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維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神經外科,遼寧 沈陽 110013)
顱腦外傷是由頭部遭受外力撞擊后的損傷,交通事故層出不窮使得顱腦外傷發(fā)病率明顯上升,它也是病死率最高的外傷疾病。外科手術方式可有效治療緩解癥狀、病情得控,進而改善預后。但手術操作過程中需對患者部分顱骨進行切除,導致顱骨缺損情況的產生,影響患者顱內壓水平,破壞患者神經系統。因此在對顱腦外傷患者行手術治療方案后,應選擇合適時機實施顱骨修補術,幫助患者修復受損神經功能[1-3]。我院以收治的部分顱腦損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早期顱骨修補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如下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取72例從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手術時機區(qū)分為每組各為42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包括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9.21±1.45)歲,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2例,高中20例,高中以上10例;受傷類型:24例交通事故,11例高處跌落,7例鈍器擊打;觀察組中男女均為21例,年齡為20~68歲,平均年齡(49.28±1.36)歲,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0例,高中21例,高中以上11例;受傷類型:26例交通事故,10例高處跌落,6例鈍器擊打。納入標準:①經腦CT檢查確診為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②無顱骨修補術禁忌證。③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次研究目的意義,積極主動參與。排除標準:①心、腦、肝腎功能異常明顯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③精神狀態(tài)不佳,配合度差者。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均衡性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用顱骨修補術治療,對照組在外傷3個月后進行手術,觀察組手術時間在外傷后1~3個月內?;颊呷朐汉?,予以頭顱CT和胸部X線片檢查,征得家屬知情同意后進行手術治療,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協助指導患者取仰臥體位,沿上次切口逐層切開表層皮膚和皮下組織,充分外露受損顱骨,在顱骨缺損處放置大小合適的鈦網,使之緊密貼合患者顱骨邊緣,缺損邊緣用鈦釘固定;對創(chuàng)面進行清洗,予以止血處理,注意觀察頭皮處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情況產生,清點醫(yī)療器械和敷料,放置引流管于帽狀腱膜下,逐層縫合手術切口,予以無菌敷料加壓包扎,以免傷口被污染;術后嚴格觀察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24 h后拔除引流管,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嚴格遵照醫(yī)囑予以抗生素類藥物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兩組疾病治療效果參照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進行兩組疾病治療效果的判定,5分為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4分為輕度殘疾,可正常生活,在保護下可工作;3分為重度殘疾,無生活自理能力,需他人照料;2分為植物生存狀態(tài),僅能隨著睡眠或清醒周期睜眼;1分為死亡[4]。以良好和輕度殘疾例數之和在總例數中的百分比為疾病治療總有效率。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進行兩組腦水腫、導管堵塞和感染發(fā)生率的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比較情況參照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判定,問卷由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四項內容組成,分數越高,證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處理 在軟件SPSS 22.0中進行84例入組患者研究數據的統計處理,經百分數(%)和χ2對兩組患者疾病治療效果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表示與檢驗,使用(±s)和t表示檢驗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數據間的統計學差異以P<0.05為依據。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結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在疾病治療總有效率上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結果 觀察組和觀察組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出現并發(fā)癥的概率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結果 對照組患者物質生活得分為(47.12±1.56)分,軀體功能得分為(45.28±1.14)分,社會功能得分為(44.72±0.96)分,心理功能得分為(45.36±1.28)分,觀察組患者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生活質量得分分別為(54.72±2.18)分、(53.20±1.56)分、(54.72±1.54)分、(52.92±2.04)分,所得數據間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存在(t=18.374,P=0.000;t=26.565,P=0.000;t=35.712,P=0.000;t=20.344,P=0.000)。
顱腦外傷是一種外力作用于顱腦后產生的損傷,在全身性損傷中的占比約為15%~20%,僅次于四肢損傷位居第二,也是病死率最高的外傷疾病[6]。顱腦外傷通常分為開放性顱腦外傷和閉合性顱腦外傷兩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外科手術方案是當前階段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式,可預防原有疾病進一步發(fā)展,改善患者預后。外科手術方案在改善顱腦外傷患者病情的同時,也對部分顱骨進行切除,如此一來,使得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既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也不利于改善生活質量[7]。這就需要選擇合適時機對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實施顱骨修補術。
顱骨修補術是一種針對開顱手術或顱腦外傷引起的顱骨缺損進行修補的外科手術方式之一[8]。通常情況下。顱骨缺損患者顱內壓會隨著患者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改變而發(fā)生波動,導致顱骨缺損處因缺乏相應地方保護而出現功能損傷。顱骨修補術的應用,在改善顱骨缺損患者腦組織神經功能和血液供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僅如此,它還能夠防止患者顱內壓上升,緩解腦神經組織承受的壓力[9]。盡早實施顱骨修補術,可更好地對大腦進行保護,以防大腦受到二次傷害,也可減少硬膜下積液,降低腦積水和顳肌萎縮發(fā)生風險。
顱腦外傷手術3個月內,患者顱內創(chuàng)傷已經恢復至穩(wěn)定狀態(tài),在該階段進行顱骨修補術,不僅不加重原有疾病,而且能夠加快患者顱腦損傷恢復速度,使患者顱內壓和血液循環(huán)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對腦部缺血缺氧狀態(tài)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恢復患者受損神經系統功能。學者鄧昭健[10]對收治的45例顱腦外傷術后顱骨損傷患者實施早期顱骨修補術,結果顯示患者優(yōu)、良人數所占比例明顯高于晚期顱骨修補術組,出現并發(fā)癥的概率相對較低。學者羅華[11]在研究中發(fā)現,將早期顱骨修補術運用至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中,可在提高疾病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疾病治療總有效率、生活質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充分體現了早期顱骨修補術在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予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早期顱骨修補術,有助于促進疾病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也在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