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勇
“二三十級臺階對腿腳不便的人來講,就是一個陡坡,甚至是一座小山!”這是市人大代表、市殘聯副理事長金晶對殘疾人士“過街難”發(fā)出的感喟。但這已成為過去時,如今身處道路人行天橋加裝電梯集中開工儀式的現場,金晶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既有道路人行天橋無障礙化建設”作為市人大常委會全力推動的實事項目,經過半年多的攻堅克難,于11月3日在黃浦區(qū)玉蘭園綠地廣場集中啟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貴玉出席啟動儀式并宣布天橋加梯改造正式啟動,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市交通委、市殘聯等9家政府部門,浦東、黃浦、徐匯、長寧、寶山、閔行、松江、青浦等8個相關區(qū)人大和區(qū)政府,以及提出相關議案的人大代表、部分殘障人士代表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標志著全市道路人行天橋加梯工作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回應民生訴求,推動解決“過街難”
漫步在上海街頭,一座座橫跨馬路的天橋為城市增添了別樣的景致,也為廣大行人過街安全提供了保障。然而,有些天橋因建設年代較早而未安裝電梯,上下幾十級臺階成了橫亙在殘障人士、老年群體面前的“障礙”,“過街難”成了他們的心頭之痛。
這一群體的聲音雖然微弱,但并非沒有被聽到。今年初,多名市人大代表將人行天橋加梯寫入代表建議。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解決特殊群體“過街難”的問題,將道路人行天橋無障礙化改造列為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項目,并交由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具體推進。為此,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黨支部與政府部門主管處室黨支部結成對子,每兩周碰一次頭,聚焦難點問題共同研究突破,促使問題加速解決。
加強探索創(chuàng)新,破解加梯“攔路虎”
因為人行天橋加梯未被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計劃,所以在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了標準、審批、資金等諸多難題,但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與政府部門攜手克服了一個個“攔路虎”。
首先,標準怎么定。人行天橋加梯是新事物,尚無相關程序和標準。為此,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提出邊試點邊規(guī)范,政府部門則加快研究天橋加梯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要求。今年7月,本市出臺了全國第一部針對人行天橋加梯的行業(yè)規(guī)范——《道路人行天橋加裝電梯導則》,從設計、建造到運維,對人行天橋加梯提出參照標準和技術支撐。
其次,審批如何辦。人行天橋加梯看似簡單,實際涉及的審批環(huán)節(jié)相當多。比如,天橋附近往往分布著電力、自來水、煤氣、信息等眾多管線,涉及多個部門。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要求政府部門從為民辦實事的角度出發(fā)支持加梯、優(yōu)化審批,并主動出面協調,打通審批流程,最終明確加裝電梯享受“城市更新”項目的各類支持政策。
再次,資金從哪里來。在對全市道路人行天橋現狀進行全面摸底和充分論證后,主管部門初步估算加梯費用達數億元。這筆資金從哪出?是否可以動用殘疾人保障金?為此,市人大城建環(huán)保委與市財政局、市殘聯反復協商,最后明確人行天橋加梯屬于無障礙化建設,可由殘疾人保障金給予補貼,解決了人行天橋加梯的經費問題。
市區(qū)人大攜手,合力共筑“民心橋”
人行天橋加梯映射著城市的軟實力,能讓特殊群體感受到城市的溫度。7月5日,市人大常委會蔣卓慶主任率隊調研吳淞路海寧路人行天橋和東方路棲霞路人行天橋無礙化建設情況時指出,為民辦實事就是“守住人民的心”,要著力解決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老年群體、殘障人士“過街難”等“急難愁盼”問題。各相關區(qū)人大積極行動,共同推進,使全市人行天橋加梯工作全面加速。
目前全市有38座人行天橋有集中出行需求和改造必要,與之配套的106部電梯的加裝工作已正式列入市、區(qū)兩級政府的工作計劃,成為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民生工作。第一批14座道路人行天橋無障礙化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預計到2022年的國際殘疾人日(12月3日),38座人行天橋的電梯都將安裝完畢。屆時,每位殘疾人和老年人都將享受到無障礙通行的便利,而這些天橋也將成為直達市民心坎的“民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