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華,譚寶琴,侯海萍,曾敬芳,遲春昕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yī)院新生兒科,廣東 中山 528415)
隨著新生兒醫(yī)療技術及圍產醫(yī)學發(fā)展,近年來早產兒存活率均顯著提高[1]。但由于早產兒免疫功能不完善、器官發(fā)育不成熟,易導致急性壞死性腸炎、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窒息、低血糖等各種疾病,其機體適應及生長發(fā)育能力較差,且神經系統(tǒng)疾病后遺癥較高,對孩子今后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而早產兒出院后生長發(fā)育情況已成為目前新生兒科的關注重點[2]。一般情況下,離院后家長護理知識缺乏,甚至部分家長會由于住院時間長可能選擇中途放棄治療,因此,有效提高早產兒家屬特別是母親的認知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故本研究選擇本院收治早產兒患者及其母親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延續(xù)性護理模式中早產兒母親護理知識掌握程度對患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1.1資料
1.1.1納入標準 (1)胎齡小于37周、出生體重小于2.5 kg的新生兒母親;(2)無精神病史;(3)精神正常、神志清醒、有基本閱讀和理解能力;(4)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排除標準 (1)患兒合并嚴重疾病者;(2)患兒家長語言交流或認知障礙;(3)母親無法參與全程研究;(4)主動申請退出本研究或失訪。
1.1.3一般資料 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并批準,將本院2019年5-12月收治的112例符合標準早產兒及母親作為研究對象,并依照隨機信封法將患兒及其母親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6例。觀察組中產婦年齡23~40歲,平均(31.56±2.93)歲;孕周30~37周,平均(34.56±1.23)周;早產兒體長37~50 cm,平均(44.28±2.81)cm;早產兒出生體重(2.03±0.38)kg。對照組中產婦年齡22~41歲,平均(31.93±3.28)歲;孕周30~36周,平均(34.34±1.41)周;早產兒體長38~50 cm,平均(44.62±2.86)cm;早產兒出生體重(2.08±0.30)kg。兩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組合理。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產婦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給予包括早產兒發(fā)育基本知識、新生兒護理要點、常見問題與處理技巧等常規(guī)健康教育知識,出院前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講包括常見問題識別、預防與處理技巧,演示撫觸、防病指導、常規(guī)營養(yǎng)知識宣講等,完善早產兒神經、聽力、眼底、運動發(fā)育檢查,建立健康檔案,每2個月復診隨訪1次,
1.2.2觀察組 (1)建立護理小組:開始護理工作前建立由門診心理咨詢醫(yī)生、主治醫(yī)生、新生兒科主管護師、兒??谱o士、護士組成的護理小組,由主治醫(yī)生任組長,各成員各司其職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2)定向階段干預:該階段以提高早產兒母親積極性為主,入院后1~2 d內,護理人員與母親溝通,介紹延續(xù)性護理相關內容等,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入院后第3天與母親進行會議討論,自由討論,記錄存在疑問地方;入院第4天與母親進行第2次會議討論,針對上一次會議中的疑問進行針對性地作答,豐富其對早產兒相關知識,提高認知水平。(3)敏感階段干預:根據(jù)早產兒患病程度及臨床表現(xiàn)確定干預地點,如醫(yī)院住院部、門診部等,護理人員為早產兒母親發(fā)放相關手冊及資料,并同時建立電子檔案和微信群,與早產兒母親積極溝通,及時解答其各種疑問,提高其認知水平。(4)控制階段干預:患者出院前宣講和檢查同對照組,后定期電話隨訪,強化與早產兒母親溝通,引導其充分傾訴,充分表達出其情緒,適當進行心理疏導,避免抑郁、焦慮等情緒。(5)評估階段干預:出院半年后對早產兒母親進行護理知識掌握程度和心理變化程度,并對相對不足的內容進行針對性加強。
1.2.3觀察指標 本組研究中在早產兒出生半年后使用早產兒連續(xù)護理認知水平測定量表[4]對早產兒母親進行調查,該量表共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疾病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社會服務相關知識及康復相關知識和技能,其得分越高患兒母親認知水平越高。記錄早產兒6個月的身長和體重變化情況以評估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
2.1新生兒生長發(fā)育調查結果 出生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身長和體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情況比較
2.2早產兒母親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調查結果 觀察組早產兒母親疾病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社會服務相關知識、康復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母親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分)
2.3不同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母親的早產兒生長發(fā)育調查結果 觀察組早產兒母親高疾病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高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高社會服務相關知識評分及高康復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亞組早產兒的身長和體重均明顯高于各維度低分亞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母親的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情況比較
2.4不同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與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相關性分析 早產兒母親高疾病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高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高社會服務相關知識評分及高康復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是影響早產兒身長和體重的獨立性保護因素(P<0.05),見表4。
表4 不同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與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相關性分析
近年來,隨著就醫(yī)習慣、社會醫(yī)療條件、交通、經濟等因素影響,我國早產兒生存率逐年上升,但早產兒存活后的并發(fā)癥并未隨發(fā)生率降低而降低[5]。有研究結果顯示,每年約100萬早產兒因早產并發(fā)癥死亡,且其他存活早產兒可能伴有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生長發(fā)育遲緩等并發(fā)癥[6]。早產兒出院后需求科學系統(tǒng)管理,有效降低早產兒再住院風險和疾病發(fā)生率[7]。有研究指出,部分患兒家長缺乏護理知識而導致患兒放棄治療,通過積極開展護理措施干預對改善早產兒的發(fā)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義[8]。
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母親干預時疾病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社會服務相關知識和康復相關知識和技能間存在交互作用[9]。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早產兒連續(xù)護理認知水平測定量表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認為一般情況下早產兒多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觀察,而早產兒母親無法進入,僅能通過出院或探視時健康教育得到相關護理技能與相關知識。此外,由于護理人員工作繁重,人員配置不足,無法給予母親充分的護理指導,阻礙早產兒母親獲取護理相關知識,導致認知程度不足。采用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干預,通過與早產兒母親建立良好的關系,確定其早產兒育兒知識、社會支持、技能方面的強烈需求后,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有效通過強化、系統(tǒng)、全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早產兒獲得護理育兒知識的能力。此外,通過電話隨訪、面對面講授、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及時對早產兒母親進行健康宣講和解答疑惑,有效實現(xiàn)持續(xù)性地支持早產兒母親。
早產兒在臨床中可定義為高危兒,由于先天發(fā)育不足常導致出生后的生長發(fā)育指標明顯偏低。此外,有研究指出,由于在母體內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時間短,導致肌肉、中樞神經、皮下脂肪、血管等發(fā)育不完善,致使早產兒儲熱功能、體溫調節(jié)、血管擴張能力下降,且由于腸胃發(fā)育還未成熟,無法攝取足夠營養(yǎng),給早產兒的生存和生長發(fā)育造成極大威脅[10]。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出生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身長和體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觀察組早產兒連續(xù)護理認知水平測定量表各維度高分組亞組患兒的身長和體重均高于各維度低分亞組。深入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早產兒母親高疾病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高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高社會服務相關知識評分及高康復相關知識和技能評分是影響早產兒身長和體重的獨立性保護因素。分析認為,隨著早產兒母親連續(xù)護理認知水平測定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提高,表明早產兒母親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高,且各維度還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有效開展母嬰互動干預,對早產兒產生積極的影響。此外,早產兒母親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高可更有效地利用合理恰當?shù)膿崦椒ù龠M患兒感知發(fā)育,并可提高家長護理能力,且早產兒目前還可有效利用環(huán)境干預、運動鍛煉、感官刺激等綜合模式對早產兒進行綜合護理,有效改善患兒的睡眠質量、神經、胃腸道、肌肉發(fā)育,增加其血氧飽和度,促進骨質發(fā)育,有效改善患兒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
綜上所述,提高延續(xù)性護理模式中早產兒母親護理知識掌握程度可有效改善患兒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但本研究并未對患兒進行長期追蹤,也未分析患兒神經發(fā)育狀態(tài),有待后續(xù)深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