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楚秋
鐵礦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礦種。談到貴州的礦產開發(fā)歷史,尤其是鐵礦開發(fā)歷史,就不得不提到青溪鐵廠。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收藏的“天字一號”銘文鐵錠(復制品,原件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于鎮(zhèn)遠縣文物局),是青溪鐵廠生產的第一塊鐵錠,它見證了青溪鐵廠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近代化股份制鋼鐵企業(yè)的誕生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開采和冶煉鐵礦的國家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冶鐵技術??墒堑搅私?,西方國家經歷了工業(yè)革命,其工業(yè)、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發(fā)生了劃時代的巨變,鋼鐵制造業(yè)水平更是一日千里。而此時的中國,包括冶鐵煉鋼在內的生產技術和產出能力十分低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攻擊之下,一步步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窘境。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fā)展中國的冶鐵煉鋼民族工業(yè),達到“富國”“自強”目的,成為了當世有識之士的共識。
光緒十一年(1885年)11月,時任貴州巡撫潘霨向朝廷進呈《黔省礦產甚多煤鐵尤甚可否體察開采折》,得到 “即著該署撫詳細體察,認真開辦,毋得徒托空言”的批復。隨即于次年在今天的貴州鎮(zhèn)遠縣青溪鎮(zhèn)上河壩村開辦青溪鐵廠。廠區(qū)占地面積150畝,冶煉工人多達1000多人,生產設備全部從英國進口而且相當齊全,不僅能煉鐵,還能煉鋼和軋鋼。廠內生產分為煉鐵、煉鋼、軋鋼三部分,各種機器設備32套。
煉鐵部分有:大爐1座、吊機1座、汽爐5座、大鼓風機2座、熱風爐4座。
煉鋼部分有:鋼爐、風爐各2座,焊鐵爐、汽錘軋軸各1座及機架、扇風機、炭鐵爐、熔鐵爐、鋼板汽爐等。
軋鋼部分有:水機、鋸條機、大剪床各1座,鋼爐、風爐各2座。
就冶煉能力而言,在正常情況下可日產生鐵25噸、鋼48噸,是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yè)。
光緒十六年(1890年)6月1日,青溪鐵廠正式投產,產出的第一塊鐵錠長33.5厘米,寬9.5厘米,厚6.5厘米,重6.5千克,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這塊“天字一號”銘文鐵錠。之后,由于生產中發(fā)生爐塞事故,總調度潘露積勞病故,煤品不合,資金不足,加上民間借貸難以償還等原因,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時,煉鐵工作完全停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青溪鐵廠徹底關閉。
青溪鐵廠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yè),比張之洞在湖北開辦的漢陽鐵廠整整早了4年,它也是洋務運動時期由“官辦”向“官商合辦”的中國第一個民族鋼鐵企業(yè),首創(chuàng)了官商集資合辦的“股份制”模式,在我國工業(yè)發(fā)展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在洋務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的人們一定會問,青溪鐵廠為什么會建在一個遠離省城貴陽的偏僻小山村呢?這與當時貴州的交通狀況和青溪附近的鐵礦開采情況有關。
首先,青溪鐵廠在選址的時候特別考察了交通運輸條件,以便鋼鐵加工完成后,能夠大量快速地運輸到全國各地。貴州是內陸省份,山路崎嶇,陸路交通異常困難,水運交通猶如今天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一般,是人員往來和貨物運輸最為便捷的方式。當時,全省主要有烏江、北盤江、都柳江、清水江、 陽河等幾條水路通向省外,其中 陽河下行匯入沅江,經洞庭湖進入長江,可直通上海。青溪位于 陽河畔,水路運輸條件非常便利。當年,潘霨由官商湊銀8萬兩,派人到英國考察并購置設備,全部機器和耐火磚共重1780余噸,就是分三批運到上海,然后走長江、沅江、 陽河這條水道,通過船運逆流而上運抵青溪的。
其次,青溪附近有著一定的鐵礦蘊藏量,且在民間有較長的土法冶鐵和鑄造鐵器的歷史。早在1855年,日本商人井上曾到青溪進行實地考察,證實此地擁有大量鐵礦石,并提出過開采計劃。在潘霨對青溪進行實地考察時,發(fā)現在青溪沿 陽河北岸一帶,布滿了當地百姓用于土法煉鐵的高爐和土毛爐多達數十座,據說年產能達20多萬公斤,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在青溪開辦鐵廠的決心。當然,后來的事實證明,青溪附近的鐵礦儲量有限,品位也不很高,并不能滿足機械化、工業(yè)化大生產的需要。遺憾的是,囿于當時勘探技術的制約,潘霨在最初決策之時,未能看到這個問題,這也是青溪鐵廠無法長久開辦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編輯/張峰)