,初學游泳。
一天,爸爸回家發(fā)現(xiàn)晾曬在竹竿上的小短褲,便“拷問”大哥,大哥矢口否認。內(nèi)行的爸爸用指甲在大哥的手臂上劃出一行白道來,謊言就不攻自破。于是父親決定“殺一儆百”,大哥遭到父親的竹條之苦,我們的游泳活動也消停了一段時間。但是酷暑難耐,加上伙伴們的引誘,不久我們又蠢蠢欲動了。
白馬橋側景
彬德橋
“堵”不如“疏”,當小學教員的母親便想門路,把大哥送進暑期的少體校。大哥學成回來,便開始教我們四個小弟。個把月后,我家五兄弟就天天活躍在白馬河中,蛙泳、潛泳、自由泳、仰泳、側泳成了我們看家的本領,此時父母親便放任我們?nèi)ビ斡尽?/p>
小時的我初生牛犢不怕虎,漲滿水時,能在白馬橋欄上縱身躍入水中。有一回,我從南岸木排上潛水而入,居然潛到北岸的木排下。睜開眼一看,黑洞洞的,內(nèi)心里知道潛過頭了,趕緊潛游回頭,總算見到了光亮,躍出水面。這次經(jīng)歷讓我驚出了一身冷汗,還不敢告訴兄弟們,怕走漏消息,讓父母下“禁游令”。
一天,退潮水淺,踩到河床時有刺痛的感覺,潛下一摸是3個蜆子。于是連續(xù)不斷地摸,不但摸到幾十個蜆子,還有河螺。我用小衣服包著帶回家,養(yǎng)在清水中吐沙。
爺爺見到了,第二天帶著我們五個兄弟一起到河邊,正逢廿五“水塌庫”,五人摸了半個木桶蜆子和河螺。清水養(yǎng)了一天后,炒紅糟下飯,一家人美餐了兩頓。此次的收獲減輕了家里的伙食開支,父母也露出彼時少有的笑容。
落潮時,我們又發(fā)現(xiàn)在白馬河邊的紙道頭旁有名為“千七”的評書場,評書先生的鑼鈸聲誘得我們爬上駁岸,走到書場戶外陰涼處旁聽評書。
我記得有小神童(綽號)、陳春生、小春生、天天(綽號)唐彰文、吳樂天等講評書,如《三國演義》《楊家將》《七俠五義》《岳飛傳》《貍貓換太子》等故事。每次聽得出神入迷時,卻總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說”,留下懸念。
于是聽評話成了暑期除游泳外的主要內(nèi)容。這使我們開始關注評話場上廣告牌的內(nèi)容,下一場什么時間?哪位先生?什么內(nèi)容?
游泳后自然肚中饑餓。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經(jīng)濟有所好轉,回家后,蒸籠中的剩飯便成了我們兄弟的充饑之食。但畢竟是長身體的年紀,定量的米票,不能滿足我們饑腸。
我的鄰居小許,常邀我去福州玻璃廠(舊白馬河的末端)職工澡堂洗澡。沿著白馬河畔,經(jīng)山仔里、浦東橋從后門入廠區(qū),我們意外發(fā)現(xiàn),廢玻璃堆中有許多廢銅、廢鋁、硬塑料之類的廢品。于是貪心大起,洗澡后悄悄地揀些藏入褲袋,從后門出廠到白馬橋西邊的廢品店可賣大幾角錢。
有一回,拾了不少廢銅,居然賣了5元多錢,2人平分得了2元多。我們在飲食店大快朵頤,各吃一碗6分錢的鍋邊,一塊5分錢的炸芋粿。
近白馬河邊復池路口的“復初庵”新中國成立后改為第三工人俱樂部,有放映電影,一張影票2角錢,有戰(zhàn)斗片、反特片時我們都會光顧。后來教工禮堂放電影,我們更是??汀?/p>
我們的游泳水平高了,橫渡白馬河、閩江是小菜一碟。我們開始算潮水選擇縱向游,由白馬河起點彬德橋處起游,于是彬德橋便在我記憶中揮之不去。
彬德橋是閩江進入白馬河的“第一橋”。它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當年木材商聚集于此,組成叫“彬社”的木幫商會。他們?yōu)楦F人義葬、救火、修橋。民國七年,為表彰他們的德行,故而以彬德橋命名。
彬德橋共經(jīng)歷了三次重修。橋長28.7米,寬2.7米,為兩墩三孔。橋上供奉十八將軍神龕,據(jù)傳是明朝時鎮(zhèn)守該橋“琉球國十八將軍塑像”,明太祖朱元璋賜其中五位英烈“護國振威”牌匾一塊。
白馬橋是白馬河上最長的一座橋,從白馬路進入,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白馬津渡”。它始建于清末,是連接上下杭與義洲地區(qū)的要道,199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時“南臺十景”中,曾有一景叫“白馬觀潮”。農(nóng)歷八月十八最大潮汛時,觀潮人不計其數(shù),水流洶涌奔騰,形成潮涌奇觀。清乾隆進士梁上國有詩贊:“雷鼓訇訇白馬馳,觀濤自有廣陵漪。哪知榕海三春景,賽得錢江八月奇?!?/p>
白馬橋原有近百米長,1961年南岸木屋區(qū)火災后重建,河岸被填。現(xiàn)全橋長74米、寬3米,有東西引橋各12米,為石構的平梁橋,二墩三孔?,F(xiàn)有橋欄21對、望柱石22對,刻有石獅、瓜果、花卉、八角石等裝飾。
如今我雖然因拆遷搬走了,還會時常來這里走走。站在白馬橋上,已不見那成片的木排,也少有運貨的木船。白馬河兩岸郁郁蔥蔥,步行道上走著悠閑的人們,河水一度由清澈變渾濁,現(xiàn)又變清澈,垂釣、下網(wǎng)的身影重新閃現(xiàn)……這一切,令我更迷戀我的母親河——白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