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 林城 張旭
(南平市第一醫(yī)院泌尿外科,福建 南平 353000)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我國老年男性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檢出率逐年增加[1]。制訂治療方案,需要依靠準確的分級分期,其中最重要的參考依據(jù)為Gleason評分(GS)[2]。但穿刺活檢標本不能精確的反映大體標本的情況,常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P)后大體標本與前列腺穿刺活檢標本GS不一致,并且出現(xiàn)評分升級的風險在低級別PCa患者中,甚至可達50%以上[3]。因此尋求良好的預測GS升級指標,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前列腺體積指數(shù)(Prostate Volume Index,PVI)為前列腺中央移行區(qū)體積與外周帶體積的比值,研究發(fā)現(xiàn)PVI是PCa的獨立風險預測因子[4]。而PVI應用于預測GS升級中的價值尚無相關臨床報告,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收集我院相關的患者資料,分析PVI在預測GS升級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診于我院,血清總PSA 4~10 ng/mL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術PCa患者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術前接受過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者;術前接受過新輔助化療者;術前接受過放射治療者;信息不完整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標準腹腔鏡下經(jīng)腹腔入路或經(jīng)腹膜外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手術由2名泌尿外科高級職稱醫(yī)師共同完成。
1.3 觀察指標 病理標本均由我院病理科至少2名醫(yī)師完成評估,GS標準參考2014年國際泌尿病理學會(ISUP)制訂的GS評分標準[5]。GS升級分為兩種情況:術后GS總分大于穿刺評分總分;術后GS與穿刺評分總分不變,但主要結構區(qū)評分升級,如活檢GS3+4,前列腺切除術后GS4+3或更高[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5.0(IBM,SPSS,Statistics)版本進行分析。根據(jù)術前、術后評分比較情況分為評分升級組、無變化組、降級組3組,計量資料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Kruskal-Wallis法);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將無變化組與降級組合并為未升級組,與升級組比較,分析影響根治術后GS升級的因素,對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l(wèi)ogistic多因素分析尋找獨立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及單因素分析 血清總PSA 4~10 ng/mL,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手術患者168例,依照排除標準,排除術前接受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4例,信息不完整2例,共162例納入研究組,分析結果見表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PV、PSAD、PVI以及活檢GS(≤6)與術后GS升級顯著相關(P<0.001)。見表2。
表1 患者的一般資料
表2 影響術后GS升級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分析 對PV、PSAD、PVI、活檢GS行多因素分析,PV(OR=0.901,P<0.05)、活檢GS(≤6)(OR=0.045,P<0.05)、PVI(OR=0.012,P<0.05)為術后GS升級的獨立預測因子。見表3。
表3 影響術后GS升級的多因素分析
Gleason評分是判斷前列腺癌分級分期的重要標準,也是判斷前列腺癌預后最有力的參數(shù)[5]。穿刺活檢GS有助于協(xié)助臨床醫(yī)師對選擇“等待觀察”和“主動監(jiān)測”的PCa患者制訂治療決策[7],且活檢GS是接受放射治療PCa患者轉歸的強效預測因子[8]。因而活檢GS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當活檢GS與真實評分之間存在差異,特別是評分偏低時,將無法準確定位癌腫的危險度、低估腫瘤風險,導致治療不足、預后結果差[9]。從已有研究中得知活檢Gleason評分偏低者約為32%,偏高者約為9%,準確率約為59%[10],且評分升級的風險在活檢診斷為低危PCa患者中,甚至可高達50%以上[3]。本研究共納入162例PSA4~10 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對比根治術前后GS,評分無變化99例(61.11%),降級6例(3.70%),升級57例,升級率為35.19%,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
研究中分析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Gleason評分升級組、無變化組、降級組3組之間,PV、PSAD、PVI以及活檢GS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將GS無變化組與降級組合并為未升級組,在升級與未升級兩組之間對PV、PSAD、PVI以及活檢GS進行單因素分析,可見PV(P<0.05)、PSAD(P<0.05)、PVI(P<0.05)以及活檢GS=(≤6)(P<0.05)與PSA4~10 ng/mL前列腺癌患者術后GS升級顯著相關。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PV(P<0.05,OR=0.901)、活檢GS=(≤6)(P<0.05,OR=0.045)、PVI(P<0.05,OR=0.012)為預測術后GS升級的獨立預測因子。
既往研究證實,小前列腺體積與RP后出現(xiàn)GS升級之間存在很強的相互關聯(lián),前列腺體積越小,越有可能出現(xiàn)GS升級[6]。本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PV越小,術后出現(xiàn)Gleason評分升級的可能性越大,分析可能的原因:①PV越小越容易發(fā)生惡性度較高的前列腺腫瘤[11],穿刺活檢時存在漏檢。②PV較大的患者由于增大的前列腺腺體壓迫尿道而較早出現(xiàn)LUTS癥狀,容易引起患者注意而較早就診,減少了腫瘤因時間因素進展的影響。③PV與PSA之間存在相關性,PV較大的患者,PSA分泌較多[12],容易較早得到患者及臨床醫(yī)師的重視,從而進行穿刺活檢。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大多數(shù)起源于中央移行區(qū),而PCa通常起源于外周區(qū)[13],BPH比PCa對前列腺體積有更強的增加作用。Zheng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PCa患者與無癌患者相比較,中央移行區(qū)體積較?。?2.35/32.14 mL,P<0.001),外周區(qū)體積較大(32.9/27.79 mL,P<0.05),提示兩個分區(qū)具有對PCa和BPH鑒別診斷的潛力。前列腺中央移行區(qū)和外周帶不同的生長速度與前列腺癌風險相關[13],PVI是兩個組織學上主要前列腺區(qū)體積隨年齡變化的動態(tài)組合。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PSA水平較低的情況下,PVI對患有前列腺癌的預測陽性率較高,在DRE正常和PSA水 平≤10 ng/mL的患者中,PVI與PCa的風險呈負相關,PVI<1可能與PCa的存在有關。本研究對PVI預測GS升級的作用進行探索,PVI越小,發(fā)生術后GS升級的可能性越大,可能因為:①盲目系統(tǒng)性超聲引導穿刺抽樣誤差。②外周帶體積越大,存在更大可能性高分級癌腫區(qū)域穿刺漏檢。③男性隨著年齡增長,體內(nèi)5-α還原酶含量增加,受其刺激前列腺中央移行區(qū)相較于外周帶更容易增生體積增大,PVI越小時,患者可能年齡較小,發(fā)生惡性度較高PCa的可能性越大。
綜上所述,對PSA4~10 ng/mL前列腺癌患者,PV、PVI、活檢GS是根治術后GS升級的獨立預測因子,小PV,低PVI,低活檢GS的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出現(xiàn)GS升級。
目前本研究仍有較大的局限性。①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設計,存在固有偏見,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導致結果受到選擇性偏移影響。②研究是對于限定的PSA范圍研究預測術后GS升級的風險因素,具有局限性。③所有的數(shù)據(jù)均來自單一地區(qū)、單一醫(yī)療中心,存在單一性。研究結論需要多醫(yī)學中心、大樣本數(shù)據(jù)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