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龍
(凌源市中醫(yī)院針灸科,遼寧 凌源 122500)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腦卒中總數的60%~70%[1]。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閉塞和狹窄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嚴重者可引起死亡。腦卒中患者成功救治后仍有不同程度后遺癥表現,包括肢體障礙、吞咽障礙、語言障礙等。以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為例,吞咽障礙情況下患者營養(yǎng)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等情況明顯,導致患者較為嚴重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與生存質量[2-4]。既往臨床工作中,針對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主要以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的呼吸肌群力量、吞咽呼吸協調性以達到促進患者吞咽困難恢復的目的,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效果一般[5]。為了進一步促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臨床康復,臨床中開始不斷進行嘗試,發(fā)現醒腦開竅針刺法應用效果顯著?;诖耍疚木臀以耗X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為例,總結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功能訓練治療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試驗對象均為腦卒中患者,時間選自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總計60例。納入標準[3]:①符合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②患者有吞咽困難表現。③患者意識清楚、病情平穩(wěn)、有配合能力。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①食道等疾病患者。②心肝腎嚴重病變患者。③抵觸試驗患者。進行60例腦卒中患者分組,兩組各30例。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 13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8.8±6.0)歲;患者病程10~50 d,平均病程(26.5±5.5)d;患者梗死位置:基底節(jié)區(qū)患者15例,腦葉患者8例,腦干患者7例。觀察組30例,男性 18例,女性12例,年齡43~73歲,平均年齡(58.5±6.6)歲;患者病程7~48 d,平均病程(27.0±6.0)d;患者梗死位置:基底節(jié)區(qū)患者18例,腦葉患者7例,腦干患者5例。對照組與觀察組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梗死位置、性別、年齡對比,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呼吸功能訓練。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呼吸功能訓練包括胸廓活動范圍訓練、腹部放松訓練、腹式呼吸訓練以及膈肌活動度訓練。①胸廓活動范圍訓練。輔助腦卒中患者取仰臥體位,結合患者呼吸頻率,雙手放患者胸鎖關節(jié)兩側,呼氣末時掌跟向肋骨正面垂直按壓,吸氣末時撤離[4]。②腹部放松訓練。體位同上,雙手置腦卒中患者腹部振動、牽伸、按揉,以提高腦卒中患者肌肉張力。③腹式呼吸訓練。體位同上,雙手置腦卒中患者腹直肌上,吸氣時增加阻力,指導患者鼓起腹部對抗阻力,呼氣末振動、按壓,以達到牽張膈肌的目的[6-9]。④膈肌活動度訓練。體位同上,手并攏五指置腦卒中患者的劍突下方,食中指、腹壁維持約65°夾角,掌指微屈于患者呼氣末向前下按壓并迅速回彈。觀察組實施呼吸功能訓練+醒腦開竅針刺法,呼吸功能訓練方法同上。①咽部穴位。取腦卒中患者經外奇穴上廉泉、外玉液、外金津,向舌根刺入(約5 mm)留針(30 min),間隔10 min捻轉,行針1次/日。②舌部穴位。指導腦卒中患者張大嘴,以毫針(10 mm)從患者的舌尖平刺,針尖向舌根方向緩慢捻轉,針感強烈時緩緩捻轉針,指導患者發(fā)“啊”聲音[6]。③頸項部穴位。取腦卒中患者天柱、風池等穴位,酒精消毒后針尖朝喉結進針約6 mm,頻率 180 r/min,留針1 min出針,以患者咽喉麻脹感為宜,1次/日。
1.3 觀察指標 治療4周后記錄對照組與觀察組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狀況及臨床療效。
1.4 觀察指標[10]指標評分標準: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價,包括控制大小便、進食、等10個日常生活項目,分數越高說明腦卒中患者自理能力越好。神經功能缺損以NIHSS量表評價,評分越高說明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臨床療效評價標準[11]以洼田氏飲水試驗,患者端坐喝溫水30 mL,觀察患者喝水反應情況,1級患者1次性能夠將水順利咽下,2級患者>2次喝水且無嗆咳,3級患者飲水時有嗆咳,4級患者喝水>2次且有嗆咳,5級患者飲水時咽下困難且嗆咳明顯。顯效: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飲水試驗提高1~2級,障礙癥狀消失、營養(yǎng)狀況佳。有效: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飲水試驗提高1級,癥狀顯著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較好。無效: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飲水試驗基本無變化,癥狀基本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基于SPSS19.0計算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試驗觀察指標。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臨床療效(計數型指標)以及康復指標評分(計量型指標)以[n(%)]、(±s)的形式描述,組間指標差異檢驗采用(χ2)和(t)檢驗。P<0.05,說明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試驗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組間臨床療效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組間臨床療效分析
2.2 NIHSS評分及Barthel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組間Barthel以及NIHSS評分情況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組間護理指標評分對比(分,±s)
表2 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組間護理指標評分對比(分,±s)
腦卒中發(fā)生的常見原因是腦部供血血管內壁上有小栓子,脫落后導致動脈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腦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即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顫患者的心臟瓣膜容易發(fā)生附壁血栓,栓子脫落后也可堵塞腦血管,導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壓是中國人群卒中發(fā)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壓異常升高[12-14]。研究發(fā)現清晨高血壓是卒中事件最強的獨立預測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時段發(fā)生的風險是其他時段的4倍,清晨血壓每升高10 mmHg,卒中風險增加44%。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狹窄和閉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另外,膠原性疾病、高血壓病動脈改變、風心病或動脈炎、血液病、代謝病、藥物反應、腫瘤、結締組織病等引起的動脈內膜增生和肥厚,頸動脈外傷,腫瘤壓迫頸動脈,小兒頸部淋巴結炎和扁桃體炎伴發(fā)的頸動脈血栓,以及先天頸動脈扭曲等,均可引起頸內動脈狹窄和閉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發(fā)腦卒中。頸椎病骨質增生或顱底陷入壓迫椎動脈,也可造成椎動脈缺血。吞咽障礙是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在影響進食情況下,易導致患者營養(yǎng)不良、電解質紊亂、吸入性肺炎問題明顯,影響患者預后生活狀況與質量[15-16]。卒中后患者中樞神經受損,骨骼、肌肉、神經等不協調情況明顯,從而影響患者攝食,所以卒中后患者核心肌群功能訓練是關鍵,通過呼吸功能訓練可以預防吸入性肺炎、誤吸風險,改善胸部彈性、擴大胸廓活動范圍的基礎上改善患者肺通氣[17]。醒腦開竅針刺法通過合理的取穴,針刺基礎上興奮能夠通過傳入神經到達上運動神經元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以上方法聯合應用治療,可以進一步促進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有些學者[18-20]研究指出,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功能訓練可以促進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試驗結果和王震等[21]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吞咽困難量表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功能訓練的基礎上配合醒腦開竅針刺法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促進腦、外周組織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