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
實施“雙減”政策后,增加體育鍛煉、加強藝術熏陶、學習上海閑話成為了上海小囡課余時間的熱門選擇。許多學生、家長把學講滬語當作有效利用時間,與近年來滬語式微不無關系,保護傳承標準滬語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
鄉(xiāng)音,寄寓著濃濃的鄉(xiāng)愁,是生命之初聽見的第一聲呼喚,是長路奔波后的殊途同歸,是千百年錘煉傳承下凝結成的方言。上海方言又稱滬語,是在上海本地方言和吳語語法基礎上,隨著城市進化而形成的具有鮮明海派特色的重要方言,它既是上海人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了上海人在語言運用方式上的特點和習慣,是近兩千萬上海人使用的日常生活語言。
有人將滬語區(qū)別為“老派”和“新派”,但我覺得,這種分類看似依據(jù)歷史發(fā)展,卻隔斷了語言傳承,對于滬語只有“標準”和“不標準”之分。什么是“標準”的滬語?據(jù)我了解和研究,在滬語里有兩個最基本的發(fā)音特征——入聲字和尖音字,單是1到10這十個數(shù)字,就有一半是入聲字。并且滬語中的熟語(含諺語、俚語、歇后語)極其豐富,有四千多條,而現(xiàn)在即使是在“會講”滬語的人群中,“萬寶全書”“千年難板”等常用熟語也不會超過一百條;能用滬語朗讀文章,并且準確發(fā)出尖音字的人群年齡也大多超過80歲了。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已難得聽到尖音字,熟語也并非為人所“熟”,但若拋棄了歷代形成的方言特征,滬語豈不是成了無本之木,保護和傳承豈非空談?
然而在保護和傳承滬語的工作中,首先亟需解決的是保護的問題。近幾十年來,由于普通話多年的推廣運用,上海青少年之間大多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即便使用滬語也采用的是普通話思維,即所謂的“洋涇浜”。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源于“語言懶惰”,怎么方便怎么來。而部分具有滬語保護意識的民眾由于缺少上海方言的專業(yè)知識,又急于將滬語推廣至普羅大眾,難免會造成滬語混亂。
無論是全球范圍還是國家層面,都在積極推動保護傳承方言這種地域文化。地球村各民族融合交流所采納的世界標準是至少使用三種語言:一種當?shù)卣Z言,一種用于主要交流的語言,一種用于當?shù)睾腿驅用娼涣鞯膰H語言。為倡導母語教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設立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他們認為,保護和促進母語有助于對珍稀或土著知識的保護與傳承,提高掃盲和基礎教育質量,能幫助地球上的每個人發(fā)出聲音并獲得尊重,因此也是推動社會包容、真正相互理解世界公民意識的力量。而在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政策中除了推廣普通話之外,還包括“各民族語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語言文字歧視”“各民族都有學習、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國家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等,同時國家也強調各民族語言文字地位一律平等。
如今滬語最年輕的語言使用者就是父母輩。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700多種語言評估分級中,其中第三級“肯定瀕危型”的表述是這樣的:該語言再也不作為孩子們在家庭里學習的母語。當父母用滬語與子女交流,子女用普通話回答,隨后全家都講起普通話,這種現(xiàn)象在上海家庭里比比皆是。如若放任這種現(xiàn)象持續(xù),隨著方言的消逝,本地豐富多彩的文化也將逐漸失蹤,這是一個十分令人不安的現(xiàn)象。再不喚醒方言交流的功能,尤其是青少年兒童之間的使用,滬語會有失傳的危險。
從移民城市到國際大都市,上海在海納百川的同時,滬語、普通話、外語等多重語言本應并存于此,各盡其用、各得其所。當方言淪為“熟悉的陌生人”,語言和文化多樣性的缺失也許將是我們在培育創(chuàng)新和包容未來中的最大遺憾。真誠地希望“雙減”政策落地后,有更多的青少年培養(yǎng)起學講滬語的熱情,發(fā)現(xiàn)和理解滬語中蘊含的上海文化的魅力,提高上海文化的認同感,不僅成為保護傳承滬語的積極實踐者,更為弘揚海派文化注入新鮮活力。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鼊F有限公司副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