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玉 李國宏
(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39)
在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影響下,學者們多研究重大疫情下公眾的應激障礙,心理情緒和網(wǎng)絡輿情形成機制及引導策略。但少有學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話語的隱喻特點。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fā),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漢語使用的隱喻特點、類型及其蘊含的認知機制。
概念隱喻最初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對概念隱喻的始發(fā)域、目標域、經(jīng)驗基礎、映射進行了研究,主要解釋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系。
自從概念隱喻理論被引入到國內(nèi)后,國內(nèi)學者對概念隱喻理論進行了研究與應用。有對漢語中“上”和“下”空間關系的隱喻研究,有對空間隱喻表義時規(guī)律性和相對性的研究等的研究。但是,對于重大疫情下公眾的話語所體現(xiàn)的隱喻認知機制的討論和研究還較少。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旨在用概念隱喻理論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相關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主要解決以下問題:(1)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語言體現(xiàn)了哪些概念隱喻類型和特點?這些隱喻類型是如何構建的?(2)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的概念隱喻認知傾向是什么,體現(xiàn)了怎樣的認知特點?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的語料主要來源于《人民日報》《黨建》等,結合加油口號、防疫物資標語,以及領導人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講話進行分析。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人們話語中蘊含的概念隱喻具有體驗性、系統(tǒng)性和選擇性。
在體驗性方面,為了給當時受疫情影響的湖北地區(qū)加油,人們根據(jù)當?shù)氐拿朗硨懗隽诉@樣的加油口號:
(1)我在甘肅,蘭州拉面給武漢熱干面加油。
例(1)中以“蘭州拉面”隱喻“甘肅人民”,以“熱干面”隱喻“武漢人民”。為什么要用某地的特色面食來給武漢民眾加油呢?飲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前提,人們對食物的表達直接體現(xiàn)了對周圍世界的體驗和認識,通過飲食體驗投射,表達了更強的心理可及性,可以拉近人們的心理距離。
在系統(tǒng)性方面,由于新冠肺炎傳染性強,防控難度大,需要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防治,導致人們的語言表達中呈現(xiàn)了系統(tǒng)的特點。
(2)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
在例(2)中,將“全國疫情防控的布局”隱喻成“一盤棋的布局”,隱喻為全國范圍內(nèi)的疫情防控都要像“棋局”的布局一樣,嚴防嚴守,不能讓對手“新冠肺炎”乘虛而入。
在選擇性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通過選擇隱喻性較強的現(xiàn)實主體來表達對疫情防治的支持,以中方援外防疫物資上的部分古詩標語為例:
(3)人心齊,泰山移。
例(3)是中方援助非洲物資上的標語,用“泰山”比喻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難”,將解除疫情帶來的影響隱喻為“移動泰山”。“泰山”作為中國典型的地理標志,極具代表性和文化識別度,使讀者能夠很快地識解到中國文化,從而進一步鼓勵人們團結一心,共同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zhàn)。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話語中主要體現(xiàn)的概念隱喻類型有實體隱喻、結構隱喻、空間隱喻。在實體隱喻方面,人們可以對物體的性質進行識別,從而進一步確定事物之間的物理空間關系,例如:
(4)熱干面你要好起來!
在例(4)中,將“熱干面”隱喻成“生病的人”,這里具體喻指的是受疫情影響的人。“熱干面”作為湖北地區(qū)典型的面食,通過使用“熱干面”實體,能夠巧妙地激活話語受眾的感知,從而激起讀者的同情心。
在結構隱喻方面,根據(jù)Ungerer和Schmid的“AN ARGUMENT IS A WAR”概念隱喻理論,把人類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比喻成一場和新冠肺炎的戰(zhàn)爭。通過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人們進入了與新冠病毒斗爭的“戰(zhàn)斗準備階段”,如:
(5)各地區(qū)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領導小組。
其中,例(5)中“成立掛帥小組”隱喻確定負責疫情防控的“負責人”。在與新冠病毒“斗爭”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要團結起來共同面對疫情的挑戰(zhàn)的隱喻,例如:
(6)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
例(6)中將人們共同參與防治疫情形成的力量隱喻成“眾志成城”,即共同的力量形成了防治新冠肺炎的“長城”,這樣的表達化無形為有形,使語言表達更有力量,也更能鼓勵讀者。同時,“長城”這一意象在漢語語言中象征著力量和堅持,也更容易激勵讀者樹立積極的抗疫態(tài)度。
在戰(zhàn)爭的結果方面,語言中表達了人們對“戰(zhàn)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心。例如:
(7)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
例(7)中提出要“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隱喻要像“和戰(zhàn)爭對抗一樣”成功實現(xiàn)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防治,隱喻其為“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
戰(zhàn)爭隱喻的大量使用,更直接地鼓勵人們參與到疫情的防治中,進一步干預人們對疫情的心理應激反應和認知,從而引導人們樹立成功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在空間隱喻方面,人們通過含有空間或者方位感知的隱喻表達來加深對事物的理解。以日本向中方捐贈的醫(yī)療物資上的詩詞為例:
(8)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例(8)為日本漢語水平考試KSK事務局在支持湖北高校的物資上寫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節(jié)選自唐詩《繡袈裟衣緣》(《全唐詩,第732卷》),完整的詩歌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源。這是日本長屋親王向唐朝僧侶贈送的袈裟上的四句偈子,表達的是對唐朝來日交流的僧侶的尊敬,顯示了中日在唐朝時的文化交流。其中,“山川異域”中的“山”和“川”原指的是不同的地理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上有著顯著的差異,現(xiàn)喻指不同的國家。“風月同天”中的“風”和“月”本來指自然事物,現(xiàn)喻指人們要共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zhàn),從空間上巧妙地拉近了國民之間的心理距離,也體現(xiàn)了語言表達的簡潔性和經(jīng)濟性,也有利于文化交流。
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擴散的時候,中方倡導全球要共同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例如:
(9)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例(9)中倡導“命運共同體”這一說法,喻指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各個國家和地區(qū)要從空間上跨越地理的隔絕,形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共同體。
根據(jù)一定的疫情語境,基于人們對現(xiàn)實實體的共同認知,通過心理加工,進一步實現(xiàn)由隱喻識解到隱喻構建,通過對實體、結構、空間等隱喻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語言表達從源域到目標域的轉換,以此讀懂疫情下的各種隱喻表達。
在概念隱喻認知機制方面,根據(jù)對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話語的研究,進一步分析出疫情下漢語語言表達的特點。其中,語言表達主體的差異導致了概念隱喻類型的構建差異。在概念隱喻認知的主體上,個人層面和國家層面在疫情防治的表達中顯示出了差異。其中,個人通過身邊能直接感知的面食“熱干面”等實體隱喻來表達對湖北地區(qū)的支持。在國家層面上,一方面采取系統(tǒng)的結構隱喻表達,體現(xiàn)了總體全面防控疫情的認知特點,表達了要成功防治疫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通過空間隱喻,進一步縮小由空間距離帶來的心理距離,從而表達積極支持其他國家防疫治疫的態(tài)度。
本文從概念隱喻理論出發(f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語言的概念隱喻特點和主要的概念隱喻類型。在概念隱喻特點方面,分析了話語中的體驗性、選擇性、和系統(tǒng)性。在概念隱喻的類型方面,主要分析了話語主體傾向于使用涉及新冠肺炎防治主體的實體隱喻,疫情防控的戰(zhàn)爭隱喻,以及支援外國的防疫物資上體現(xiàn)的空間隱喻,體現(xiàn)了漢語表達中的隱喻特點和經(jīng)濟性。本文嘗試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概念隱喻的認知特點及機制,以期對類似重大疫情或災情下話語的概念隱喻分析提供思路。但本文也存在不足,應進一步擴大語料搜集的范圍,以此得到更普遍的語言認知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