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慧
筆者在審計博物館工作,經常遇到來審計博物館參觀的客人問:我們國家現在的審計機構為什么叫“審計署”,而不叫“審計總署”或“審計部”、“審計院”?為此,我咨詢了審計署的朋友,答復:在籌備階段,曾經定過“審計院”或‘審計局’,后來正式成立時改定“審計署”,至于其中的理由,沒有史料印證。在此,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考慮。
第一,有別于我國歷史上的舊名。
我們知道,中國自周朝的“宰夫治官”開始即有審計工作,并有專人負責。秦漢時期,開始出現具有審計職能的機構。魏晉南北朝則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審計機構——比部,隋唐兩代均以比部作為專職審計機構。宋朝在元豐改制前,以都磨勘司、諸軍專勾司等作為審計機構,改制后曾一度恢復比部審計,且另設諸司專勾司,合稱諸軍諸司專勾司。南宋建炎元年因須避宋高宗趙構之諱,改“諸軍諸司專勾司”為“審計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審計院”命名的審計機構。明清兩朝則以都察院之下的監(jiān)察御史和六科兼司審計工作。
到了近代,民國時期的審計機構名稱幾度變更。1912 年9 月,北洋政府設中央審計處,地方設審計分處。1914 年5 月,中央審計處改為審計院,取消審計分處。1927 年9 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設置審計院,直屬于國民政府。1928 年10 月,國民政府實行五權憲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五院體制,審計院改組為監(jiān)察院審計部。而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先后建立了諸多審計機構,從1923 年4 月經濟委員會審查部到1925 年6 月省港罷工委員會審計局;從蘇區(qū)兼職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到專職的中央審計委員會;從陜甘寧邊區(qū)的審計處到西北財經委員會。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審計機構始終處在不斷變遷之中。
從我國歷史上已有的審計機構名稱可知,“審計院”在古代及近代民國均被使用過,“審計部”被國民政府使用過,而“審計局”也被臨時使用過。新中國建立后30 余年,社會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審計機構也應該更新換代,不宜使用舊有名稱。
第二,參考外國審計機構的命名。
審計是世界人民共同的事業(yè),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設有審計機構,并有自己的名稱,為新中國審計機構設置提供了參考。為了參考外國審計經驗,財政部先后于1982 年3 月和6 月派出審計工作考察團赴西班牙、奧地利、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考察。在審計署成立之前,針對審計機構的籌備問題,最新史料記載:“鑒于中外審計的經驗,特別是結合當時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胡喬木與姚依林、萬里商量,我們國家是否也應該設立獨立的審計機關,并將這一機關的職責和權限載入憲法。”當時胡喬木建議:“擬在國務院下設一審計機構(名審計局或審計院均可)”。可見,一定程度上,審計署的設置吸納了中外審計的經驗,但是,胡喬木關于審計機構名稱應以“審計局或審計院”的建議并非源自國外經驗,而是我國歷史上已有做法,本著“有別于我國歷史上已有的名稱”,胡喬木關于審計機構名稱的建議沒被采納。
其實,我們梳理一下世界上近現代主要國家的審計機構名稱,不難發(fā)現“審計署”一名是借鑒外國審計機構命名的結果,以下是文碩編著的《世界審計史》中關于“主要現代國家審計機構設置表”:
?
從上表所列的現代主要國家審計機構的情況看,設置的依據以憲法為主,名稱上帶“署”的也是比較多的,且在中國的漢字中,“署”是指“辦理公務的機關”,恰恰“審計署”是辦理中央財政和國有經濟審計的機關。因此,根據1982 年憲法,1983 年成立的審計機構名為“審計署”既是合法的,也是合乎世界潮流的。
第三,基于與國務院關系的考慮。
審計署作為國務院部門之一,直接受國務院總理的領導,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顯然,在國務院之下所設的審計機構,不能以“審計院”為名,否則上下級的機構“院”與“院”相稱是極其不合常理的。而國務院下屬很多機構名為“××部”,卻沒有“審計部”,因為“審計部”曾被民國國家審計機關用過。還有“局”則有“部分”之意,可以作為地方審計機構名稱——“審計局”,不能作為國家的審計機構名稱。
于是,1983 年2 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國務院審計機關的名稱為“審計署”,地方審計機關的名稱為“審計局”。實踐表明,國家審計署成立之后,各個省級設審計廳、縣市級設審計局,作為地方審計機構。
此外,“總署”是帶分部的中央機構的別稱,審計署作為中央審計機構是唯一的,沒有分部,只有派出機構——特派辦或者下屬機構——審計廳與審計局,所以不叫“審計總署”。
簡言之,正式基于以上三點理由,1983 年9 月15 日,我國現行的國家審計機構以“審計署”之名誕生了,它既符合時代和世界潮流,也符合現有我國的體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