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5年,正是大革命形勢錯綜復雜,各方勢力勾心斗角的關鍵時期。毛澤東在他的《沁園春·長沙》中提出了“誰中沉浮”這一關鍵問題,飽含著他對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思考,對我們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國革命道路
毛澤東詩詞真實而又藝術地記錄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是干部群眾學習黨的歷史、增強黨性修養(yǎng)的重要教材。學習毛澤東詩詞,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還有助于我們理解毛主席的領袖風范和人格魅力,深入學習毛澤東思想,深入理解黨的百年奮斗史。
在毛澤東的全部詩詞中,目前公開發(fā)表的有67首之多。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正式發(fā)表了其中的37首詩詞,《沁園春·長沙》是這部經過毛澤東生前親自審定出版的《毛主席詩詞》的開篇之作,足見這首作品的分量。
一、《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
1.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軍閥割據時期。
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最終沒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成直、皖、奉三大派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控下,為了爭奪地盤而混戰(zhàn)不休。1在封建軍閥專制統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越陷越深。
2.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掀起了了國民革命的新高潮。
此時,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正確判斷敵我形勢,認識到結成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決定采取積極行動,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而長期依靠軍閥打軍閥的孫中山,也護國戰(zhàn)爭失敗后認識到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的現實,開始尋找新的革命盟友,也樂于與新興的中國共產黨合作,而共產國際的斡旋則進一步堅定了孫中山的決心。
中共三大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國民黨進行改組。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被后人概括為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國共合作之后,國民革命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高潮。工人、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國民革命思想開始由南向北廣泛傳播,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立則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內部的思想并不統一,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之后,原先就堅持反共立場的國民黨右派重新活躍起來,國民黨內部左右兩派進一步分化,這也為后來統一戰(zhàn)線的破裂埋下伏筆。
3.回鄉(xiāng)休養(yǎng)的毛澤東,在湖南大力組織農民運動。
國共合作之后,毛澤東的工作非常繁忙。1924年2月中旬,毛澤東來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局秘書兼組織部長,同時擔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執(zhí)行委員、組織部秘書、文書科主任等職。期間一邊協助陳獨秀領導革命運動,一邊同葉楚傖等國民黨右派斗爭。
1924年12月毛澤東因過于勞累患病,經中共中央同意,回鄉(xiāng)療養(yǎng)。他一邊養(yǎng)病一邊做社會調查。到朋友、同學、親戚和左鄰右舍走訪,或邀請親友到韶山家中談家常、講時事。經過同各種人的接觸和調研,了解到韶山附近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農村的階級狀況和社會情況。同時毛澤東也向他們講述國家的政治形勢,分析農民窮苦的原因擺脫貧困的辦法等,啟發(fā)他們的覺悟。2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毛澤東一邊在韶山發(fā)展黨組織,一般領導農民運動。他們成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組織了農民夜校、秘密農協等,領導農民開展維護自己利益的斗爭。五卅慘案發(fā)生后,毛澤東以“打倒列強、洗雪國恥”為口號,以秘密農協為核心,在韶山一帶成立了二十多個鄉(xiāng)雪恥會,開展反帝愛國斗爭。毛澤東曾回憶說:“那年冬天我回到湖南休養(yǎng)——我在上海生病,但在湖南期間,我組織了該省偉大的農民運動的核心?!?/p>
毛澤東在家鄉(xiāng)積極發(fā)動農民運動,引起了反動當局的仇視。1925年8月,韶山他領導了“平糶阻禁”斗爭,阻止地主囤積居奇。8月28日,湖南軍閥趙恒惕得到密報后,派兵追捕毛澤東。在湘潭、韶山黨組織和群眾的幫助下,毛澤東離開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毛澤東面對湘江的一片大然瑰麗景色,聯想著革命的形式,追憶往昔,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3不久又從長沙南下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大,領導農民運動講習所。12月發(fā)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沁園春·長沙》主要內容
毛澤東對長沙非常熟悉。1911年,18歲的毛澤東離開家鄉(xiāng)到長沙求學,之后他長期在這里學習、生活、工作、參與革命斗爭,先后長達十多年之久。現在故地重游,現在故地重游,當年讀書生活時的景致還歷歷在目,可世界卻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春的激情和歲月的流逝,眼前的崢嶸和社會的生機,還有中國大地的前途和命運,都一股腦兒涌上詩人的心頭,毛澤東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了這首《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詞最早見于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后經毛澤東親自審定,正式發(fā)表于《詩刊》1957年1月號,總題為《舊體詩詞十八首》。這首詞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的開篇之作,是毛澤東早期詩詞的代表作。
《沁園春·長沙》一詞情景交融,用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圖,抒發(fā)了作者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動革命高潮到來的凌云壯志。
上闕是一幅湘江秋景圖。“獨立寒秋”的當然是作者本人,毛澤東在上闕中勾勒出一幅秋水長天的壯闊圖畫。遠看:“望山紅遍,層林盡染?!痹缆瓷竭B綿起伏的楓林,被秋天的晚霞染成一片嫣紅,仿佛象征著蓬勃發(fā)展的革命形勢。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北滩ㄊ幯南娼?,千帆競發(fā),百舸爭度,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遼闊的秋日長空,雄鷹振翅,在自由的翱翔。俯瞰:“魚翔淺底”。清澈見底的江水中,魚群在歡快的遨游。作者用遠近高低四看,描繪出立體、壯闊、色彩斑斕的江南秋景。而“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既寫眼前景,又暗指帝國主義、軍閥、民眾、革命者各方勢力相互競逐,展開決定中華大地命運的斗爭。
下闕回憶青年時代的“崢嶸歲月”,其實就是回憶青年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的歷史。從十八歲到三十二歲,青年毛澤東數度旅居長沙,在這里學習、生活和從事革命工作。“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痹谶@段青春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正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一起立志探索救國之路。他們一起組織新民學會、辦平民夜校、組織驅張運動,他們創(chuàng)辦的《湘江評論》對青年和學生的啟發(fā)很大,我黨早期的杰出領導人郭亮、向警予等都是受到《湘江評論》的影響才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們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中國共產黨湖南地區(qū)黨組織的成立做好了組織上的準備。
三、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思考
作者面對眼前的“寥廓江天”,追憶當年和同學少年一起探索救國道路的“崢嶸歲月”,同時也在思考“蒼茫大地,誰主沉?。俊钡膯栴}。這時的毛澤東就要南下,到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大??墒?,8月20日上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口遇刺身亡,胡漢民被逐出廣州,孫中山的“顧命三杰”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wèi),一死一走。隨后,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聯手,趕走了許崇智,國民黨中央形成了國民黨右派開始全面掌權,蔣汪主政,鮑羅廷后臺指揮的局面。
毛澤東是在接到廖仲愷遇刺的消息后前往廣州的。毛澤東明白局勢已經危急到了何種程度,大革命的前途并不明朗,暴風雨就在前面。此時的毛澤東的心中有一連串的問題:主宰中國命運的力量是共產國際所說的資產階級嗎?是斯大林和鮑羅廷看好的蔣介石嗎?是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嗎?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嗎?中國革命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自然是“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革命者,也含蓄的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中國道路的思考是一貫的。1925年12月,他發(fā)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對國內各階級的革命傾向作出了簡要的分析5。1927年1月毛澤東從長沙啟程到湘潭、韶山考察湖南省的農民運動,3月發(fā)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時他對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這點已經堅信不疑。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無論如何,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6這時,他對中國的未來已經非常篤定:蒼茫大地,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革命來主宰沉浮。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
[3]《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
[4]陳標.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考[J].黨的文獻,2000(03):73.
[5]楊德勇.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研究新論[J].毛澤東論壇,2016(01):129-148.
[6]楊麗.《沁園春·長沙》的精神內涵與當代啟示[J].湘潮,2020(12):52-53.
注:
1《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2021版,第4頁。
2《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29 頁。
3《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35 頁。
4《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頁。
5《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41頁。
6《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662頁。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fuwzn/ckts/202007/20200702984273.shtml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2107/t20210712_418238.htm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258882.html
馬素萍,姜亞軍.任務型語言教學:學術爭議與發(fā)展趨勢[J].山東外語教學,2020,41(06):42-51.
①摘自《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波音著
②《齊民要術》卷9,《餅法第八十二》。下段中水引餅做法出處同此。
作者簡介:王哲,中共重慶市武隆區(qū)委黨校中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