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臺灣地區(qū)舉行了所謂的臺軍“潛艇自造”項目開工暨龍骨安放儀式。據(jù)央視軍事報道,臺灣地區(qū)“自造潛艇”計劃的首艘潛艇將在2024年下水,2025年服役。安放龍骨是潛艇建造工作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這也意味著臺軍心心念念20余年的潛艇計劃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中國臺灣地區(qū)公布的“自造潛艇”模型,計劃建造8艘,預算將耗資4000億新臺幣(約合870億元人民幣)。那么,臺當局“自造潛艇”美夢能實現(xiàn)嗎?性能又會如何?
臺軍目前擁有4艘潛艇:2艘從美國購買的“老爺爺”級別的“淡水鯉”級潛艇(服役時間76年)和2艘荷蘭提供的“海象”級潛艇?!皾撏ё栽臁币恢笔桥_灣地區(qū)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早在1999年臺灣地區(qū)購買荷蘭退役的“旗魚”級潛艇遭拒后,島內就出現(xiàn)了“潛艇自造”的呼聲。當時,臺軍也看準時機推出了擴充潛艇部隊的“海神”方案,最有建造潛艇潛力的臺灣“中船”公司也出臺了自建潛艇的“潛龍計劃”。但因技術不行,2005年臺灣當局宣布放棄“潛艇自造”計劃。
2016年,“潛艇自造”計劃再度啟動。潛艇總體設計由“中山科學院”和“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共同負責,2018年4月,美國國務院批準美國廠商向臺轉讓相關潛艇設計和制造技術,在美國的撮合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的技術人員參與潛艇的設計和建造準備工作,臺灣地區(qū)還從印度、韓國、西班牙等國聘請退休的從事潛艇設計制造的人員,并從美國、德國等國引進了建造潛艇的相關設備。在多方的技術支持下,臺灣地區(qū)基本具備了建造潛艇的能力。
根據(jù)臺媒報道,新型潛艇長約70米,寬8米,水下排水量2500噸~3000噸,屬于中型潛艇,計劃共建8艘。從臺公布的潛艇模型來看,潛艇外形設計融合了荷蘭“海象”級和日本“親潮”級兩種潛艇。
武器方面,新型潛艇配備了6個直徑533毫米的魚雷發(fā)射管,可發(fā)射MK-48 mod6型魚雷、“魚叉”潛艦導彈以及水雷,武器數(shù)量應該在18枚左右。作戰(zhàn)系統(tǒng)和聲吶系統(tǒng)由美國公司提供,應該是美國核潛艇上型號降低性能的版本,聲吶系統(tǒng)包括圓柱形的主/被動搜索和攻擊聲吶、大尺寸中低頻舷側陣聲吶,具備較強的態(tài)勢感知能力,夠探測水中不同方向和不同距離的目標。雖然名義上說是“潛艇自造”,但大部分核心技術都要靠引進。
可以看出,臺所謂的“潛艇自造”實際上是“組裝潛艇”,無論是設計還是潛艇關鍵設備都依靠外部。現(xiàn)在,對于臺軍以及造船廠而言,最大的挑戰(zhàn)是:此前連小型潛艇都沒有建造過,經驗和技術都比較匱乏,而現(xiàn)在卻要整合各方設備建造一艘現(xiàn)代化的中型潛艇,難度非常大。因此,外界一直質疑,臺造船廠能否按期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據(jù)澎拜新聞 11.23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