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碩婧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000)
“Checkout time”是譯林新版教材中各個單元的綜合復習板塊,該板塊憑借形式多樣的語言練習活動,如“Look and say”“Listen and write”“Do a survey”“Listen and order”等,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復習和鞏固各個單元的重難點內(nèi)容,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不少教師對這一板塊的教學比較隨意,容易出現(xiàn)“走過場”、不考慮單元教學整體性的情況,或照本宣科,沒有發(fā)揮該板塊的創(chuàng)新性;或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沒有考慮教材內(nèi)容的拓展性。長此以往,該板塊原有的功能性被削弱,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也不利于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如何從實際學情出發(fā),在教學中高效利用“Checkout time”板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筆者以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Protect the Earth”中的“Checkout time”板塊教學為例,從目標的精準設定、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課后練習的切實到位三個方面,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效能。
美國語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第二語言習得的輸入應符合“i+1”語言輸入假設。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i+1”表示輸入的語言水平應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以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同理,在目標設計上,教師也應符合“i+1”原則,以生為本,因材定標,巧妙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Checkout time”是各個單元的綜合檢測板塊。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考慮該板塊在整體單元目標中的地位,精準定位,將新授、復習和拓展融為一體,并根據(jù)課時目標,有機地整合教學素材,基于教材和學情,有序地設計教學過程,真正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以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Protect the Earth”中的“Checkout time”板塊為例,筆者制訂的教學目標為:①讓學生簡要了解17個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根據(jù)其中個別目標,用should 和shouldn’t 造句,提出建議;②讓學生從日期和行動兩個方面,重點介紹地球日和世界環(huán)境保護日,以及其他與環(huán)境保護相關的節(jié)日;③讓學生大致了解reuse、reduce 和recycle(以下簡稱“3R”)的含義,并能用should、shouldn’t造句,談談現(xiàn)實生活中與保護環(huán)境相關的措施;④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海報,并以演講的方式呼吁大家保護地球。
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們對新事物的遺忘速度是不均衡的,起初遺忘得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由于大部分學生缺少英語語言環(huán)境,所以我們需要在課堂上不斷地對新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教師要確保重要語言內(nèi)容有較高的復現(xiàn)率。因此,作為一個單元復習板塊,“Checkout time”應立足整個單元的重難點知識,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梯度地復現(xiàn)和操練重難點。
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Protect the Earth”的重難點為should、shouldn’t及環(huán)保措施相關詞匯的使用。教師在正式上課前介紹教學目標時,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本堂課的語法難點——should和shouldn’t的用法。在隨后的課堂中,教師通過對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環(huán)境保護日以及3R 的講解,一步步引導學生不斷操練重難點,熟悉語法和詞匯,從復習已知到運用已知,再到學習和運用新知,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搭建語言平臺。
反復強調(diào)重點內(nèi)容能不斷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與運用,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提高英語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學生在語境中實現(xiàn)交際的準確性、流利性和得體性。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真實的語境。真實語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借助圖片、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資源,進行語言輸入和輸出,同時避免輸入和輸出方式的單一性。就資源的來源而言,教師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關注課本資源的開發(fā);另一方面可以“他材我用”,收集課外相關優(yōu)質(zhì)教學資源。
在“Look and write”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完成看圖造句后,結合時下熱點話題,播放了一段關于3R和垃圾分類的介紹視頻,然后從課本中選擇了兩幅相關的圖片,讓學生對圖片中的垃圾進行分類,并用“You should reuse...to.../You should use...to.../You shouldn’t...”提出建議,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運用課本資源與校外資源,完成語言知識的輸出。在隨后介紹地球日和世界環(huán)境保護日時,筆者巧妙地運用了“Listen and write”板塊,要求學生邊聽邊填寫節(jié)日的日期,以及“Watch and learn”板塊,要求學生看視頻學習節(jié)日的意義,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方式,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復習語言重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了大量的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從多方面對語言重難點進行復現(xiàn),豐富了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語言。
“Checkout time”作為一個綜合板塊,教學容量大,對學生要求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兼顧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由易到難,以練習的形式系統(tǒng)化學生的知識。在語言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的反饋,無論是鼓勵,還是指出問題,都要講究及時性。
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和及時的反饋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強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課后練習是英語課堂的延續(xù),課后練習的布置應服務于課時目標和單元目標。考慮到“Checkout time”板塊的綜合性,其課后練習也應具有綜合性。教師可以綜合檢測學生語法、詞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而不是要求學生“一抄、二默、三背誦”。
針對“Checkout time”課后作業(yè)的設計,筆者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模式:①創(chuàng)作類作業(yè),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給予的建議,將作文繼續(xù)優(yōu)化,形成最終版本;②展示類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演講、表演、張貼作品等方式呈現(xiàn)自身所學;③拓展類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閱書籍、調(diào)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單元主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課后練習的布置也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和其他方面的能力。鑒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不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應根據(jù)班上學生的差異,分層次地布置作業(yè),讓所有學生都感到自己能夠勝任語言任務,保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總之,在“Checkout time”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從課前到課堂再到課后練習,都應立足于單元主題,圍繞單元重點知識,選取和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到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為學生提供語言輸入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語言輸出的平臺,并及時給予反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知識的內(nèi)化和能力的遷移,切實提高“Checkout time”板塊教學的時效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