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易楚
(福州新榕城市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5)
隨著地下空間開發(fā)力度的增大,深基坑支護設計及施工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中,咬合樁作為可兼顧受力和止水雙重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4]。相對于其他豎向圍護結構,咬合樁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不僅廣泛適用于各種地質條件,且在特定條件下,具有較好的經濟性。
然而,在上軟下硬濱海淤積場地,除軟土地層、回填土地層外,還存在中細砂含水層,深層存在中風化巖層及孤石。在這種復雜地質條件下,采用傳統(tǒng)咬合樁成樁工藝,往往難以確保工程質量,不僅成樁過程中可能產生塌孔、管涌、流砂、斷樁、開叉、卡鉆等問題[5-6],甚至不能進行成孔,影響咬合樁的使用,最終影響基坑支護土方開挖及地下結構施工的安全。
為避免上述成樁問題出現(xiàn),該基坑工程結合場地地質及周邊環(huán)境條件,采取全套管咬合樁作為豎向圍護結構[7],通過對成樁過程中諸多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充分發(fā)揮該工藝的優(yōu)勢,有效確保了基坑的順利實施。
擬建工程位于廈門市,設二層地下室,地下室西側設一層夾層。場地東側、南側及北側均為繁華市政道路(埋設有排污水管網及電力管網),西側為已建建筑(采用樁基,無地下室),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總平面布置圖
該工程±0.00相當于黃海標高3.74 m,現(xiàn)場整平相對標高為0.00 m,地下室底板墊層底相對標高為-7.20 m /-9.20 m,基坑開挖深度7.20 m~9.20 m。
場地內巖土層構成自上而下見有:
①雜填土:系人工回填土層,回填時間約 15 年以上,基本完成自重固結。主要成分為粉質黏土、殘積砂質黏性土、中粗石英砂顆粒及大量碎磚、碎石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組成,硬雜質含量約 25%,全場地均有分布。
②淤泥: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組成,含少量石英砂,局部夾中細砂質薄層,全場地均有分布,層厚 3.00 m~14.30 m,力學性質較差,具高壓縮性。
③1強風化花崗巖:系中粗?;◢弾r風化形成。巖體已風化解體,呈散體狀結構,修正后標貫擊數(shù) N≥50擊/30 cm。
③2中風化花崗巖:系中粗?;◢弾r風化形成。巖體裂隙發(fā)育,呈碎裂~塊狀結構體,裂隙面多受鐵質浸染。
此外,工程多個鉆孔勘探發(fā)現(xiàn)孤石,揭露厚度為0.30 m~2.60 m 厚的中風化孤石,孤石的遇見率為 33.3%,孤石呈灰黑、花白等顏色,孤石巖質新鮮,一般呈橢球狀。典型地質剖面如圖2所示。
圖2 典型地質剖面
場地地下水類型主要分為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承壓水。 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①雜填土層中,基巖裂隙承壓水主要賦存和運移于強風化巖層③1、中風化花崗巖層③2的裂隙中。承壓水位埋深約為5.3 m~6.4 m,承壓水頭高度為1.0 m~1.3 m,具承壓性。
基坑工程特點如下:
(1)地質條件復雜
場地表層為回填土,含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填石,對于支護結構的施工工藝有較大的限制。同時,場地存在較為深的淤泥,且含少量石英砂,局部夾中細砂質薄層,對基坑止水也有更高的要求。此外,場地中風化巖層起伏較大,局部中風化巖面高于坑底標高,對圍護結構的施工同樣提出更高的要求。
(2)周邊環(huán)境復雜
場地東側用地紅線為圍墻(距開挖線約 4 m),圍墻外為兩車道道路(配套有排污水管網),圍墻外約10 m處均為1~2層建筑物;南側用地紅線為圍墻(距開挖線約 4 m~5 m),圍墻外為兩車道道路,(配套有排污水管網),圍墻外約10m處為4~5層住宅樓;西側距離約4.0 m處為6層教學樓(采用樁基礎)。北側用地紅線即為圍墻(距開挖線約 4 m),圍墻外為雙向6車道道路(配套有排污水管網及電力管網等)。
(3)基坑受力不平衡
場地南側淤泥厚度明顯大于北側,北側中風化基巖的埋深明顯小于南側,這對于支護結構的整體受力和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結合上述特點,該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級為一級,重要性系數(shù)取1.1?;诱J褂闷谙逓?2個月。
綜合場地地質條件、周邊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該基坑最終采用咬合砂漿樁+1道鋼筋砼內支撐,樁徑為Ф800灌注樁,圍護樁間采用素砼樁咬合作擋土止水。其中,在北側中風化出露區(qū)域,圍護樁應嵌固進入中風化巖層;在南側淤泥較厚區(qū)域,樁端應確保嵌入強風化巖層一定深度。支撐體系采用對撐、角撐相結合的布置形式,如圖1所示。
此外,考慮南側局部區(qū)域淤泥較厚,為了更好控制圍護結構變形,增設了水泥攪拌樁被動區(qū)坑內加固。典型支護剖面如圖3所示。
(a)北側
(b)南側圖3 典型支護剖面圖
根據(jù)理正深基坑計算可知,基坑側壁最大變形均小于30 mm,可滿足基坑及周邊環(huán)境變形控制要求,如圖4所示。
盡管圍護樁的深度可滿足變形及穩(wěn)定控制要求,如何確保施工質量,并保證基坑順利實施,成為工程的重點和難點。
為確保咬合樁的施工質量,工程咬合樁采用全套管成孔工藝。咬合樁應在場地平整后開始施工,在灌注樁成樁時,應設置定位導墻,其樁位允許偏差為30 m,樁垂直度允許偏差為1/300,樁底沉渣厚度≤100 mm。
全套管成孔工藝利用鉆機裝有液壓驅動的抱管、晃管、壓入(或拔出)機械,成孔過程中將套管邊晃邊壓,壓入土中,同時利用重錘式沖抓斗在鋼套管中挖掘取土或砂石,直至鋼套管下沉至設計深度。成孔后在灌注混凝土的同時,逐節(jié)將鋼套管拔出并拆除。
(a)北側
(b)南側圖4 典型剖面圍護墻變形及內力計算結果
套管鉆機設備采用三菱重工的MT-200型套管鉆機,采用全液壓驅動履帶行走,套管鉆機的抓斗為重錘式抓斗。
套管采用雙層結構,第一節(jié)長1.8 m,標準節(jié)2 m、3 m、4 m、6 m等不同長度,施工時結合樁長進行配套使用。套管由上下接頭和雙層卷管焊接而成。在第一節(jié)套管的端部連接一段,帶有刃口的短套管,刃口配備硬質合金組成齒狀端部,短套管的直徑比標準套管大20 mm~40 mm,減小上部標準套管與孔間的摩阻力,可減小套管鉆進難度,提高鉆進效率。
錘式抓斗在初始狀態(tài)時,抓斗片呈打開狀態(tài);當套管壓入土中,抓斗以自由落體的方式向套管內沖入切土,收縮專用鋼絲繩,提升動滑輪,抓斗片合攏,抓斗提出套管,抓斗松開棄土。
采用全套管咬合樁,具有如下特點:
(1)施工無噪音、無震動,鉆孔過程中無需使用泥漿護壁,避免了泥漿的加工、儲存、運輸,有利于施工現(xiàn)場文明施工。
(2)鉆孔過程中采用全套管跟進,并利用落錘式沖抓斗挖掘,成樁作業(yè)速度快,孔壁不會坍塌,成孔質量高。
(3)鉆孔不使用泥漿護壁,避免泥漿污染鋼筋和進入混凝土的可能。鋼筋周圍不會附粘一層泥漿,有利于搞高混凝土對鋼筋的握裹力,成樁質量高。
(4)成孔速度快,挖掘深度大,成孔垂直度容易控制,垂直度偏差小,可以控制到3%。
(5)成孔直徑標準,擴孔率小,與其他成孔方法比較,節(jié)約混凝土,清孔徹底,孔底殘渣少,提高了樁的承載力。
(6)套管鉆機為自行式,現(xiàn)場移動方便。
咬合樁的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咬合樁施工工藝流程
根據(jù)設計文件,素混凝土樁采用C25水下混凝土,混凝土樁采用C30水下混凝土,在素混凝土樁完全終凝前施工鋼筋混凝土樁咬合。施工順序為:先施工素混凝土樁(A樁),再施工鋼筋混凝土樁(B樁)。具體流程為:A1-A2-A3-B1-B2-A4-A5-B3 -B4-A6-A7-B5-B6等,依次類推,如圖6所示。
圖6 咬合樁施工順序
全套管咬合樁的首個關鍵工序,是導墻的施工。導墻起定位、導向及鎖口作用,直接關系到咬合樁的成孔精度和質量。360°全回轉套管機的噸位大,為了確保導墻穩(wěn)固,咬合樁機在就位、移動及鉆孔過程中不發(fā)生變形、損壞現(xiàn)象,需重點控制:
(1)導墻孔口定位應準確,定位偏差控制在10 mm之內,需進行二次平面定位校核。
(2)為確保后續(xù)鉆進精度及垂直度,導墻墻面的垂直度應不大于3‰,內墻面平整度不大于3 mm,導墻頂面平整度不大于5 mm。
(3)導墻模板內側應采用木枋頂緊,確保混凝土澆筑過程的穩(wěn)定性,不發(fā)生施工引起的偏位,如圖7所示。
圖7 導墻圖片
(1)正式施工前,應先檢查和校正單節(jié)套管的順直度,并檢查按樁長配置完成后套管的順直度,套管順直度允許偏差為1‰~2‰。校準后,對各節(jié)套管編號、標記,便于后續(xù)按編號下套管。
(2)樁機就位后,按標記順序安裝鋼套管。安裝完成后,進行垂直度雙向復測,滿足要求后方可鉆孔。
(1)對于①雜填土、②淤泥層,應使套管先于開挖面超前下沉,可超出孔內開挖面1.0 m~1.5 m,使落錘抓斗僅在套管內取土挖掘,有效控制孔壁質量及開挖方向。
(2)對于③1強風化巖層,套管下沉相對困難。應使用落錘抓斗超前下挖0.2 m~0.3 m,但超前挖掘量應控制在最小量,否則套管下壓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傾斜現(xiàn)象,若傾斜較多,則很難控制套管的垂直度。
(3)對于③2中風化花崗巖層,采用重錘式沖抓斗難以取土有效取土,故應改用旋挖機進行鉆進施工,并成孔至設計深度。
場地淤泥層中存在中細砂質薄層,在全套管鉆機成孔過程中,中細砂存在的承壓含水層,可能導致砂土從套管中涌起,引發(fā)承壓水發(fā)生管涌。若出現(xiàn)明顯管涌,易導致周邊環(huán)境發(fā)生沉降等不利情況[7]。
為了避免管涌的出現(xiàn),該工程采取如下措施:
(1)開挖面出現(xiàn)管涌時,加大套管的下壓力度,使導管始終超前于開挖面,隨挖隨壓,始終確保套管底與開挖面保持1 m以上。通過預留一定的反壓土,避免發(fā)生管涌。
(2)套管穿透承壓含水層后,應隨時觀測孔內開挖面的穩(wěn)定狀態(tài),避免地下水從側壁滲入產生管涌。
(3)成孔完成后,應合理配制第一序混凝土,盡可能減小混凝土坍落度,降低其流動性。若拔管過程發(fā)生管涌,應即刻向孔內注水,確保水位平衡。若承壓水頭較高仍無法有效控制,可通過加地高地面上的套管高度,注水提高套管內水壓,以抑制管涌出現(xiàn)。
為防止鋼筋籠起吊變形,鋼筋籠應分節(jié)制作,每兩節(jié)鋼筋籠應在現(xiàn)場進行搭接,搭接時間限制在1h內,當鋼筋直徑≥22 mm時,宜選用套筒連接,<22 mm時進行焊接連接。吊放鋼筋籠入孔時,應對準孔位輕放,不得左右旋轉。若遇阻時,嚴禁高起猛落強行下放。
鋼筋籠對接完成全部入孔后,應按設計要求檢查停放位置。為防止?jié)补嗷炷習r,鋼筋籠竄動造成錯位,應按實際標高計算吊筋長度,吊筋伸至自然地面。
第一斗混凝土必須滿斗后方可提拉料斗塞,導管首次埋置深度應不小于1 m,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 m~6 m。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應連續(xù)灌注。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應經常量測孔內混凝土面的高程,及時調整導管埋深。
嚴格控制孔內混凝土進入鋼筋籠時的灌注速度,避免鋼筋籠上浮的隱患。當混凝土上升到鋼筋骨架底口4 m以上時,提升導管;當?shù)卓诟哂阡摻罟羌艿撞? m以上時,可以適當加快灌注速度。拔導管要結合砼的澆筑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灌注的樁頂標高應比設計高出一定高度。超灌高度宜為樁徑的1倍,除泛漿高度后,必須保證暴露的樁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等級。
為了確保咬合樁的止水效果,垂直度是控制咬合樁施工質量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故在施工過程中,采取如下措施,確保咬合樁的垂直度。
套管的垂直度直接關系到咬合樁的施工質量,具體監(jiān)測要求如下:
(1)在圍護樁成孔施工的全過程,均應進行套管垂直度監(jiān)測。
(2)在吊裝完第一節(jié)套管后,在垂直于支護樁軸線和平行于軸線的兩個方向,采用經緯儀監(jiān)測套管的垂直度,若發(fā)現(xiàn)偏差應隨時糾正。
(3)在每節(jié)套管壓完后,安裝下一節(jié)套管前,都要通過測斜儀檢查孔底的垂直度。
若發(fā)生套管垂直度偏大的情況,垂直度糾偏利用鉆機基腳進行糾偏,具體糾偏措施如下:
(1)若偏差不大或套管入土不深(深度在5 m以內),可通過鉆機基腳調整垂直度。
(2)若套管鉆入達到一定深度后,套管周圍土體約束力增大,若強行采用機架進行垂直度糾偏,會使兩套管連接部位發(fā)生扭曲,增加套管接頭螺絲拆除的難度。故糾偏時,可向套管內填入砂土或黏土,邊填土邊拔套管,直至套管頂升合格的標高,調直套管,檢查其垂直度合格后再重新下壓套管。
(3)若是鋼筋混凝土(B樁)與素混凝土樁(A樁)進行咬合,應填入與A樁相同的混凝土進行糾偏,防止糾偏造成樁間土夾層,影響圍護結構的止水效果。
土方開挖是基坑工程施工中控制的關鍵。土方開挖的合理性和支撐施工的速度,直接影響圍護變形和基坑安全,也會對基坑周邊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
土方開挖基本原則:在圍護樁、被動區(qū)攪拌樁加固、支撐體系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進行?;娱_挖遵循“先撐后挖”的基本原則,按照分段、分層、留土護壁的方式進行基坑開挖。
嚴格來講,基坑土方應盡可能實現(xiàn)對稱、平衡開挖。但考慮該基坑東、西側和南、北側地質條件不對稱,且東、西側周邊環(huán)境保護要求存在差異,故結合實際情況,土方開挖工序進行相應調整,具體如下:
(1)非對稱開挖順序:先開挖東側土方開挖,后開挖西側土方,使東側土壓力可以提前頂至西側支護樁,減小西側支護結構變形,有效保護西側周邊環(huán)境。
(2)分段分層開挖:針對東側和西側土方,在支撐施工完成后,先分層開挖支護結構的周邊土石方,嚴格遵循分層分段開挖原則,每層厚度不得超過2 m,淤泥不超過1 m,嚴禁局部超挖,以免淤泥層流動,造成支護樁傾斜及損壞。
工程共施工素混凝土293根,其中素樁(即A樁)共123根,鋼筋混凝土圍護樁(即B樁)122根。在定位措施、垂直度控制、取土控制等工序的有序安排和保障下,全套管咬合樁外觀質量良好,樁間咬合無滲水問題出現(xiàn),基坑支護的變形及周邊環(huán)境均得到有效保護,現(xiàn)場施工完成后的照片如圖8所示。
圖8 咬合樁圖片
(a)西側 (b)東側圖9 圍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變化曲線
其中,西側和東側深層水平位移如圖9所示。在土方開挖順序的控制下,盡管東側圍護樁略大于計算值(除土方開挖順序影響外,受施工機械設備及土方車施工荷載影響),但西側圍護樁明顯小于計算值,有效地保護了西側的建筑物安全。
本文以廈門市某復雜環(huán)境下深基坑工程為例,該基坑開挖深度較大。在結合分析地質條件特殊性、周邊環(huán)境復雜性及理論分析模擬的基礎上,采用全套管咬合灌注樁+1道鋼筋砼內支撐的支護方案,并在咬合樁成樁過程中,采取全套管咬合工藝,在土方開挖過程中采取非對稱開挖工序,經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驗證,可得出以下結論:
(1)采用全套管咬合樁可有效地嵌固進入中風化巖層,確保圍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且咬合樁垂直度施工精度高,穿透能力強,能有效確保了咬合樁的止水效果。
(2)硬切割咬合鉆進速度宜控制在0.9 m/h~1.0 m/h、鋼套管轉速宜控制在1.2r/min ~1.5r/min左右;當切割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遇到強度較高塊石、孤石等障礙物時,鉆進速度宜適當減小,避免發(fā)生偏位或傾斜。
(3)對于非對稱基坑工程,先行開挖變形控制,要求較低一側土方,后開挖變形控制要求高的一側土方,可有效減小受保護一側的圍護結構變形,利用土方開挖工序的合理優(yōu)化,充分有效地確保周邊環(huán)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